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現行《保險法》賦予了投保人任意解除權,在投保人與被保險人就解除合同意見不一致時,投保人的任意解除權與被保險人受合同保障之間存在沖突。本文分析了產生沖突的兩種情形,借鑒其它國家或地區的立法經驗,對合同解除中被保險人合法利益的保護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詞:保險法;投保人;任意解除權;被保險人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35-0120-03
作者簡介:劉妍,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三農保險。
一、我國現行保險法對保險合同解除權的相關規定
保險合同的解除是指當事人基于合同成立后所發生的情況,根據法律相關規定或合同約定內容,通過協商解除合同或一方當事人行使解除權,使合同的一切效果消失并回復到合同訂立前的狀態。可見,保險合同解除權的行使主體為保險合同當事人。由于保險合同是投保人與保險人約定保險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保險法》第十條第一款),因此有權行使保險合同解除權的僅為保險人與投保人,其他主體無權解除合同。
在一般民商事合同關系中,雙方當事人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享有同等權利,承擔同等義務,故《合同法》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但在保險合同關系中,由于投保人與保險人在經濟實力和專業知識方面存在差異,《保險法》對于當事人雙方的合同解除權行使條件作出了有別于《合同法》的設置。
1.關于投保人的合同解除權
《保險法》第十五條規定:“除本法另有規定或者保險合同另有約定外,保險合同成立后,投保人可以解除合同,保險人不得解除合同。”依據本條規定,一般情況下,投保人的合同解除權是法定的任意解除權。實務中,投保人無須任何理由即可解除已經成立的保險合同,且無須經過保險人的同意,俗稱“退保”。該條款設置的主要原因在于,保險合同是一種保障合同,投保人為保障自己的保險利益而與保險人訂立保險合同,保險利益又基于投保人對保險標的的特定關系而產生,投保人應該有權在法律規定范圍內任意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當然,為避免投保人濫用自己的任意解除權,隨意解除保險合同,過分損害保險人的權益,立法又對投保人的任意解除權作了一定的限制,這一點體現在《保險法》第十五條的“本法另有規定或者保險合同另有約定”上。“合同另有約定”是在合同訂立當時通過雙方當事人的約定,在一定程度上約束投保人的任意解除權;而所謂的“本法另有規定”則主要針對以高風險高流動性物品為保險標的的保險合同,規定“貨物運輸保險合同和運輸工具航程保險合同,保險責任開始后,合同當事人不得解除合同”(《保險法》第五十條)。
2.關于保險人的合同解除權
與投保人的任意解除權相比,保險人的解除權得到嚴格限制,《保險法》規定以下幾種情況下保險人才享有法定解除權:①投保人故意或者因重大過失未履行規定的如實告知義務,足以影響保險人決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險費率的,保險人有權解除合同(第十六條第二款);②未發生保險事故,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謊稱發生了保險事故,向保險人提出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請求的,保險人有權解除合同(第二十七條第一款);投保人、被保險人故意制造保險事故的,保險人有權解除合同(第二十七條第二款);③投保人申報的被保險人年齡不真實,并且其真實年齡不符合合同約定的年齡限制的,保險人可以解除合同(第三十二條第一款);④合同效力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條規定中止的,經保險人與投保人協商并達成協議,在投保人補交保險費后,合同效力恢復。但是,自合同效力中止之日起滿二年雙方未達成協議的,保險人有權解除合同。(第三十七條第一款);⑤因保險標的轉讓導致危險程度顯著增加的,保險人自收到前款規定的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可以按照合同約定增加保險費或者解除合同(第四十九條第三款);⑥在合同有效期內,保險標的的危險程度顯著增加的,被保險人應當按照合同約定及時通知保險人,保險人可以按照合同約定增加保險費或者解除合同(第五十二條第一款)。
二、被保險人受合同保障與投保人任意解除權的沖突問題
《保險法》對于合同解除權的相關條款未涉及到被保險人,作為其財產或者人身受保險合同保障并享有保險金請求權的主體,被保險人對合同解除權并無話語權。當投保人與被保險人以及受益人同屬一人時,投保人的任意解除權不會侵害到其他相關主體的利益。但是,當以上主體分屬幾人,特別是投保人與被保險人不是同一人,且雙方在合同解除事宜上意見不一致時,投保人的任意解除權可能會影響到被保險人的利益。
1.被保險人同意解除合同,但投保人不同意解除
實務中,這種情形在人身保險合同中并不少見,在夫妻離婚案例中最為典型。訂立合同時,一方基于配偶關系為另一方投保人身保險,保險期限內兩人離婚,被保險人要求解除合同,但投保人不同意解除合同,愿意繼續繳納保費保證合同的效力,當投保人同時作為指定受益人時,這一意愿更為強烈。盡管《保險法》賦予了被保險人更改受益人的權利(第四十一條),被保險人可以通過更改受益人,使同時作為受益人的投保人喪失可期利益而增加合同解除的意愿,但在以被保險人死亡或傷害為給付條件的合同中,依然極有可能誘發道德風險。
2.投保人同意解除合同,但被保險人不同意解除
同樣以夫妻離婚為例,也有可能出現不同的情形。如投保人不愿意繼續繳納保費,希望解除合同,但被保險人作為保險金請求權的主體,希望合同效力不致終斷。面對這種沖突,根據現行《保險法》相關條款,只能尊重投保人的選擇,忽略被保險人的需求。實務中,這一沖突對于被保險人利益的侵犯不可忽視。特別是在長期壽險合同中,投保人行使任意解除權的情形下,被保險人(以及受益人)的保險金受領權被剝奪,保險保障喪失。由于年齡的增長或者健康狀況的惡化,被保險人難以投保同類險種,或者可以投保同類險種但成本大增。
三、權利沖突解除路徑的國際借鑒
投保人的任意解除權可能對被保險人的合法權益造成侵害,這是我國現行《保險法》的缺失。部分國家和地區對于投保人的任意解除權有所限制,值得我國立法時借鑒。
在被保險人同意、但投保人不同意解除合同的情形下,為保護被保險人利益,在2008年修改的日本《保險法》中,新增了被保險人的合同解除請求權,規定死亡保險合同、傷害疾病定額保險合同以及傷害疾病損失保險合同訂立后,在一些特定情形下,被保險人可以向投保人請求解除該保險合同,該請求權有別于解除權,并不直接導致保險合同效力的終止,如果投保人不解除合同,被保險人可以提出以投保人為被告的“以裁判代替債務人的意思表示”的訴訟,通過法院的裁判獲得確定判決,以此代替投保人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該規定充分保證了被保險人的權益,同時也兼顧到保險合同的安定性。我國臺灣地區《保險法》第一百零五條規定:“由第三人訂立之死亡保險契約,未經被保險人書面同意,并約定保險金額,其契約無效。被保險人依前項所為之同意,得隨時撤銷之。其撤銷方式應以書面通知保險人及要保人。被保險人依前項規定行使其撤銷權者,視為要保人終止保險契約。”該規定使得被保險人隨時享有直接解除保險合同的權利,無須通過訴訟程序。
在投保人同意解除、被保險人不同意解險合同的情形下,同樣存在相應立法保護被保險人的利益。《韓國商法典》第六百三十九條明確規定“投保人為他人投保保險合同的,在未取得被保險人同意的情況下,投保人不得解除保險合同。”英國《1999年合同法(第三人)利益法案》第二條“除非合同約定當事人有權不經第三人同意即解除或變更合同,當事人解除或變更合同致使第三人應當獲得的權利消滅或變更的,必須經第三人同意。”美國《第二次合同法重述》第三百一十一條、《法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一條、《德國民法典》第三百二十八條、《日本民法典》第五百三十八條、《關于補充瑞士民法典的聯邦法》第一百一十二條,等等,均有類似規定。上述規定使得保險合同的解除不再是投保人單方面的行為,其解除權受到被保險人同意權的限制。
四、對被保險人解除合同請求權的具體建議
考慮到被保險人受合同保障與投保人任意解除權的沖突,借鑒其它國家或地區的做法,建議在保險立法中設置被保險人對投保人任意解除權的請求權制度。當被保險人要求解除合同時,可行使請求權,雙方就已交保費或者保單現金價值等具體事項進行協商,確保意見的統一,若依然存在異議,為避免道德風險造成被保險人人身損害,被保險人可以訴諸法律。在投保人要求解除但被保險人不同意時,可以設計出以賦予被保險人贖買權為核心的解決路徑,由被保險人以支付合理對價(已付保險費)方式取得投保人的合同權利和義務,保障雙方經濟需求的同時確保保險合同的效力得以繼續維持。
參考文獻:
[1]魏華林,林寶清.保險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