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芳
關鍵詞 高血壓 患者 臨床護理
高血壓病是中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高血壓急癥的發病率占高血壓人群的5%,常見有高血壓腦病、腦出血、急性左心衰竭、急性心肌梗死。通過對28例患者的分析,從入院48~96小時評估高血壓是腦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并探討患者的采集,降壓藥物的使用及臨床防護措施。28例住院患者的病情都得到了相應的降低,血壓得到有效控制。高血壓病除了醫療及護理外,患者出院后的自我監測對穩定高血壓病情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資料與方法
2008年8月收治高血壓患者28例,男21例,女7例,年齡45~77歲。
方法:住院后24~48小時檢測高血壓與以下哪些因素有關:過量吸煙、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癥、腦出血、心力衰竭、遺傳因素、動脈硬化以及各種社會因素。采集病史:記錄在發病階段產生的最高血壓及治療效果,包括當前和過去抗高血壓時應用的藥物及其效果,確立影響高血壓的后天因素(肥胖癥、精神壓力、體育活動量、飲食習慣、季節差異、酒精消耗量)。體位采用臥位或坐位,需測3次,間隔3~4分鐘,取平均數。對于可疑對象應逐日多次測血壓,然后探討、總結。對有疑問的患者,宜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再下結論為妥。
診斷標準:根據WHO高血壓診斷標準,一般情況下,理想的血壓120/80mmHg,正常血壓130/85mmHg以下,130~139/85~89mmHg為臨界高血壓,為正常高限;140~159/90~99mmHg為高血壓Ⅰ期,此時機體無任何器質性病變,只是單純高血壓;160~179/100~109mmHg為高血壓Ⅱ期,此時有左心室肥厚、心、腦、腎損害等器質性病變,但功能還在代償狀態;180/110mmHg以上為高血壓Ⅲ期,此時有腦出血、心力衰竭、腎衰竭等病變,已進入失代償期,隨時可能發生生命危險。
治療及護理:⑴降壓藥物的使用情況選用利尿劑、神經系統抑制劑、血管擴張藥等藥物,并采用藥物的聯合應用,其優勢在于產生協同療效,能夠合理遞減藥物的用量,降低副作用,增加治療效果。降壓不宜過于著急,以緩沖降壓為主,同時不宜將血壓降至太低而阻礙對心、腦、腎的供血,一般以150/100mmHg為宜。⑵護理措施:①合理飲食:飲食與高血壓有著密切的關聯,食鹽的攝入量過多可使血壓升高,飽餐與甜食易導致人體變胖,肥胖促進血壓升高。適宜吃含蛋白質高的物品,如豆類及豆制產品、蛋清、牛肉、羊肉、豬的瘦肉、魚類、雞等;禁止食用動物內臟,提倡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蔬菜中含有豐富的纖維素和蛋白質,對于高血壓患者來說,還可以防止便秘。②適當做一些戶外運動:戶外運動可以調節人體的高級神經活動,促進血管舒張,降低血壓;同時也可以提高心血管的功能,促進新陳代謝,控制體重增加,并能增強人體的免疫抵抗能力;但是,高血壓患者的運動,應選擇適當的項目,不宜參加過于劇烈的運動,而要量力而行。③合理飲食:合理的飲食既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同時又可以控制肥胖,是高血壓防治中不可缺少的保護措施。
結 果
28例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良好,無近期并發癥發生。
討 論
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82%的患者對本病的認識僅限于降低血壓,至于血壓需降至何種水平方才理想卻不了解,沒有自我護理和保健的意識。
遵醫性較差:高血壓病是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按時用藥。由于高血壓對靶器官的損害需積累到一定程度方才表現出癥狀,容易導致患者不遵醫囑服藥。45%患者對如何準確用藥分辨不清,導致不能正確用藥。有的患者因記憶力減退,常漏服或用藥劑量不準,從而影響高血壓病的治療效果。
重視綜合治療:單純依靠藥物,忽視綜合治療高血壓病的發病是多因素的,遺傳、飲食、精神應激、體重、生活習慣等多種因素皆可以是高血壓病的病因。臨床護理中常感到預防保健及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現已證實高血壓病與人們的不良生活習慣關系密切,如吸煙、運動、體型過胖和生活緊張等。臨床認為改變膳食習慣、戒煙戒酒、適量運動是控制和預防高血壓的關鍵一環。
家庭的支持和監督作用利用患者家屬探訪機會,給予相關知識健康宣教,將有助于患者家庭創造良好的治療氛圍,提醒及監督患者遵醫治療。
出院后隨訪:高血壓疾病一旦確診即需要終身治療,因此,患者出院后的護理與住院護理同樣重要。對于出院患者可進行定期隨訪、建立“生命網”聯系卡、提供宣傳資料、定期組織患者來院參加相關護理講座、提供健康咨詢等護理干預。
參考文獻
1 広瀬寛.高血壓的管理.日本醫學介紹,2007,28(12):549-550.
2 張學安,程維明.高血壓防治200問.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8.
3 張金花,王金磊,等.圍手術期高血壓及護理[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8):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