許玲清
摘 要:數學是抽象的科學,邏輯性強,由于小學生的注意力不穩定,邏輯思維能力還不太強,所以,對于小學生來說數學又是一門比較深奧的學科。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想使學生喜歡數學,就要結合學生的特點將趣味性引入到實際教學工作中。
關鍵詞:數學語言;能力;趣味性;興趣
小學教育是整個教育過程的基礎,對于學生本人而言,小學數學又是學習的重難點。為了能夠讓學生真正理解數學知識,對數學學科產生興趣,教師就必須掌握低年級學生的心理活動,對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使整個課堂在一種輕松愉悅的環境中進行。快樂數學的真意就是要讓小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自信,從而打好學習數學的基礎,將整個課堂變得更加活潑,更能吸引學生。
要想學好數學,首先要掌握數學語言。數學語言是一種用來表達數學數量關系的抽象符號系統,具體可以分為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和圖形語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所涉及的數學語言,例如,文字語言,如乘積、和、差、商等;符號語言,如×、÷等;圖形語言,如三角形、正方形等。對數學語言的掌握主要是通過獲取語言信息加以理解,進而做出轉換,從而加以應用和表達的能力。小學數學語言的培養對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和后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對小學數學語言的掌握要求在于認知和理解,并掌握基礎的數學語言,達到基本應用和交流的水平。小學數學教育作為最基礎的數量關系認知教育,一方面,堅實的地基才能保障后期的良好發展,要求必須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另一方面,小學的中后期數學教育是由基礎數學認知到較為高級數量關系的過渡時期,沒有基礎的數學語言能力,將在數學奠基的關鍵階段缺失數學學習的基本工具。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對某一活動產生興趣,才能對其產生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望。由于數學本身是一門抽象的學科,相對于語文、音樂來說,它比較枯燥,并且小學生活潑好動,教師要想使小學生學得快、學得好,就要采取多種活動,來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讓學生在聽聽說說、蹦蹦跳跳、唱唱玩玩中興趣盎然地學習。例如,我在講一年級數學《位置與順序》時,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直觀地認識物體間的相對位置關系,我在教學過程中安排了如下活動:首先,我請幾名學生上臺,讓學生分別扮演“小白兔”“小松鼠”“小山羊”“小鹿”等角色,然后讓他們根據指令進行排隊,緊接著我讓表演的學生描述前后關系,然后讓在座的其他學生描述其前后關系,并根據其描述,回答誰在誰的前面;誰在誰的后面;誰的前面是誰,誰的后面是誰等問題。
通過這一有趣的活動,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不僅使學生學會用“前后”來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與順序,理解和掌握了前后的相對性,還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所以說,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經常開展豐富有趣的游戲活動,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趣味化,寓知識于游戲中,讓學生在愉快、和諧的氣氛中主動獲取知識,發展學生的智力。
總之,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想使自控能力較差的小學生學習興趣自始至終地保持下來,就必須在教學中,在教學的每個環節中,根據學生好奇、好問、好動、好勝的心理特點,想方設法地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到課堂是一個樂園,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趣味性,使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參考文獻:
[1]江海波.培養數學語言能力,優化提升有效教學[J].新課程:教研,2011(03).
[2]趙繼寶.淺談小學數學教育中的趣味教學.中國校外教育:A,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