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翠榮等
摘 要 目的:探討不同采血方法對新生兒疾病篩查結果的影響。方法:采用兩種不同方法對新生兒采取血標本,用于疾病篩查,并分別觀察其對結果的影響。結果: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采血時間短,重復穿刺率低,血樣合格率高,假陽性率低,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結論:觀察組采血方法所采取血樣合格率高。
關鍵詞 采血方法 新生兒疾病篩查 探討
新生兒疾病篩查是指對一些代謝性、內分泌性疾病,在新生兒期癥狀未出現前,通過實驗篩查出來,并得到及時治療,以防止不可逆的機體的組織器官的損傷,從而減少殘疾人,降低小兒的病死率,對提高人口素質具有重大現實意義,而此項工作結果之準確性與新生兒采血方法非常重要。為確保檢驗結果的準確,要求采取出生后72小時能正常哺乳6次以上新生兒足跟兩側的3個直徑8~10mm既透又均勻且不能重復的滴血。如何在短時間內1次成功地采集到合格的血標本,是產科護理工作人員極為關心的一個新課題。為此,2011年3月~2012年12月比較兩種不同采血方法采取新生兒疾病篩查的血樣,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選擇出生后72小時能正常哺乳6次以上的新生兒283例為檢測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163例和對照組120例。
方法:首先向家屬解釋疾病篩查的重要意義和方法,并給予有關的宣傳資料,取得家屬的理解和配合。觀察組先采取疾病篩查所需血標本后再給嬰兒沐浴,采血前將嬰兒要穿刺的下肢下垂30秒,采血時再將嬰兒(雙下肢向操作者的遠側端,頭部抬高近操作者),輕輕拍打足跟并將小腿及足底遠側端的血液輕推向足跟,用75%酒精消毒待干后,用512~6號的針頭在內外水平連線的足跟兩側進針,進針約0.8~1.5cm以手感突破真皮到達皮下組織時再進針少許覺疏松時將針頭來回旋轉1~2周,從內外踝兩側向足跟中心擠壓3個直徑8mm血樣,血樣約2~4小時干燥后頭尾交叉放置,裝入塑料袋內置4℃冰箱冷藏保存,待送檢。對照組先給嬰兒沐浴后即采取疾病篩查所需血標本,采血時嬰兒頭部向操作者的遠側端,雙下肢近操作者,輕輕拍打足跟并將小腿及足底遠側端的血液輕推向足跟,以利于血液集中在足跟兩側。任意選一只腳的足跟兩側隨意部位,用75%酒精消毒待干后,用412號針頭隨意穿刺1次,采集3個直徑8mm的血樣,血樣干燥后裝入塑料袋內置冰箱冷藏保存,待送檢。
結 果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采血時間短,重復穿刺率低,血樣合格率高,假陽性率低,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
討 論
在實踐中體會到:①采血時間一般選擇在8:00~10:00新生兒沐浴前,此時嬰兒處于基礎狀態,利于檢驗結果的準確觀察;且嬰兒處于保暖狀態,血管擴張,血管內血流量增加,利于采集血樣。在沐浴后采集,因沐浴給了嬰兒刺激原,嬰兒全身便發生應激反應,應激反應使嬰兒體內的激素重新分布和調整且周圍血管收縮,不利于檢驗結果的準確和采集血樣;另外,沐浴后嬰兒的皮膚吸收了水份,腳底死皮容易脫落既給操作者帶來了不適感又延長了采血時間。②采血前將下肢下垂30秒和墊高頭部,是利用重力將動脈血快速流向足跟而阻礙靜脈回流將血液聚集于足跟,另外墊高頭部還可防止嬰兒嘔吐引起的窒息。③頭部近操作者,腳向遠側端,便于操作者采血時將血者推向足跟。④用512~6號的針頭穿刺和將針頭來回旋轉1~2周,針眼的直徑合適和減少阻力,有利于血流通暢和壓迫止血。用412號針頭穿刺,針眼直徑小,阻力大,血流緩慢,血液容易凝固,堵塞針眼,導致采血時間延長和穿刺失敗。用612號及以上的針頭穿刺,針眼直徑大,阻力小,血流太快,容易浪費血液和難以止血。⑤在內外踝水平連線的足跟兩側進針,是因足跟內側的足底內側靜脈及足跟外側的小隱靜脈的分支處在此水平線附近。⑥進針0.8~1.5cm以手感突破真皮到達皮下組織覺疏松感為準,根據解剖特點:真皮由致密結締組織構成,皮下組織由疏松結締及脂肪小葉構成,所以,穿破真皮到達皮下組織時有突破感;真皮分布的是小靜脈,皮下組織分布的是較大的靜脈,如足底內側靜脈和小隱靜脈及其較大的分支就位于皮下組織。所以,進針深度一定要到達皮下組織,太淺位于表皮和真皮淺層,血管小,血流緩慢,血液容易凝固,堵塞針眼,導致采血時間延長和穿刺失敗;太深容易損傷腱膜和骨膜。
綜上所述,在兩組新生兒一般情況一致的情況下,通過觀察比較,本文先采血篩查后沐浴、嬰兒雙下肢先下垂后倒放、選用512~6號的針頭在內外踝水平連線的足跟兩側進針穿刺至皮下組織再將針頭來回旋轉1~2周采血方法最佳,值得在臨床產科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