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實行,語文課堂要從根本上改變原有的教學結構模式,以全新的姿態面對教師與學生的期待。語文教學中的知識探究與延伸必不可少,只有將課內與課外以及相關知識好地結合起來,才是真正的語文教學,才能把語文教活教出魅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 探究 延伸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2(c)-0051-01
探究與延伸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視。探究與延伸是指將在一定的情境中獲得的知識、方法等,正確有效地運用到另一個特定的情境中去。具體表現為我們通常所說的“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等。作為教師,我們需要聯系分析學生的語文水平,圍繞文本進行有效可行的探究與延伸,在教學工作中起到明確的引導作用,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對文本的深化感悟,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思維空間。現就在語文教學中對課堂知識探究與延伸的課例片段做一些簡要分析。
1 月亮代表我的心—— 說盡蘇軾心中的月亮
1.1 除了《赤壁賦》中的“水月”意象,蘇軾還在他許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僅以“月”為例,有哪些
學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然后教師做總結分析:(1)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永遇樂》)(2)夜閑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3)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獵》)(4)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5)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6)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賦》)(7)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記承天寺夜游》)
1.2 課文中都有哪些月亮?(要求學生圈畫在原文上)與前面同學們搜集的有什么異同之處?(學生分組討論)
教師點撥:現實中的“水月”—— 柔和之美—— 欣賞風月(實);歷史中的“水月”—— 蒼涼之意—— 憑吊古人(虛);哲理中的“水月”—— 人生須臾—— 體悟人生(虛)。
2 不可沽名學霸王—— 是是非非說盡人間項羽
對項羽的評價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學習了《鴻門宴》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在討論的基礎上,可做以下總結性的探究與延伸。
2.1 劉邦論項羽的成敗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2.2 太史公對項羽的評價
太史公日: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蒙裔邪?何興亡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信,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2.3 杜牧《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教師在學生討論及探究與延伸的基礎上做以下總結:
(1)勇而少謀。(當聽到劉邦“欲王關中”,即怒不可遏,必“擊破沛公軍”,當聽到劉邦一席虛假言辭之后,怒火即消,而說出告密人姓名。)
(2)沽名輕敵。(拒范增之諫,信劉邦之謊,納項伯之言,剛愎自用,項羽根本不把劉邦放在眼里,從宴會上的排座次,到改變進攻劉邦的決定;從對范增在席間想殺死劉邦的企圖不表態,到沛公逃席安然受璧,均可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3)自矜功伐。(劉邦“欲王關中”觸犯了他的尊嚴,所以決定進攻。而獲悉劉邦“籍吏民,封府庫”待他處理,便輕信劉邦的屈從、臣服,便不把劉邦視為主要對手,最終遭致失敗。)
正是項羽的這些弱點性格特征,揭示了項羽這一悲劇形象的實質。正是從這一點上,我們才說鴻門宴的斗爭雖然是劉、項斗爭的開始,卻已經預示了這場斗爭的結局。
3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說盡心中無限愁
李煜在《虞美人》中寫道:“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此句以春水比喻愁緒,既巧妙地呼應了“春花、東風”等點明季節的詞語,又把抽象的愁緒形象化了。既寫出了愁緒的洶涌浩蕩、奔流不息,又寫出了愁緒的連綿不絕、無盡無休。這一形象化的設喻,使之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教師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寫愁的詩句,最后教師可以做出總結性的探究與延伸:
(1)運用夸張的手法,把“愁”寫得深重幽長。李白在《秋浦歌》中寫道:“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此名單看“白發三千丈”真叫人無法理解,說到下句“緣愁似個長”才豁然明白,原來“三千丈”的白發是因愁而生,固然而長,十個字的千鈞重量落在一個“愁”字上,詩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義的夸張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突出了內心深重幽長的愁緒,并將積蘊極深的怨憤和抑郁渲泄出來,發揮了強烈感人的藝術力量。
(2)運用移就的手法,把“愁”寫得無比凝重。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寫道:“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詞人用“舟輕”載不動自己的愁苦來表現愁之多,之深重,使抽象的“愁”變成了有重量的東西了。
(3)運用襯托的手法,把“愁”字寫得苦悶難吐。辛棄疾在《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中寫道:“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屋樓。愛上屋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詞中采用襯托的手法來抒情,通過回顧少年的不知愁苦,反襯如今飽嘗愁苦而又愁苦難吐的心情,表現了他受壓抑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是對南宋統治集團的諷刺和不滿。詞人用襯托手法突出強調了今日的愁深愁大。
4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魅力無窮的疊詞藝術
李清照的《聲聲慢》的開頭連用了七組疊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受到人們的賞識。十四個疊字,似大珠小珠落玉盤。“梁紹王稱“出奇制勝,真匪夷所思矣”。
這七組疊詞在內容上表達了詞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狀態。“尋尋覓覓”,重寫動作,心神不定,悵然若失;“冷冷清清”,重寫感受,孤單寂寞,形影相吊;“凄凄慘慘戚戚”側重寫心境,悲慘凄涼,終日愁苦。三者用“情”貫穿一起。在聲律上鏗鏘有韻,有節奏感。在結構上為整首詞定基調,創造出悲傷的氛圍,使讀者屏息凝神,受其感染。
教師講解時的拓展與延伸:詩中疊字運用得恰到好處,使所描繪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古詩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開頭六句連用了六組疊詞:“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前兩句寫景,用“青青、郁郁”描繪出春天草木濃密的生機;后四句寫人,四組疊字將思婦的體態、儀容、裝扮等寫得十分逼真,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