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蔚
新生兒疾病篩查是指通過新生兒血液檢查,對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CH)、苯丙酮尿癥(PKU)在未出現臨床癥狀前進行篩查,使機體在受到損害之前就得到有效治療,是預防兒童殘疾的一項有效措施,對優生優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具有深遠意義。2009年12月開展新生兒疾病篩查活動以來,從2010年的120例增加到2012年的650例不斷總結經驗,力求提高一針采血成功率和標本合格率,取得了一些成果,現將采血方法和體會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采血對象:在出生的活產兒,低體重兒、嚴重感染性疾病、轉院搶救的新生兒均在出生3~20天采血。
采血時間:應在出生72小時后,哺乳6次以上。早產兒,低體重兒或其他原因當時不能采血者,應告之家人采血時間不得超過20天,20天內跟蹤追訪采血。一般在沐浴,哺乳后20分鐘采血為宜。采血部位:可目測或劃痕確定部位。穿刺部位在內外踝水平連線的足跟兩側進行。
采血方法:置新生兒于操作臺上,室溫控制在22~26℃,再次查對,暴露一足。按摩足跟部使之溫暖充血,如足發冷,可用38~40℃溫濕毛巾熱敷,也可38~40℃溫水足浴并按摩,使之暖和,血管擴張。用75%酒精棉簽消毒2次待干,左手大拇指和食指包繞新生兒足跟部并繃緊皮膚,右手持無菌采血針,沿新生兒外踝向足底外緣做一垂直線,此線與足底外側緣交界處,以30°~40°斜刺進針,動作快、穩、準,刺入深度2~3mm,針停留片刻或旋轉1~2周撥針。早產兒、低體重兒稍淺一些,但要達皮下組織。血流出,用干棉簽拭去第一滴血,再待血流出成足夠大血球時,將血球輕點濾紙中心處,讓血自然均勻滲透濾紙正反兩面,采集3個血斑,直徑8mm~1cm,如血流不暢,可從穿刺部位遠端向近端輕輕推壓,不能在近穿刺部擠壓,以免組織液擠而影響結果。血標本存放:采集后的血標本在清潔環境中自然晾干2~4小時,避免日曬,紫外線照射和其他污染。涼干后保存于密閉的塑料袋內,置2~8℃冰箱內保存。7~10天內送檢。
結 果
篩查采血275例,其中假陽性2例,經復查后為陰性。2例假陽性是因為血液太濃,血小板凝集造成的。
討 論
健康教育:做好宣傳和解釋工作。讓家屬了解篩查目的、項目和意義,使其積極配合,這是篩查工作順利進行的關鍵性的第一步。指定專人宣傳。做好知情同意書和拒絕參加新生兒疾病篩查的簽字。告之家屬結果單返回會電話通知,并將報告單貼于病歷保存。陽性病例者,做好隨訪。
采血人員培訓:①新生兒疾病篩查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②嚴格掌握采血時間,部位,血標本存放與送檢;③嚴格查對制度,無菌操作及規范的采血技術;④專人填寫卡片,不得漏項,尤其是聯系電話和地址。采血用物,血標本存放,標本送檢,檢驗報告單均專人負責,并做好血片與檢驗報告單交接簽字。嚴防血片及檢驗報告單遺失。
新生兒安全與保護:室溫22~26℃,冬天26~28℃,防止新生兒受涼。采血前再次查對,嚴防采血及血片弄錯,避免重采血給新生兒帶來的痛苦和延誤診療的時間。采血時嚴格無菌操作技術,告之家屬穿刺處2天不要接觸水,以免感染。
嚴把標本質量關:血片采集是新生兒疾病篩查技術流程中最重要的環節,采血質量直接影響實驗室檢測結果,因此,必須按規范要求完成血片采集工作。采用在新生兒沐浴后采血,理由是新生兒血流多集中于軀干和內臟,而四肢少,一旦足跟溫度偏低則血管收縮,往往不易采到足夠血量;而溫水浴后足部血液循環明顯改善,因而采血成功率大大提高,確保了采血質量,同時也減少了新生兒的痛苦。
確保陽性召回率:對每例篩查的新生兒都留下了詳細有效的電話以便聯系。嚴格執行陽性召回制度。在受到篩查中心可疑陽性通知后,立即電話通知其盡快來院采集第2份血標本送檢。
開展此項工作1年來,經過我科醫護人員努力,不斷總結失敗原因,在采血技術,標本合格率、篩查率等方面有了較大提高。篩查率從剛開始的60%上升到了80%,采血一次性成功率從50%提高到了95%,標本合格率從去年80%提高到現在98%。為了提高新生兒疾病篩查率,還必須加大宣傳力度。從2003年開展新生兒疾病篩查工作至2008年,血標本量逐年遞增,血標本質量逐年提高。《母嬰保健法》及新生兒疾病篩查相關知識,讓醫務人員、孕產婦、家屬都能真正了解新生兒疾病篩查的意義,提高篩查率和篩查質量,及時召回陽性患兒,及時治療,預防殘疾兒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