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
新課標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但是長期以來,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更側重于對教的研究,對學生如何去學,如何通過有效的目標來調整數學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自主能力與創新能力,缺乏明確的認識與研究。因此,在新課標條件下,教師對數學教學方法就有必要進行更進一步的探索與研究,以適應教學改革的需要。
數學教師不僅要傳播文化知識,更應培養學生掌握和利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因此,教師要轉變觀念,千方百計改進以前單一的數學教學方式,創造各種條件利用各種方法去幫助和引導學生提高學習情趣以及思維能力,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興趣中學習,為學生奠定終身學習基礎,同時實現教師自身的發展和提高。
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及教學理論,把數學教學方法與教學實踐有機地相結合,根據不同的教學方法與學生的不同情況,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式,例如講授法、談話法、引探法、演示法、實驗法、練習法等在實際教學中進行了一些探索。
一、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注意狀態取決于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和形象性。教師可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為活生生的動作,從感受中獲得正確認識。
二、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
不少學生雖然有良好的智力和優越的學習條件,但由于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少,缺乏自主意識,學習是被動吸收,而不是主動索取,對知識的理解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然,因此難以取得很好的成績,有的甚至厭學。造成這樣的原因是多方面,現代教學觀認為,活動是教學發生的基礎,形成活動的基礎屬性就是主體參與,沒有主體參與就沒有教學活動的產生。主體參與決定數學活動的過程和質量。于是在實際教學中用各種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例如分組競賽、男女生競賽等方法,這樣激起學生的參與意識,那么就可以把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就收到了把“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的效果。
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在課堂上教學要選取最貼近學生生活的題材,比如熟悉的景與物、人與事、學習與生活的實際等等。生活情景是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經歷過,已被約定俗成了的過程和回憶,它能帶給學生共性的經驗和感受,例如在教學減法時,可以引用學生喜歡看的電視《西游記》,讓學生扮演《西游記》中孫悟空摘桃子加法,豬八戒吃桃子減法。數學游戲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身心潛能,同時,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心理素質,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質協調發展。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要不斷提高教學藝術,從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出發,運用各種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是數學課變得生動,讓學生在感知、認知的氣氛中想學、樂學、會學。
四、高效的課堂是我們教育實踐者的不懈追求
如果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沒有邁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對他來說,這是一堂無益的課。無效的勞動是每個教師和學生都面臨的最大的潛在危險。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新課程理念倡導“以生為本”的思想,就是讓學生在民主、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下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識,體會學習的樂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要做到這些,一定要認真研讀新課標,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觀念不改變,相當于換湯不換藥。
以上是我在多年教學實踐中積累的一些經驗,我還將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學習理論知識,更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能力,在實際教學中不斷摸索前進,探究出更為實用的教學方法。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