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會英
從《詩經》到《古文觀止》,從《楚辭》到漢賦,文言文靜靜地流淌在中華燦爛的文化長河中,以它獨有的風采傳承著古典文明,綿延著代代文人的心曲,將后世之人帶入那美妙的文化氛圍。學習文言文,就是感悟中國文化的源頭,感悟那一個個歲月長河中各領一代風騷的靈魂。那么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如何才能讓學生愛上文言文并沉浸在美妙的意境中,這就需要從多方面入手進行文言氛圍的創設。
一、熏陶引領莫忽視
在文言文的學習中,存在著學生談文言文色變的現象。究其根源,與教師本身不喜歡文言文或者古詩文素養不到位有著莫大的關聯。試想,一位自作主張滿堂灌、詳譯詳解,甚至讓學生原文譯文一起死記硬背的教師和一位對文言文了然于胸并有自己獨到見解的知識淵博的教師哪一位會讓學生愛上文言文?所以,只有教師具備了深厚的古文功底,自己對文言文有濃厚的興趣,先于學生愛上文言文,讀出來悅耳,講起來若出己心,導起來旁征博引,讓課堂充滿著文言文的無窮意蘊,學生才有可能看到一個豐富多彩的文言世界,并愛上文言文。
換言之,就是教師以自己足夠的熱愛去激發學生心中的熱愛,以教師的深入其境引領學生的文言探奇之旅。
二、言之有物,勾連現實
學生不喜歡文言文的原因之一,便是文言文所展現的世界與現實生活有一定的距離,不容易調動學生豐富的情感世界。那么,在教學中就要充分地挖掘文言文與現實生活的勾連點,讓文言文走近現實的生活之中。例如學習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可以由學生喜聞樂見的流行歌曲《寂寞沙洲冷》引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習《醉翁亭記》一文,可以由當代文人游覽醉翁亭的文章說開去,將歷史上的醉翁亭與現代醉翁亭相融合;學習對聯的知識,可以由春節家家戶戶貼的對聯說開去;學習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可由熱鬧的元宵節景象引申開去,在歷史與現實,情感與藝術的世界中找到勾連的切入點,讓學生駕一葉現實生活的小舟蕩入文言的河流之中,并深深地沉醉。
三、多彩活動,激發熱愛
古代詩文,把漢民族的文章語言、文章技巧發展到了空前輝煌的高度。平仄、對偶、韻律的運用,更讓人充分體會到了文章的美感和誦讀的愉悅。如《滕王閣序》這樣美妙的文章,更是不誦讀無以體會其妙處。那么,在文言文教學中,多姿多彩的誦讀便是用聲音表達對文言文的熱愛。因為誦讀,學生找到了沉浸美妙詩文與語言河流的理由,單單是那詞語與韻律,已讓人無限留戀。而這種誦讀的氛圍,無疑就是最好的文言文教學的氛圍。
除誦讀外,一些圍繞文言知識展開的豐富的活動也能為文言文的受歡迎起到良好的作用。如對對聯游戲、經典詩文改寫活動、詩文背誦比賽、文言創作比賽、古代文人我來評價活動、我喜歡的一篇文言文活動、評選最愛文言佳句活動等等,這些活動,讓學生在輕松自如的氛圍中,在不自覺的熏陶中,自由地沉浸,古代文言文中那些思想道德和詩意情懷也在潛移默化中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
四、視覺聽覺皆文言
文言文被戲稱為“第二外語”,這與它本身的晦澀難懂有很大關系。如何讓晦澀難懂的文言語句化為優美生動、易于理解的作品,這時,多媒體的適量運用便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
那些聲情并茂的朗誦,那些頗具古典氛圍的畫面,那些精彩的古代文化講述,那些寓教于樂的古詩文講析,那些生動的古人典故,我們都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學生。如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便是一首美妙的宋詞作品;如百家講壇中對崔護詩作《題都護南莊》入情入境、極富趣味的講析;再如子午書簡中的《宋詞十家》。這些多媒體資源,讓我們的課堂不再是單調的文言詞句,它們展示出形與色,有了活力與趣味,而這種不拘一格的展現形式,更容易走近學生的心靈,讓學生融入美妙的文言文天地。
五、在文言文創作中體會其美妙
文言文在現實生活中已不常用,要讓學生有更深刻的體悟,就要創設一個小范圍的課堂文言文應用氛圍,對學過的文言語言學以致用。如學習《醉翁亭記》一文,可讓學生發揮聰明才智,舉一反三,模仿《醉翁亭記》的寫法,讓自己曾經游歷或生活過的地方因為學生的駐足而蓬蓽生輝,比如校園的一處景致、教室、家中庭院。有了醉翁亭記一文的熏陶,學生的創作異彩紛呈。而這種文言創作,讓學生通過文言語言的運用錘煉文言思維,更好地體味到文言語言雖簡潔但意蘊無窮的妙處,帶給他們學習運用文言文的熱情。而在這種學生躍躍欲試的文言創作氛圍中,良好的文言氛圍的創設便水到渠成。
文言文是一條靜靜的河流,也許它已不再泛起波瀾,但我們依然感受到它的無限魅力。在這條河流中汲取美好的語言的流水,并把它的美妙通過多種形式展現給學生,讓他們進入一個美妙的古典文學世界。正如范錦榮所言:“通過我的手指,你可以看到月亮,但最終你看到的不是手指而是月亮。”
總之,在文言文教學中,如果能夠通過教師那根指向美妙文言世界的手指,最終讓學生看到絢麗多姿的文言天地并恣意地徜徉流連,那么我們的文言文教學就進入了一個美好的境界。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