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華

摘 要:“聚焦課堂”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內核所在。聚焦什么,除研究學情、以學定教、提高課堂效能外,還應聚焦課堂文化品質,關注學科內涵。
課堂文化教育猶如珍珠蘊藏于科學教材這塊園地中,我們只有注重課堂文化,呼喚人文教育,才能提升課堂的文化品位。那么,到底怎樣的課才算是一堂有魅力、有文化、有品位的好課呢?筆者一直在思索和嘗試!
曾有一位名師說:“一堂課要有一條知識的主線,即課堂的靈魂,教學設計圍繞著靈魂展開,要有一句話能自始至終貫穿于課堂中。”而這個主線需要我們用心去提煉,用心去捕捉,用心去設計,從而使學生的化學課堂學習成為愉快的精神之旅。一堂課要做到四有:有魂、有范、有容、有底。課堂追求有魂——有知識還有文化;有范——地地道道的化學;有容——高密度;有底——深入淺出的境界,努力營造“文化氣息撲面而來”的氛圍和效果。
筆者選擇高一化學教材的第六章《揭示化學反應速率和平衡之謎》的第三節《化工生產能否做到又快又多》的第一課時工業制硫酸為教學主題,進行了一次探究課堂文化,挖掘化學內涵之旅,最后面向全上海市高中化學教師進行教學展示,取得了一點成功經驗和一些教學感悟,與大家分享。
本課的初步思想是:工業制硫酸是比較枯燥的知識,同時工業生產又是個性化的,具有不可復制性,所以,常規教學易落入知識羅列的俗套,能否找到一些共性的東西作為本堂課的靈魂主線呢?經過認真分析,終于發現一是工業制硫酸的三步反應不是氧化就是化合,均為放熱反應,二是三個相應工業設備中均采用了“逆流”原理。于是初稿出來了,課題暫定為“放熱與對流——硫酸和硝酸的工業制法”,為了知識的遷移和拓展的需要,所以,補充了硝酸的學習內容。接下來筆者對初稿進行了細節的處理和推敲,使教學環節清晰化、條理化、系統化、科學化、學情化,同時避免學生對標題“放熱與對流”產生歧義,所以,課題名稱改為“放熱、對流之工業制硫酸硝酸”。此課在浦東新區骨干教師活動中一展示,突出了“都放熱”“都對流”兩大特點,立馬讓人有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覺,學生學習的熱情也很好,教學效果不錯。
但質疑聲也出來了,主要是以教材為本的教師認為:本章主題是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但本課在這上面明顯體現得不夠,是否有重點不夠突出之嫌呢?同時硝酸的內容是高三的知識,放在高一也有超綱之嫌。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師的教學價值取向不同,對課的設計和處理就會不同,正所謂,同一本教材,在不同的教師眼里,就會衍生出不同的理解,不是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嘛!
到底哪一種設計更好?當然是實踐出真知。筆者馬上設計了第二稿,緊扣本章主題化學反應速率和平衡移動,筆者就化學反應速率提煉出一個字“快”,而該工業制備的三個反應中僅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牽涉到化學平衡的移動,所以,筆者提煉出一個字“好”替代了原教材中的字“多”,于是新的關鍵詞“又快又好”比教材中的“又好又多”內容更豐富,寓意也更深刻了。由于有前一節課的實踐經驗,發現拓展了硝酸的知識后,一節課的容量太大,反而完不成預設的教學任務,教學效果打折扣了,索性還是刪除掉硝酸的內容。于是第二稿“又快又好之工業制硫酸”,新鮮出爐了。經過課堂實踐后證明,學生也能更好地抓住本節課學習的重點和關鍵,教學效果更勝一籌。
那么能否讓化學課上出文化的品味來,這也是筆者一直在關注和研究的一個問題。經過兩次卓有成效的實踐,筆者對本堂課更是成竹在胸,心中在籌劃:能否把兩條線統一起來,這樣既緊扣教材主題,又滲透學科文化。于是就有了第三稿的設想:設置兩條主線,一條化學知識的明線,一條文化內涵的暗線;一明一暗,一虛一實,一表一里,一肉身一靈魂,相互呼應。這樣課堂立意更加新穎,課堂結構更加立體,課堂內涵更加深刻,課堂品格更加高尚。從下表的內容對本課的結構可窺豹一斑:
本課堂的兩條主線
經過筆者多次的教學設計、教學修改、教學實踐、教學完善、教學反思,并在各位同仁的不吝指教下,最終本堂課作為挖掘文化內涵的典型案例,由上海市化學教研室組織,面向上海市全體高中化學教師進行了教學展示,引起了不同凡響的關注,達到了卓越的教學效果。
在挖掘學科的文化底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等方面,筆者已積極努力在踐行了,同時也在不斷地矯正以往的一些不良教學習慣和思考問題的方式:如“課堂教學重知識主題、輕文化主題,教出來的學生會解題沒素養,這樣的課堂缺的是化學的魂”;又如“追求課的熱鬧,結果是內容為形式服務了,沒化學范兒”;還有“課堂講解追求細致全面,導致課堂講解羅列堆積、缺乏邏輯、細碎繁瑣,看似高容量實則低效率”;還有“盲目抄題,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卻忘記了化學教學的根本在于深入淺出”。這些體驗和感悟來之不易,真是千言萬語不如踏踏實實地上好一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