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摘 要: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推動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是課堂教學的關鍵。把研究性學習引入課堂教學,有利于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學生探究;學習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興趣是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是熱愛學習、產生強烈求知欲的基礎。所謂“教未見趣,必不樂學”,只有當學生自身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才能談得上學習能力的提高,學生素質的培養,教學質量的進步。因此,在教學中,教師總是千方百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呢?許多學者和教師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不同的見解,而我們僅就“研究性學習促進學生學習興趣”這一方面進行簡單探討。
研究性學習是教育部2000年1月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綜合實踐活動板塊的一項內容。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它是一種以學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學習為基礎,在教師指導下,從自己感興趣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日常學習與生活中選擇研究課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活動。通過研究性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更主要的是,通過研究性學習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選題
研究性學習從選題上具有開放性,它不拘泥于書本上的一般學科性問題,學生選的課題往往是平時自己最感興趣的,從興趣入手,那么整個研究學習的過程就會被期待。
二、過程
研究性學習不再局限于對學生進行純粹的書本知識的傳授,而是讓學生參加實踐活動,既動腦,又動手,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和獲得各種能力,這比單純地學習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這個過程是學生親身參與的,是積極主動地去探究、去學習,這種類似于主導者的地位,遠比課堂上被動接受知識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
研究性學習和以往的興趣小組、奧賽訓練不同,他不僅是某一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更是各個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不但知道如何運用學過的知識,還會很自然地在已經學過的知識之間建立一定的聯系,這個過程是對學生已學知識或掌握技能的檢驗和肯定,使學生對以后的學習充滿信心和興趣。
研究的過程多是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小組成員既有單獨的分工,又要相互配合,協作完成研究課題,正所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這比自己“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更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結果
學生要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查資料、做調查,通過假設、求證,最終解決問題得出自己的結論,無數的努力最終有了實質性的回報,這種成就感會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同時,也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有付出,才會有收獲”的道理,在以后的學習中,更加積極主動地去獲取新知。
總的來說,盡管聽講式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各有長短,我們不能簡單地說聽講式學習就是落后的,研究性學習就是先進的,但不能不承認,研究性學習確有其獨特的好處與必要性。
探究是人的一種本能,探究是學生了解和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把研究性學習引入到課堂教學中,有利于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并讓學生在主動獲得知識或信息的過程中有所收獲,體會到學習的快樂,這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至關重要。當然,現有的研究成果還有待在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推廣,我們將繼續朝著這一方向努力。
參考文獻:
張建林.大學本科教學過程完整性與研究性學習[J].高等教育研究,2005(2):73-77.
(作者單位 河北省滄州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