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鵬
【內容摘要】互動式教學是在新課程背景下凸顯出來的一種新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的實施策略包括:創設互動情境,營造互動氛圍;設計互動問題,加強互動引導;掌握互動方法,追求互動實效等。
【關鍵詞】互動式教學 教學方式 實施策略
互動式教學是在新課程背景下凸顯出來的一種新的教學方式。互動式教學是指在課堂上,教師為了達成教學目標,其教學活動所表現出來的互動性特征;以及在教學活動中,采用互動并依賴于對話,使師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做到師生互相討論、互相交流、互相對話、互相交往,以此實現學生的發展,達成教學的目標要求,完成教學任務的教學行為。如何有效實施互動式教學?應該運用以下策略:
一、創設互動情境,營造互動氛圍
(一)創設互動情境
李吉林創設的情境教學法,非常重視情境的創設,它的理論依據之一是情知互動原理,該原理認為:教學活動中,既沒有純粹的認知活動,也沒有純粹的情感活動。任何學習活動的結果都是情感和認知的共同作用所致。同時,統一于學習活動中的認知和情感是相互作用的。認知起操作作用,承擔著知識的吸收、貯存和轉化的任務。而情感起動力作用,承擔著學習活動的定向、維持和調節任務。可見,教學需要創設情境,互動式教學也需要創設互動情境,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互動。愉悅的情境是互動的前提,教學互動的關鍵在于情境的創設。可以創設的互動情境很多,包括問題情境、生活情境、任務情境、案例情境、討論情境、表現情境、操作情境等。通過創設互動情境,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參與的積極性,增進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培養學生的情感和情趣,融洽師生關系,發展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營造互動氛圍
良好的互動氛圍是師生互動的條件,有效實施互動式教學必須重視互動氛圍的創設。在互動過程中,教師的語言要親切、表情要和善,態度要和藹,要平易近人,親切可信,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見解;要充分發揚民主,鼓勵學生標新立異,鼓勵學生大膽發表意見;要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特別要平等對待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對學生一視同仁。只有這樣做,才能營造寬松、親切、民主、平等、和諧的互動氛圍。
二、設計互動問題,加強互動引導
(一)設計互動問題
互動式教學需要設計有價值的互動問題。互動起源于問題,問題推動了教學的互動,合適的問題是保證課堂有效互動的基礎。教師要設計開放式問題,來開拓學生的視野,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合作能力;要設計懸念式問題,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刺激學生的求知欲;要設計誘導式問題,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啟迪學生思維,促使學生積極思考,誘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要設計情境式問題,讓學生在情境中思考、探索、合作,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以達到師生之間的互動;要設計層遞式問題,問題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問題由表及里、層層滲透,來激活課堂,激活思維。通過設計各種互動問題,來實現課堂的有效互動。
(二)加強互動引導
1.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學會傾聽是成功實施互動式教學的重要保證。在互動教學中,如果學生缺乏必要的傾聽技能、技巧,缺乏傾聽的意愿、態度和習慣,互動就失去了重要的基礎。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就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他人的觀點和看法,學會集中精力專注傾聽他人的言說,學會尊重他人言說的內容和方式,學會細心、耐心、虛心、用心傾聽,學會理解他人言說的意義,不斷提高傾聽的能力。
2.引導學生學會提問。美國學者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提出問題是誘發探究思維的動力和方向,是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是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的基石。學會提問將會使互動教學更加有效。引導學生學會提問,要求教師營造民主氛圍,保持師生間的平等,尊重學生的見解,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教育學生勤于思考,樂于質疑,善于發現問題;創設問題情境,提供認知沖突,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運用激勵性評價、多元性評價、多方式評價,促使學生提問。總之,教師要把提問的權力還給學生,讓學生樂于提問、敢于提問、善于提問,不斷提高提問能力。
3.引導學生學會交往。教學就其本質而言,是交往的過程,是對話的活動,是師生通過對話在交往與溝通活動中共同創造意義的過程。可見,引導學生學會交往是教學本質的要求,是教學改革的需要,自然也是實施互動式教學的需要。引導學生學會交往,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交流的技巧和方法,恰當運用言語交流和非言語交流。恰當運用言語交流,要注意準確得體,注意語言的規范性,注意語言的節奏感,注意語言的真情實感;恰當運用非言語交流,要注意面部表情和眼神的表達,要注意頭姿、身姿和手姿等體驗語等。
三、掌握互動方法,追求互動實效
1.善教樂學結合法。教學互動,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學生的學習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種要求概括起來,就是教師的“善教”和學生的“樂學”,這是實現教學互動的一對有力翅膀。把善教與樂學結合起來,是互動的好方法。善教的要求很多,概括地說,主要是要求教師能夠更新教學觀念,能夠充分發揮課堂民主,能夠有效開展教學對話。觀念陳舊的教師不可能去運用互動式教學這一新的教學方式,缺乏課堂民主的互動只是形式上的互動,無效對話的教學則從根本上不符合互動式教學的原則。樂學的要求也很多,概括地說,主要是要求學生能夠由被動學習走向主動學習,由機械記憶的片面發展走向互動中獲得全面發展,由學習的奴隸變成學習的主人。主動學習意味著學生生存方式的轉變,意味著學生生存狀態的改善;在互動中獲得全面發展意味著學生課堂生活方式的轉變,意味著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生活的場所,真正成為個性發展的場所;學習的主人意味著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意味著學生主體性、能動性、批判性、創造性等品質的發揮和展現。
2.動靜結合法。互動式教學離不開“動”,互動是學生發展的需要。新課程強調在交往中學習,強調在教學活動中讓課堂真正地“動”起來。課堂如果缺少了互動,也就缺失了課堂的生氣,缺少了教學的靈氣,缺少了生命的靈動。互動式教學方式也需要“靜”,動靜結合才是互動式教學方式的最高境界。如果只“動”不“靜”,或“動”之過度,就會失去教學應有的秩序,就會放任自流,就會降低“動”的效果,就可能使“動”流于形式。動靜的完美結合,要求教師實行有效控制。一是目標控制,就是控制互動過程,使互動時時指向教學目標;二是問題控制,就是教師提出有效問題或者鼓勵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并且全面科學把握課堂上的各種問題;三是程序控制,就是設置科學的教學程序,使互動有序進行;四是特點控制,就是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靈活控制互動過程。
3.對話傾聽結合法。互動式教學要求營造一種平等對話的氛圍,在對話過程中實現有效互動。對話是互動的前提,精彩的對話才能成就精彩的互動。對話離不開傾聽,應該把對話與傾聽結合起來,在對話過程中教師要傾聽學生的見解。專心傾聽能夠把握學生的思維脈絡,能夠掌握學生的情感節奏,能夠正確地引導和組織對話過程,能夠有針對性地評價學生,能夠調整課堂氣氛,提高互動效果。
4.師生角色互換法。師生角色互換意味著師生互教互學,意味著學生的學習是一種更生動、更主動、更積極的學習,意味著教師的教學是一種新角度、新視野、新體驗、新感受的教學,這樣的課堂才是更有趣、更有生機、更有活力的課堂。
5.預設生成結合法。互動式教學的有效實施需要教師課前的充分預設。課前的充分預設是有效互動的前提,缺乏課前有效預設的互動必定是低效或無效的互動。互動需要預設,但不能僅僅依靠預設,因為生成的課堂才是精彩的課堂,互動教學的生命力來自課堂的精彩生成。在互動過程中,教師要運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及時捕捉和把握教學過程中新生成的有價值的問題,促進教材的精彩生成,使課堂成為智慧的課堂,使教學成為生成性的教學,使互動成為預設與生成結合的有效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