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靜華
隨著對有效教學的深入研究,尊重學生個性,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真正主人,早已成為了信息技術教學的共識。然而,一個小小的話題,引發了信息技術教師之間的爭議:在追求有效教學的信息技術課堂中,是否可以允許學生“插嘴”?
有的信息技術教師認為,“插嘴”是一種無視課堂規則的表現,對“插嘴”的默許,將導致從眾心理之下更多學生的插嘴,學生注意力易分散,討論易失去焦點,不利于學生智慧的生成,這樣的信息技術課堂,將會變得低效,甚至無效。有的教師則意見相左:“插嘴”反映的是學生思維的投入、活躍,是學生智慧的閃現,七嘴八舌正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中濃厚的興趣,廣泛參與中多維的對話,恰恰反映了教學的有效性,不許插嘴乃至加以批評,是對學生學習自主性的扼殺,是與有效教學理念所倡導的尊重個性、參與體驗以及建設多維對話環境精神相悖的。對于,“插嘴”筆者有以下幾點想法。
一、有效教學,尊重學生的“插嘴”
1.全面尊重學生,愛上學生的“插嘴”。教師要肯定學生的“插嘴”。這充分反映了學生參與的態度。同時應注重培養學生“插嘴”的技巧,倡導合作的人際交往,有意識地訓練學生這些交往技能:請求發言、遵循指導、稱贊他人、澄清觀點、支持反饋、互相檢查、表示疑義、提出建議、概括小結等等。在傾聽、稱贊、建議、概括等合作交往技能的養成過程中,獲取信息、傳遞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學生參與的廣度與深度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證。
2.全面尊重學生,提供“插嘴”的機會。教師面對的是全體學生,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進步。尊重學生的“插嘴”,并不意味著只賦予那些思維活躍、踴躍發言的學生“插嘴”的機會,更要關注參與的廣度,關注那些口頭表達相對弱勢的學生,關注他們的思維狀態,讓他們也能得到同樣的展示平臺。如果只是一味尊重那些思維活躍,口頭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那么在課堂中必然有部分學生會處于弱勢,無法獲得合理的展示,得不到充分鍛煉、發展,只能隨意附和、人云亦云,只能習慣于被動接受,就易導致這部分學生游離于課堂之外。因此,在推進有效教學的過程中,信息技術教師設計的任務與問題需要加強針對性、層次化,讓學生能有充裕而合理的時間分層完成每一項學習任務和每一個問題的思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到“插嘴”里來。
二、有效引導,形成“插嘴”的規則
課堂“插嘴”規則的制定、形成過程,有兩個注意點。一是同樣應該遵循尊重學生的原則。如讓學生明確怎樣“插嘴”更為合理,“插嘴”應該使用哪些技巧,這些規則不是教師單向強加給學生即可的,需要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感悟、體驗,教師適時總結。二是要注意到形成的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在教師不斷的引導過程中,讓學生邊實踐邊摸索,不斷意識到自己哪些做法是不可取的,哪些做法是應該而且必要的,從而達成共識,形成課堂上“插嘴”的規則。
在蘇教版信息技術上冊《畫線》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發現,房子背靠的那座山峰,有一部分被前景也就是房子給擋住了。用曲線工具畫出這座山峰,包含著本課的一個難點,即確定曲線的起點與終點。當教師請學生發表觀點,說說這座山峰繪制時的起點與終點時,一位學生認為,起點應該定位在房頂上;結果另一位學生馬上跳起來說不對,那樣拖出來的線條會經過房子。也不待雙方表達清楚各自的意見,教室里就炸開了鍋,意見雙方紛紛插嘴,開始了爭論。顯然,此時的“插嘴”還停留在無規則狀態。
此時,教師不動聲色地說:“傾聽是一種藝術,是一個人是否有修養的標志。我們暫且不論誰對誰錯,先聽聽他們的理由。”熱鬧的教室安靜了下來。一位學生演示自己的畫法:先用曲線工具畫山峰,再把房子移過去,擋住山峰的一部分;另一位學生同樣演示:以房頂為起點拖出線條,但加上后續拉兩下弧度的操作,山峰不再擋住房子,而坐落在房子的背后。需要“愚公移山”嗎?顯然后者方法更為簡潔,此時學生恍然大悟。
讓學生突破難點之后,教師再引導形成“插嘴”的規則:“發現有與你不一樣的聲音,不要輕易指責,先傾聽別人的意見,說不定會受益匪淺。與其無謂地爭吵、傷害友情,還不如靜心傾聽,讓自己有更大的收獲,這樣,“插嘴”才會更為有理有據。”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學生明白傾聽、稱贊、建議、概括等“插嘴”習慣的養成對自身及他人的種種益處;然后制定規則,約束自己。在規則制定的同時,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如何在“插嘴”中具體做到尊重他人與自重,如何“插嘴”更為合理有效。而“插嘴”的規則,就是在這樣的反復體驗中不斷得到實踐與概括的。
三、有效反饋,共同實施“插嘴”規則
1.反饋的激勵性與趣味性。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規則制定以后,依然有學生控制不住自己,一時“嘴癢”也是情有可原的。在發現這種情況時,教師切莫隨意指責,可以通過動作、表情暗示,可以通過風趣的語言引導:“已了解你處理信息的進度,但如果把握好“插嘴”的規則,那就更棒了。”以激勵性、趣味式的反饋,讓學生深切感受到教師是關注他、關心他的。這樣課堂規則的實施往往會事半功倍,學生更容易接受,有利于讓學生在以后的課堂中進一步把握好自己。
2.反饋的層次性與非指示性。針對信息處理能力強弱的差異,在評價與反饋時,特別要關注那些處于弱勢的學生,注意好評價的不同角度、反饋的層次性,在多維交流中有意識地進行非指示性評價,從而讓信息處理能力較弱的學生也能勇于“插嘴”。
以電腦畫圖作品的展示為例,信息處理能力強的學生一般會從工具的運用熟練程度、圖形整體的把握上來發表觀點,而信息處理能力較弱的學生則往往拙于此。對此教師應不單純糾纏于技能的討論,可鼓勵他們更多地從個人的欣賞點出發發表觀點,并就他們的觀點作非指示性處理,逐步培養學生正確的“插嘴”觀:學會欣賞他人,這既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自己內在修養的顯現。
既尊重學生個性的發展,又體現課堂規則的嚴肅性;不光要形成課堂的有效規則,更要對已有規則進行進一步地完善和超越。在有效教學的推進過程中,善待“插嘴”,是教師的一大挑戰,同時也是其教學藝術的體現。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