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東宏 徐春
摘要:智障兒童在特殊教育中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些問題,包括行為問題、心理問題、情緒問題等。當問題出現時,遵守矯治智障兒童問題的原則,并且注意智障兒童的情緒變化,只要方法得當最終會幫助他們解決克服一些問題。
關鍵詞:智障兒童;存在問題;處理措施
一、智障兒童在特殊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多動、注意力不集中。主要表現為:不能較長時間地將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上,特別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容易分心,注意力容易受外界的干擾,做事不能堅持始終,有的智障兒童甚至連3-5分鐘也難以做到。例如:兒童小李,上課時總是坐立不安,左顧右盼,沒有目光接觸。不停地向教師索要東西,甚至趁人不注意時隨意拿玩具,有時還會干擾其他智障兒童上課。
2.沖動、攻擊、自傷行為。在智障兒童中,男孩子發生沖動、攻擊行為的比較多,中度者主要表現為沖動、辱罵他人、破壞物品等行為,幼小者主要表現為以好打、咬人或物品來發泄情緒。例如:兒童小青,患有自閉癥,隨著年齡的增長出現較嚴重的攻擊行為和自殘現象。只要有長發的女性出現在她的視線內,便會很快地抓住那人頭發不放,口中大喊其名字。喜歡向他人索要食物,如得不到時就用手摳破自己的臉,得以發泄。
3.退縮行為。退縮行為在學齡前期正常兒童中也較為常見,但隨年齡的增長而好轉。而在年齡較大,特別是程度重的智障兒童中,常表現有退縮行為,如膽小、害羞、低頭、說話聲音小、不敢與人交往、害怕見陌生人、害怕去生疏的地方、過分依戀親人等,例如:兒童貴貴,從小就膽小、怕見生人,對周圍不熟悉、不常見的人會有強烈反應,會不停地大哭,直到有親密的人抱起才會逐漸停止。
4.性行為異常。從正常兒童心理發展看,一般3~5歲的兒童開始注意兩性之間的差別,提示下分辨出男女性別。因智障兒童自身自控能力差、行為規范意識也較為低下,都會以某些特定的行為來掩飾自身心理的缺陷。例如:一些智障男孩不分場合、地點隨意玩弄自己的生殖器官,一些智障女孩常用力夾緊雙腿,或兩腿用力夾緊摩擦以刺激外生殖器,還有的會時常抓撓下身。喜歡撫摸、親近異性兒童或教師,在智障兒童中也較常見。
5.異食行為。表現為吞食非食物性的物質,如咬吃玩具上的油漆、灰泥、頭發、污物等,由于吞食的異物難以消化,導致消化系統的紊亂。例如,兒童小青,異食行為表現為抓扯自己的身體皮屑吃,自己無法控制。
二、特殊教育中智障兒童問題的處理措施
1.對智障兒童的心理輔導。家長、教師、心理輔導教師,平時對待智障兒童都可采納“支持性心理治療”的原理方法進行多方位輔導,即多支持、鼓勵、接納、安撫,多聽聽他們的想法,并給予恰當的引導,加強他們的認知能力,以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養穩定的情緒,促進發展健全的人格。
首先用鼓勵贊揚的話語,公正客觀的評價等方式讓智障兒童體驗自信。多鼓勵贊揚兒童,要對智障兒童的點滴進步給予鼓勵肯定。以真誠的愛心為基礎,用欣賞、激勵等良好情感手段,使智障兒童感受到自己能受到重視。多以肯定的態度來對待智障兒童,全方位地為智障兒童提供支持。要給兒童一個公正客觀的評價,要正確客觀地認識兒童,了解智障兒童的身心需要,分析智障兒童的心理狀態。并且要根據智障兒童的特點和能力確立適當的評價標準。例如:有一個在學習上極困難、懶惰的智障兒童,但他也會有一些積極地舉動,像是搶著打掃清潔、到垃圾等行為。此時根據智障兒童的行為,教師一定要及時給予鼓勵和夸獎,以及引導其更積極地做其他事情,比如:“你真棒,打掃得真干凈,如果你學習也這么積極,那爸爸、媽媽、老師、同學肯定更加喜歡你。”如此一來,及時、充分地給予智障兒童鼓勵,讓他們感到教師對他們的信任,樹立自信心,漸漸克服懶惰行為,積極學習。
其次讓兒童體驗成功,幫助智障兒童樹立自信。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功的經驗會提高智障兒童的自信心。因此,教師要給每個智障兒童充分的信任,放手讓智障兒童試一試,做一做。自信可以通過各種親身體驗及適當的教育形成。在實踐活動中,多提供一些機會根據每個智障兒童的不同特點,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到了起床、用餐、上下課時間時,可以鼓勵兒童獨立吃飯、穿衣、收拾玩具、打掃教室。這不僅能鍛煉智障兒童的動手能力,還使智障兒童從中獲得自信,確信“我能行”,體驗成功的喜悅。
2.對智障兒童的行為治療。在智障兒童的治療上,一般情況下都是采用矯正法,例如:認知、感覺統合等專門訓練,獎勵、暫時隔離、系統脫敏、忽略消退等方法。同時在治療期間還需要結合智障兒童康復的具體情況不定期更改治療方法或與其他方法聯合治療。
3.對智障兒童要及時轉介。如果兒童出現嚴重情緒、行為異常難以控制或造成危害時,如嚴重的攻擊行為、興奮躁動、嚴重抑郁、焦慮情緒或者智障伴有的重性精神病,應馬上轉介到有關醫院,找專科醫生進行治療,如藥物干預、住院隔離等。
三、總結
智障兒童與我們一樣,是社會的一份子,有權享用社會資源。雖要依賴別人,但都有能力獨立起來。同時,只要經過適當的訓練和教育,他們也能發揮潛能,不但能懂得自我照顧,也可以幫助別人。所以,對智障兒童的幫助是義務也是道德,我們應該呼吁更多的人關注弱勢群體,幫助他們、改變他們,使其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參考文獻:
1.銀春銘,《弱智兒童的心理與教育》,華夏出版社,1996
2.劉全禮,《特殊教育導論》,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3.朱洌烈,《學習困難兒童的注意、行為及同伴關系的研究》,《中國特殊教育》,1999
4.吳漢榮,《兒童行為問題的預防與矯治》,《中國學校衛生》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