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玲等
關鍵詞 兒科靜脈輸液引起的液體滲漏 治療 臨床分析
兒科靜脈輸液是兒科臨床治療最常用的治療方法,在輸液過程中很容易液體滲漏,輕者局部組織腫脹、疼痛,重者引起皮下組織壞死甚至造成功能障礙,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又影響治療效果。對46例因靜脈輸液引起液體滲漏治療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最佳治療方法,減少患者的痛苦。
資料與方法
1998~2004年收治腹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住院期間靜脈輸液致液體滲漏患者46例,男19例,女27例;年齡6個月~5歲;發生頭皮靜脈水腫14例,手背靜脈水腫20例,足背靜脈水腫12例;輕度水腫25例,中度水腫19例,重度水腫2例。
治療方法:對兒科靜脈輸液引起的液體滲漏的治療進行回顧性統計分析。①輕度水腫的治療:輕度水腫只表現局部大片紅腫,沿著血管出現紅線,停止輸液后自行恢復。②中度水腫的治療:中度水腫一般發生在手背靜脈和足背靜脈,水腫范圍一般4~7cm,表面壓力大。在頭部表現為頭部體位性水腫,表現為穿刺部位周圍皮膚略高出正常皮膚約2cm,壓之較軟,頭部最低處皮膚明顯水腫,高出皮膚約3~4cm,壓之如海綿狀。發現后立即停止輸液,抬高患肢,同時更換輸液部位。水腫部位用50%硫酸鎂濕熱敷(10ml兌30ml熱水倒在無菌敷料上,將敷料置于水腫處),3次/日,連用兩天,均于24~30小時水腫消褪。③重度水腫的治療:重度水腫是由于輸入10%葡萄糖酸鈣出現水泡,皮膚顏色蒼白質硬。立即用普魯卡因在紅腫皮膚邊緣呈點狀封閉,封閉1次/日,連用2~3次,7~10天可痊愈。如皮膚顏色變黑色,應切除壞死組織,減少和杜絕感染的幾率。
結 果
本組25例輕度水腫停止輸液后均自行恢復,19例中度水腫經上述治療后均于24~30小時水腫消褪,2例重度水腫,經過積極治療后于7~10天水腫消褪,未留色素沉著。
討 論
多年來,臨床上在兒科治療進行靜脈輸液引起的液體滲漏情況屢見不鮮,病因分析有5種情況:①嬰幼兒血管發育不成熟,患兒年齡越小,對藥物刺激耐受性越差,故局部炎癥改變或壞死以新生兒和小嬰兒多見;②發熱、腹瀉等因素導致微循環受損,血管通透性增加;③家屬疏于管理和照顧患兒;④患兒因病體質差,易哭鬧,肢體不易固定,致患兒液體外滲;⑤藥物因素:主要藥物的酸堿度、滲透壓、藥物的濃度有關。
根據上述各種原因,應采用的防治措施:①建立安全的靜脈通道;②家屬配合醫生進行輸液護理;③正確配置所需藥物的液體濃度和恰當輸液速度;④加強對輸液患兒的巡查,及時、積極處理靜脈液體滲漏。
硫酸鎂外用之所以可以消腫的機理:是因為硫酸鎂可以拮抗鈣離子,臨床上常把硫酸鎂當作鈣離子拮抗劑使用,鈣離子是參與平滑肌收縮的,因此硫酸鎂可以舒張血管平滑肌,水腫是因為組織間液過多所致,其組織壓較高,所以當平滑肌舒張時,過多的組織間液會順壓力流回血管,水腫就會減輕。故臨床觀察,用50%的硫酸鎂濕熱敷是效果很好。鈣劑滲漏用普魯卡因封閉的機理是因為普魯卡因可阻斷局部惡性傳導,減少局部血管收縮,改善局部缺血缺氧。在作點狀封閉時,進針長度針尖正好刺在紅腫的中心,使藥物均勻向四周擴散,阻斷滲漏的藥物繼續向深層組織擴散,故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萬瑞香,等.新編兒科藥物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2 馬澤萍.靜脈輸液滲漏的防治進展.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20):2595-2596.
3 聞美蘭,王麗華.硫酸鎂濕敷預防小兒頭皮針液體滲漏.護理學雜志(綜合版),2010,25(2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