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自余
摘要:新課程標準要求歷史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和思考歷史問題,以利于學生的探究式學習,鍛煉學生發散性思維。在教學中,問題的設置需要技巧性,它對提高教學效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在問題設置的過程中必須把握好趣味性、啟發性、時代性、層次性、批判性幾個重要原則。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問題設置
歷史學科是一門以史論結合為特點的思維性社會學科。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能否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以及教材的具體內容,恰到好處地設置問題,合情合理地解決問題,則直接影響學生歷史素質的提高和思辨、創新能力的培養。
一、創設情境,認知歷史,把握問題的趣味性
新課標強調,我們的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沒有興趣,學生就沒有學習的動力,就沒有學習的欲望,就沒有真正的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要以學生為本,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創設民主、和諧、輕松的歷史學習情境,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與主動性,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以輕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以積極的心態去學習、去思考。
如在學習明清時期的經濟發展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歷史場景:在一個寒冬的傍晚,一家人圍著煤爐坐在一起。其中老爺爺正在抽煙,一個孩子在爐膛里烤番薯吃,一個中年人正在淘米,準備燒稀飯。請問這種生活情景最早出現在什么朝代?你的判斷的根據是什么?對這樣的提問學生頗有興趣。
同樣一個問題,用不同的方式提問,所達到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所以歷史教師一定要改進提問的方法,為學生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二、巧設問題,引導思維,把握問題的啟發性
歷史教育的關鍵并不僅僅在于讓學生掌握多少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歷史的學習,使學生養成正確的歷史思維習慣,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從而為學生人格、個性的健康發展和學習能力的挖掘奠定基礎。
新課標要求歷史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和思考歷史問題,以利于學生的探究式學習,鍛煉學生發散性思維。如在學習明清經濟發展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明朝末年,廣東學子從廣州出發沿內河赴京趕考,沿途經過哪些地方?會看到明末社會的哪些情況?要求學生展開合理想象,講述旅途見聞。這個問題使學生的思維情緒明顯活躍,學生就會從所學過的內容的回顧與思考中得出結論,這樣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得到了有效的鍛煉。學生會根據所學知識,經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或查閱資料等方式去解決這個問題。
三、以史為鑒,感悟歷史,把握問題的時代性
新課標強調指出,在歷史教學中,要體現出歷史的時代性,這些也在教材中體現出來,比如很多材料對于現實社會都有一定的影響或借鑒意義。所以,歷史教學過程中,也要體現出這一點,比如我在上“悟滄桑巨變”時,提出了這樣一個思考題:隋朝以前長安城為什么長期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而在唐之后,幾乎不再作為政治中心?這個問題很有時代性,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第一冊“南方經濟的發展”一課,采用比較探究的方法學習。歷史提問一定要有時代性,把握現實世界中人類面臨的最主要問題,在對歷史的解釋中讓學生預見社會和個人的未來任務,使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懂得各種可能性和應承擔的責任。
四、難易得當,面向全體,把握問題的層次性
新課程下歷史課堂問題的選擇與設置一定要圍繞教學三維目標,一定要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和能力水平。在設置問題時,應難易得當,面向全體,有層次感,盡量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機會回答,使所有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如在“新文化運動”一課的教學中,諸如新文化運動的標志、陣地、口號、代表人物之類的簡單基礎問題,可以鼓勵后進生回答。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是本課的重點,我在幻燈片上顯示以下四部分材料:第一部分:拋棄官僚的專制的個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國民政治?!惇毿恪5诙糠郑簢说扔撁擅習r代,…當以科學與人權(即民主)并重。——陳獨秀《敬告青年》。第三部分:打倒“孔家店”——吳虞?!拔曳_歷史一查,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仔細看了半夜,…滿本都寫著‘吃人。”——魯迅《狂人日記》。第四部分:文學要“須不避俗字俗語”——胡適《文學改良芻議》。推倒…貴族文學,建設…國民文學?!惇毿恪段膶W革命論》。這部分材料文史結合,對后進生有一定的困難,教師可以交給中上生完成,讓學生最后結合內容說說新文化運動的“新”主要表現在哪里?這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可以讓優秀生、思維比較活躍的學生來解答,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而要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表現因地制宜。
五、設疑詰難,創新提高,把握問題的批判性
歷史學習的批判思維表現在對傳統的結論、觀點能夠大膽質疑問難,對前人積累的知識能夠正確地分析批判,從而獲得新的思維成果。在歷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善于發現問題,而且要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如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思想上的大一統措施,教材對此是肯定的,是漢武帝文治武功的標志,是中國歷史大一統的標志,是儒家思想成為封建正統思想的標志。教師在這里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內容,更要引導學生思考“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當時及后世歷史的影響。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在性質上講同出一轍,從此之后“百家爭鳴”局面不再,文化與思想又被重新禁錮起來。在歷史教學中,教師通過對這些問題的發難,對訓練學生的獨立思維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對于當今的中學生來說,信息廣泛,視野開闊,且求異心理和探究心理強,只要教師引導得當,是會收到很好效果的。
課堂中一個恰到好處的問題,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積極性,它能夠使學生全神貫注地進行思考,進入良好的思維情景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去討論、思考、探究,真正讓生動的歷史變成“歷史”的生動。
參考文獻:
1.劉軍,《歷史教學的新視野》
2.王瑩,《教學策略》
3.陸建中,《初中新課程課堂教學策略》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