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莉
《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以酣暢淋漓的筆觸介紹了生長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壯的柳樹,告訴人們面對人生的困境和艱難,不能抱怨命運,應該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與生存環境抗爭。每每讀到這樣的文字,都給人強烈的震撼,這些感性的文字,只有我們細細體會品味,才能感覺到。這樣的精神種子只有住在人的內心深處,方能滋養我們的靈魂。那么在我的課堂上,我該教給學生什么呢?
起:讀詞入境,與青海高原之惡劣環境對話
案例A:
師: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青海高原的環境非常蒼茫、荒涼,那兒有著——(課件出示詞組,指名讀)
廣袤無垠、青草覆蓋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藍天,凝滯的云團,異常蒼茫。
師:嗯,讀得很有感覺的。讀這些詞語的時候,同學們要一邊讀一邊想象那里的環境,這樣就能讀出意境。
分析:一開始,讓學生切身感受青海高原環境的惡劣,就能比較直觀地感受柳樹成長命運的坎坷。
承:走進文本,與堅韌不拔的“一株柳”對話
案例B:
師:(出示第五小節)輕聲讀讀,從哪些語句中可以感受到它的神奇?
生1:我從它有兩合抱粗感受到了神奇。
生2:我們這邊的樹葉一般都是嫩綠,鮮綠,翠綠,青綠的的,而這株柳樹的葉子卻是綠得蒼郁和深沉,我感到很神奇。
分析:通過文字,學生體會到了柳樹的神奇,通過朗讀感悟柳樹的神奇,抓住課文的第5自然段,來體會柳樹巍巍然撐立的高大形象。但這只是一個游離于精神之外的表面形象。
案例C:
師: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在“撐立”這個詞上,想一想柳樹在這樣的地方長到巍巍然的樣子,容易嗎?從哪些語句感受到不容易呢?
生1:我從“風把一團團柳絮拋散……保存了生命。”這句中感受到柳樹要想在青海高原這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真的很困難。
師(小結):在持續的干旱里能保存下來真的是一個奇跡。把這種真切的感受讀進去。
生2:我從“自古以來,人們也許……生命活到一歲”這句話中感受到青海高原那里的環境簡直惡劣到了極點。要生存下來并長成那么粗壯真的讓人不可思議。
師:據資料記載:青海高原干旱的時候連續兩個季節都不下一滴雨,冷的時候是零下幾十度,在這樣的環境當中,一茬的柳樹苗子全毀了,只有這一株柳樹生存下來。容易嗎?學到這里,我們可以分明感受它是一種怎樣的撐立?
生1:艱難
生2:堅強
生3:勇敢
師:它就是這樣撐過來的。同學們,柳樹經受摧毀僅僅是難得一次嗎?
生:我從“經受過一次又一次”和“卻能夠一回又一回”還有“多少”感受到它經受的摧毀是很多次的。
分析:這里我引導學生想象經歷的環境磨難和考驗之大以及災難次數之多,感悟高寒和缺水對于生命的獨特鍛鑄。這是“神奇”的柳樹,最為深刻的內涵。引導學生在課文的6、7自然段中走了一個來回,和作者一起縱情想象,與這株柳樹共同經歷惡劣的環境和一次又一次打擊、摧毀。以“撐立”為線,讓散落的語言珍珠得以串聯,使全文的語言與情感有了向心力。讓這株柳樹在文本語境的烘托下血肉豐滿,巍然屹立,讓學生在對文本語境的整體把握中生成柳樹的高大形象。最終,學生讀懂了一個詞“撐立”,同時也讀懂了一棵樹,讀懂了一種精神。
轉:學習表達方法,與作者對話
案例D:
師:同學們,讓我們不妨也像作者那樣發揮我們的想象,當這株柳樹在高原的雷電風雪當中苦苦撐立的時候,它的同類——那些平原柳樹們在干什么?
生1:可能人們在稱贊它們,贊美它們。
生2:它們還可能在享受著春風的吹拂和春雨的洗滌。
生3:它們還可能在享受著燦爛的陽光。
師:同是一種柳樹,生活的道路和命運(生接:相差很遠。)學到這里,你又能感受到它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又是一種怎樣的撐立?
生(略有所思):樂觀向上
分析:恰當的比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寫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如文中把青海高原一株柳與家鄉灞河柳樹作了比較襯托,其實無論是環境描寫的映襯,還是第6、7兩個自然段的想象襯托,都是不同角度的襯托手法的運用,引導學生感悟作者獨特的寫作手法,領會了襯托獨特的表達效果。
合:內心感悟思考,與自己對話
案例E:
(配樂——蒼涼的馬頭琴音樂)師結合板書,深情的說:
這株柳樹就是這樣在青海高原上艱難、勇敢、堅強地撐立著,它無畏地撐立在有著——廣袤無垠、青草覆蓋的原野的那個青海高原上。
這株柳樹就是這樣在青海高原上勇往直前、堅持不懈地撐立著,它無畏地撐立在有著——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的那個青海高原上。
這株柳樹就是這樣在青海高原上樂觀向上地撐立著,它無畏地撐立在有著——深邃的藍天,凝滯的云團的那個青海高原上。
它就這樣撐立著,撐立著,撐出了高原上一方壯麗的——風景。
師:這回你知道這株柳為何能長得這么高大、堅實、綠得深沉了吧?
生1:經歷了千辛萬苦。
生2: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師:神奇的生命力造就了這棵神奇的柳樹,惡劣的環境鍛鑄了神奇的生命力。
分析:通過回歸板書,聯系導入詞語,激發了學生的內心情感,滲透人生哲理的感悟,使情感又一次升華。我相信這株柳樹的堅強不屈、樂觀向上的精神能夠永遠佇立在我們每個人的精神高原之上。
反思:我每每徜徉在語文課堂里,耕耘在這片充滿誘惑的土地上,心中都充滿向往——對扎實的理想語文課堂的向往。我認為這堂課我做到了:
1.沒有孤立地教學字詞。把描寫青海高原環境的一組詞通過想象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末再一起總結朗讀。這樣的情景學生必定牢記心中。還有把“撐立”一詞嵌入課文內容的組織中時,它也就活在學生的記憶中,甚至是心中了。
2.朗讀是課堂最美的風景。沒有讀書根基的深入哪有交流果實的豐美。當學生能夠把心放進去讀,讀出自己的想象世界,學生已經完成了對課文的理解。我們看過一些課堂,討論總是在外圍打轉,不能深入,游離于文本,費了時,卻低效,這都是讀書不夠或不會讀書的表現。
3.領悟寫法于理解內容相伴相生?!肚嗪8咴恢炅氛n文采用了順敘、插敘、描寫、議論、抒情、聯想以及對比、反問等修辭手法,既把這一株平常而又神奇的柳樹鮮活地佇立于讀者面前,又深刻地揭示了生命力的頑強和偉大。為了較好地發掘教材的這些資源,教學時,我引導學生通過讀書感悟柳樹的外在高大,接著再讀書體會環境艱苦,凸顯了這株柳樹生長艱難。對比強烈,說明這株柳樹與家鄉柳樹生長環境反差巨大,抒發了作者對生命力的贊揚之情,揭示了中心,借物喻人。
但是,這堂課我可能關注的點比較多,要訓練的內容也比較多,可能牽著學生的地方也就自然多起來,如果能把柳樹外形的教學設計再簡單大氣些,變成課末動筆寫出《心中柳》,這樣的教學效果應該會更扎實些。因為讓學生在課堂上“用筆思維”,融會文意,展示想象,模仿語言,又有創造。他們自由自在地寫,這才能體現語文教學的扎實,才能更好地鍛鑄堅韌的生命之魂!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