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秀
摘 要 目的:探討青海地區社區精神病藥物管理模式,為臨床用藥安全提供依據。方法:對社會精神衛生康復科實行社區管理5327例精神障礙患者藥物使用及藥物管理處置情況調查分析。針對存在的安全隱患提出相應措施。結果:85.47%精神障礙患者以口服藥物為主,32.16%患者能主動服藥;女性對藥物依從性高。結論:社區精神藥物管理應規范化,提高大眾對精神藥物的認識,合理使用藥物,降低精神疾病的復發,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 青海地區 精神藥物 管理
隨著精神衛生工作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國社區精神衛生康復有了質的飛躍。大部分處于康復期患者接受社區管理下藥物治療。由于抗精神藥物的特殊性,在社區管理中易出現意外,如誤服、藥物中毒等。本文對社會精神衛生康復科管理實行社區的5327例精神障礙患者藥物使用及處置情況進行分析,匯報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精神障礙患者5327例,男3541例,女1786例;年齡17~65歲,平均40.33±23.49歲。
方法:對5327例精神障礙患者用藥及藥物管理處置情況進行患者、監護人及社區管理員調查。
結 果
藥物使用情況調查分析:以口服藥物為主4552例(85.47%),能主動服藥1713例(32.16%);女性對藥物依從性高。見表1。
藥物管理情況分析:口服藥物中,自己管理藥品1130例(21.21%),并按醫囑服用;由家屬或監護人保管3422例(64.24%),按醫囑服藥;肌注藥物全部由社區人員管理,并按醫囑肌注。見表2。
討 論
我國有90%以上精神病患者生活在社區。由于精神疾病特殊性,有些患者需長期服用藥物來鞏固治療,預防復發。有關精神病患者因復發而返院統計顯示:大多數患者因藥物不良反應而拒絕服藥或自行減藥、停藥、不規則服藥而導致復發。另外有少數的患者雖堅持服藥,但因家庭、社會歧視等其他原因導致復發。復發患者中75%以上是患者自己保管藥物,25%由家屬保管藥物[1]。
抗精神病藥物作為強安定劑,一直以來管理較為嚴格,但隨著精神衛生工作社區化,藥物由醫院集中管理趨于社區管理。然而社區人群綜合素質及對精神疾病、精神藥物知識的普遍缺乏,精神藥物的管理便顯得尤為重要。由于多數患者自己保管藥物,使藥物濫用、藥物自殺、誤服事件時有發生。社會群體自殺發生率調查顯示:各種精神疾病引起的自殺占自殺原因的第2位,達62%[2]。隨著社區精神衛生的發展和防治網絡建立,使相當數量精神病患者得到益處。重視和加強精神藥物管理可明顯降低精神疾病的復發率、自殺率,減少意外事件發生[3]。所以,針對精神藥物的藥理特性,加強社區管理具有積極意義。
本文對社區監管5327例精神障礙患者調查顯示:32.16%患者能主動服藥;21.21%精神患者自己管理藥品;64.24%患者由家屬或監護人保管;14.55%患者拒絕服藥而由社區人員管理肌注藥物。94.18%女性患者服藥治療。與相關報道一致[4]。
為加強對社區精神藥物的管理,降低精神疾病患者的復發率,減少意外發生,應做好精神藥物的宣教、管理工作。①做好對精神疾病認識宣傳教育、普及精神衛生知識:加強精神衛生知識宣傳力度,正確對待精神疾病和精神病患者,減少社會歧視,并給予他們一個寬松的生活環境,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肯定他們的成績和社會價值。普及藥物知識、精神衛生知識,創造出一個良好的精神衛生環境。②做好藥品管理使用的宣教工作:精神疾病同其他病癥一樣,即使在癥狀緩解期,仍需長時間的維持治療。指導患者及家屬了解和把握藥物維持治療與疾病復發重要性,有利于患者服藥的依從性。這項工作可通過定期發放精神衛生書刊、隨訪服務、熱線電話、技術指導和對基層醫療單位、農村衛生室、藥店、社區服務網點有關人員定崗定期培訓。③提高醫、護、藥人員的綜合素質:加強專科精神病醫院醫護技人員的專業知識,開展有效合理用藥培訓,建立健全門診、住院病歷和患者取藥登記,嚴格規范藥品處方使用和管理制度,發揮精神疾病防治主力軍作用,為社會主義文明社會的穩定、發展和進步做出積極貢獻。
建立相應的社區精神藥物管理模式,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的任務迫在眉睫。倡導精神藥品專業藥師進社區,直到指導精神藥品的管理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孫鳴洲,武軍.淺談院外精神分裂癥病人的藥物管理.山東精神醫學,1999,1:39-40.
2 姚在瑞,施雅琴,張小玲.194例服毒自殺住院患者的臨床分析.四川精神衛生,1996,9(增刊):70.
3 李丕水,柳花云,劉吉燕.社區精神藥物管理與精神疾病防治.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05,2(11):30-31.
4 程燕,余兵.新疆阿拉爾市社區精神藥物管理與精神疾病防治調查.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09,1(15):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