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皝
摘 要:非義務教育階段如何處理學困生的教育問題,本文從學困生產生原因及現狀探討起,從而探究出非義務教育階段如何解決“困”的問題,旨在引起全社會對這一問題重視和更好地解決辦法。
關鍵詞:高中學困生 教育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2(c)-0144-02
“學困生”是教育對象中一個特殊的群體,目前已受到社會、學校及有識志士的重視,在義務教育階段各校,對這一問題進行理論、實踐的探討,已取得不少有益成果。非義務階段的探討相較卻比較少,特別是高中可這一階段是不是沒有“學困生”呢?當然不是。
所謂學困生即學習困難的學生。目前教育界有兩種主流概念:一種叫學習障礙,另一種叫學習不良,學習不良是指學習成績低下的學生。既然要談的是高中階段“學困”問題,自然學習障礙也即有中樞神經造成的“學困”不在這個話題之內。我們著重要談學業不良這種現象。這一階段,最讓學校、教師頭痛的就是“學困生”學習情緒的低落,成績的提高,而學困生的成績一旦提高,教育終極目標和任務也就完成;則整體成績就有了飛躍式的發展;也是體現人本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為構建和諧校園更不應該放棄這一部分學生!對這一部分學生如何解困關系到校方的聲譽,也彰顯高中老師是不是向社會,向家長交一份滿意的答卷。學困生在這短短一段時間如何提高成績是要講究策略的,否則,就有可能導致這一部分學生厭學、輟學,以至于自暴自棄,對學校,社會造成不良效果。學校應從社會,家庭及個體因素尋找“困”之因,絕不應放棄這些學生。筆者從教學中常常看到他們渴求成功的眼神和在學習中無奈的神情,心如刀割。那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讓我們從產生原因方面加以探討,從而找出學困生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1 “學困生”現狀及產生的原因
1.1 所謂學困生就是學習困難的學生
義務教育的結束,這些學生經過了中考的選拔到了高中,換句話說九年義務學習他們是合格的或者是不錯的,但為何在高中從“不困”變為“困”生呢?為了說明清楚這一問題我們先對學困生做一分類,依據現代心理學家從能力和動力兩個方面將成績低下的學生分為四種類型:暫時性困難,能力型困難,動力性困難和整體性困難。
(1)暫時性困難學生這類學生的學習潛能與現實學業水平差距甚大。有些因在參加課堂活動時缺乏積極、緊張的思考,缺乏主動、興奮的投入造成;有些因一時沒有掌握好知識而造成階段性的學習困難;有些則因受到外界突發性事件影響,情緒受到嚴重干擾。學習分心。
(2)能力型困難學生此類學生比例最少,能力較差是他們在學習上的主要障礙,動機、意志水平較高是他們身上十分寶貴的尚未開發的動力資源。
(3)動力性困難的學生此類學生所占比例最大。他們在學習態度、動機、意志以及自我意識等方面存在較大障礙,他們的能力更多的是被動及不足所抑制。
(4)這類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低,大多是由于中學階段持續困難、知識障礙積累、基本學習技能匱乏造成的,長期學業失敗使他們經常受到教師,家長甚至同伴的否定評價,對自己缺乏自信,喪失學習的興趣和愿望。
1.2 高中學困生產生的原因
經過中考篩選,以常理來說因不存在學困生,為何到高中又有學困出現現象呢?通過學困現象來找出其原因:(1)學業難度增加。高中知識相對于初中有一定難度,在思維轉換方面出現不適應現象,從而對學習產生畏難情緒。(2)家庭影響。主要表現在:父母外出打工,對學生要求相對減少,學生行為比較自由,時間一長再放松學業逐漸下降而厭學、逃學;家庭變故對學生產生情緒波動,從而導致學習的不積極性,像父母離異,親人去世等等;另外就是家庭對學生的驕縱,一部分家庭對孩子過于放縱,看到孩子像一個成年人的個兒,從不要求到不敢要求,使得學生率性而為,時間一長學習方面逐漸下降而淪為學困生;還有一部分留守兒童在祖父母的教育下也會產生如此情況。(3)社會因素的影響。在農村還是經濟問題,家庭收入還是不太富裕,故而是一部分較為懂事的孩子抱著自己成績不是太優秀反而給家庭增加負擔的想法放棄學業;其次就是社會形形色色誘惑使部分學生像網吧,市場經濟一些不良因素影響到學生對學業的追求。一到高中可能學生更多關注是大學,可是看看大學生的去留,使他們對高中學習從滿恐懼擔憂。(4)學校的影響學校管理和班級管理對這些學生都比較放松,或者說不太重視。在學校可以看到這樣一些現象,學校搞活動沒有這些同學的影子,班級上成績好同學坐在教室前面,成績不好的同學坐在后面;上課時老師提問的是學習好的學生,而成績不好的學生被提問的機會相當少,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學生心里產生我“不行”的心里,情緒波動比較大,成為學困生的另一類來源。(5)來自于學生自身因素的影響。農村學生的學習基本上都是在被動河流里前進,學習動機是什么?他們比較模糊,因而動力不足。只是按照課本,隨著老師教而行,時間一長加上其他因素干擾就害怕學習。當然,一到高中自制力隨理想得定位而定,在學校得不到學校、老師的賞識而自暴自棄。
事實上,從高一到高三這些學生不是一無是處,而是相比較而言在學科某一方面顯得不突出,或者是某一學科成績不平衡,總體成績較不理想,或者在某一種因素影響下在心里產生自卑心理導致學習積極性不足,而在以后學習過程中動力不足,出現疲累現象。針對這一現象,我們該怎樣去做呢?
學困生產生有社會、學校、家庭、自身等因素等影響,從社會方面說,諸如市場經濟的影響,網絡的誘惑,還有諸如打工潮,大學生就業壓力等等,是高中部分學生產生厭學現象;從學校看,受到教育評價的制約,設立重點班提高高考升學率,而對于這一部分學生采取“自然生存法”,報的希望不大,某種程度上也在挫傷后進生學習的積極性,他們認為高考是重點班學生做的,自己希望不大,從而放棄求學;部分學生由于受到家長歧視,或者家長在外地打工的留守兒童及家長離異造成學生的一種自棄的厭學現象。除以上因素還有來自學生自身因素像不自信,還有對課程畏難情緒,基礎不扎實,早戀等因素影響,由于以上諸因素使學生產生“困”像。從教育公平性看,放棄這一部分學生,這不僅影響到受教育者個人,而且作為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影響整個學校和社會教育的發展。
2 對學困生的應對策略
“困”因清楚了,我們就有了解決學困生教育的策略和措施。首先是教育評價體制的公平性和科學性,只有公平和科學才有最佳的育人環境。素質教育是對應試教育糾正,是科學的。但在評價體制方面還有待于更科學,像現今對學校的評價就是高考升學率,為了提高高考升學率,各教育單位就采取“增大分子,縮小分母”的辦法求的高考升學率。隨著這一問題的解決學校對于學困生就會有強有力的措施和辦法。其次具體到學校就要針對學困生產生的原因而采取可行的措施:(1)提高有效的育人的壞境。克服教學資源極度傾向重點班的現象,使教學由此層次,基本接受公平教育。(2)“愛”字當頭,強調耐心科學教育。教育其實是感情教育,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者只有一顆愛心去引導我們“人類的最寶貴的財富”,這些財富就會才有發光的可能!而不應只把成功和熱情的目光投向成績。(3)鼓勵個體特長發展,講求分層教學。各校現在設立重點班雖有失公允,但對學困生分層教學卻帶來便利之處,可針對個體情況而施加不同教育方式。(4)摸清困之因,構建和諧的學習環境。一個班主任,還是課任老師都要成為學生朋友,和他們促膝談心,搞清楚這些學生困之因是什么?而后采取相應的措施,鼓勵他們長處,樹立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5)和家長取得聯系,雙方協調解決孩子厭學等現象,只有這樣,才可能實現“困”癥消除。
下面以高三文科教學為例來說說如何解“困”,到了高三,學生壓力大,學校還是施教者都緊鑼密鼓進行復習,對以上所談到學生該怎么辦?這是每一個施教者首先面對的問題,一個普通班交在你手里,校領導還叫你出成績,怎么來完成?針對這一特殊層次,一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也不要操之過急,領導不希望你的成績,自己不要過于給自己太大壓力!明白一個道理你的勞動對象是活生生的,有思維的人,能夠創造奇跡的人!一個好心態,是后面提高復習效果的前提。
講求科學性,具體安排教學順序,合理施教。或許其他好點的同學已進行全面復習,對學困生則不忙于保持步調一致,先鼓舞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學生在一塊以考點將知識系統復習一遍,起初有可能很慢,但當自信心被激發出來之后,教學猶如崛起的中國經濟,蒸蒸日上。再回過頭來講做題的規律和方法,效果是意想不到的提高!高三學習時間緊,只有激起學生自身學習的積極性,成績提高就有望了。
倡導協作,共同提升。優勢互補,讓不同特長科目的同學結對子,互幫互學,也能很好的促進學習成績提高。
臨陣激將,知恥而后勇。每一個學生不是沒有上進心,而是失去自信心,只有我們策略得當,激將,后以知恥為勇教育。學困生成績都是飛躍式發展,那對一個教育者來說是莫大的安慰。
對學困生,一個施教者只有奉獻一片愛心,講求策略就會有回報!就不會耽誤教育,也就不會耽誤一代人!
參考文獻
[1] 葉圣陶.葉圣陶談師德[J].上海教育,19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