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分析檔案文化建設現有成果入手,圍繞檔案文化建設“建什么、為何建”展開具體探討,并從思想認識、理論研究、實際工作、宣傳工作等角度闡明了檔案文化建設梯度推進的設想。
關鍵詞:檔案;檔案工作;文化;
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背景下,檔案文化建設理論研究漸趨深入,檔案文化建設實踐探索扎實推進。近日,筆者在CNKI上采取跨庫檢索模式,對檔案文化建設研究的相關文獻進行粗略統計:以“檔案文化”進行“主題”檢索,檢索到文獻1277篇,以“檔案文化”進行“篇名”檢索,檢索到文獻516篇;以“檔案文化建設”進行“主題”檢索,檢索到文獻254篇,以“檔案文化建設”進行“篇名”檢索,檢索到文獻153篇。值得注意的是,“檔案文化”95%以上相關成果及“檔案文化建設”全部成果均出自2000年以后,尤以近5年為甚。統計表明,2009年以來,“檔案文化”相關論文占檢索總數的60%,而“檔案文化建設”相關論文則高達檢索總數的90%。
這樣的一個數據,既令人欣喜又值得深思。一方面,近年來檔案界日益關注、積極探索檔案文化及其建設相關問題,涌現了不少扛鼎力作,探討了檔案文化的概念、揭示了檔案文化的內涵、闡明了檔案文化建設的目的及其意義,對于深化檔案學理論研究、推動檔案工作實踐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另一方面,這樣的一個數據,在某種程度上也表明,我們在檔案文化及其建設方面的探索尚處于起步階段,尤其是緊密結合文化本質特征和作用規律展開系統研究、切合我國檔案工作實際的優秀成果少,相當數量的有關成果可視作“跟風之作”,表面看是在檔案文化建設的題目下探討“檔案工作自身的優化和改進”[1]問題,實際卻是借用檔案文化建設“新瓶裝舊酒”,了無新意。自然,探討檔案文化建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優化和改進檔案工作,促進檔案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從表象上看,似乎并無不妥,出發點——“檔案文化建設”,目標——“優化和改進檔案工作”。但若細加分析,就會發現某些成果具有將“檔案文化建設”簡單化、口號化的傾向,似乎只要“祭起”檔案文化建設的大旗,檔案工作中的“瓶頸”問題都能夠迎刃而解。
筆者認為,檔案文化建設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任何將其研究簡單化、口號化乃至標簽化的趨向,或者將其視作優化和改進檔案工作的萬能靈藥,既無益于檔案文化建設研究的深化,也不會引起社會各界對于檔案文化建設問題的重視,反而會帶來不必要的誤解,使“檔案文化建設”這把優化和改進檔案工作的“利劍”陷于跟風之“泥淖”,失卻其固有的光輝。
為進一步深化檔案文化建設問題研究,充分發揮檔案文化建設在優化和改進檔案工作中的引領作用,本文從檔案文化建設基本問題的角度略陳管見,以求教于方家。
1 檔案文化建設,建什么?
在現有的相關成果中,“檔案文化建設”一詞較多的是在“大力推進檔案文化建設”的情景下出現,久而久之,“檔案文化建設”似乎已約定俗成為一個獨立概念,甚至成為一個帶有時代印記的“時髦名詞”。猶如“檔案信息化建設”、“三大體系建設”、“城市記憶工程”等概念一經出現,引來關注無數一樣,“檔案文化建設”一詞在很多場合,逐漸成了體現檔案工作自身優化和改進“說辭”的最新版本,但對于什么是檔案文化建設卻不甚了了。盡管文章所提出的以“檔案文化建設”為“抓手”或“突破口”,引領檔案事業的跨越式發展,其出發點是積極的,其愿望也是美好的,但其核心內容卻游離于檔案文化建設的本源之外。
但值得欣慰的是,基于檔案文化建設自身特點所引發的深入思考,思想火花也不斷閃現。如有學者認為:“我國的檔案文化建設由于對檔案文化的核心價值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人們對于檔案文化的理解存在很大差異,導致檔案文化建設方向不明確。”“在建設檔案文化時,往往只注重檔案保管、檔案機構外在建筑和標識、檔案人員著裝規范等物質文化建設,而不重視精神文化建設;熱衷于宣傳和強調檔案本身的重要性,而忽視檔案核心價值觀的建立和培養。”[2]也有學者認為:“文化自覺‘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建。當今社會,檔案文化建設要實現創新、發展和繁榮,首先應對傳統檔案文化的建設進行反思,真正認識到傳統檔案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這樣才能沖破傳統思維藩籬,實現檔案文化建設的創新。”[3]
由此可見,對于檔案文化建設概念的內涵問題,還有討論的必要,因為這是探索檔案文化建設的根本。
在上述相關文章中,不同的作者賦予了“檔案文化建設”以不同的內涵與神韻。有的把“檔案文化建設”作為一個概念整體使用,甚至是作為一個獨立的概念在多種情景下多角度應用;也有的將“檔案文化建設”作為多個概念的組合體使用。
那么,檔案文化建設究竟是一個獨立的概念,還是多個概念的組合體?
筆者認為,檔案文化建設應該是多個概念的復合體,即:檔案、文化、建設,換言之,檔案文化建設概念的本源應該為:建設“檔案之文化”。
有鑒于此,檔案文化建設應正本清源,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探索,都不能游離于“檔案文化”這一本源。因為:“檔案文化的核心是思想,是精神,是人們對于檔案、檔案工作規范和秩序的認定與遵循,是檔案工作傳承發展的方式方法與準則;檔案文化的精髓是重視人的價值;檔案文化趨于成熟的標志則是對于檔案工作現象開展具有時代特點的思考與創造性的闡發。”[4]檔案文化建設首先是一個理念層面、學術層面的問題,理念是工作的先導,理念應該前瞻,理念可以先行,但千萬別讓“檔案文化建設”成為一個帶有時代印記的“標簽”,并賦予其過重的負載。因為:“科學的檔案文化建設戰略目標能否順利實現,往往取決于我們的路徑選擇是否合理,任務是否明確。實踐表明,在我國的檔案事業發展歷程中,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就是:盲目的‘跟風式的路徑和任務選擇,只能帶來失敗的后果,并使檔案部門的工作失去政府和社會的理解和有效支持。”[5]
2 檔案文化建設,為何建?
由于文化是人類共同體成員認同的價值模式和行為范式,它對于每個人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具有一定的給定性和內存強制。檔案和檔案工作所構成的檔案文化,是社會文化系統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與社會文化休戚相關,因此,加強檔案文化建設十分必要、十分重要,加強檔案文化建設對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進步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楊冬權局長在2012年全國檔案工作暨表彰先進會議上所提出的“要以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目標,努力建設與之相匹配的檔案強國,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自信,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要切實把檔案文化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從檔案事業發展全局出發謀劃檔案文化發展戰略,把檔案文化建設與檔案事業建設結合起來,積極培育和發展機關文化、行業文化,明確發展重點,突出行業特色,更加自覺、主動地推進檔案文化建設”這一要求,事實上已經清晰地闡明了檔案文化建設為何而建這一命題。
盡管在現有的成果中,對于建設檔案文化的意義,論述已較為豐富,諸如“以檔案文化建設引領檔案事業跨越式發展”,“檔案文化建設已經成為整個檔案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把檔案文化建設作為推動檔案事業加快發展的重要抓手”等觀點較多,且逐步得到學術界和檔案部門的認同。但筆者認為,建設檔案文化的意義更為深遠。因為從文化內涵的角度分析,文化是一個由有形文化、行為方式、價值觀、哲學理念等多個層面內容所構成的復雜體系,自然,我們對于檔案文化的認識,也可以借此作為參照,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索。換言之,建設檔案文化意義的認識,目前還只是處于“有形文化、行為方式”階段,其認識還只是初步的、粗淺的。
因為,檔案文化觀念的落后有可能導致我們生存空間的喪失,檔案文化空間的喪失則意味著社會文化遺產傳承的危機。有鑒于此,建設檔案文化是一個關乎國家檔案事業能否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命題。“檔案文化建設要著眼于為檔案事業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要為檔案事業尋找在社會中的準確定位和發展空間……檔案文化在幫助檔案部門建立自我、動力、身份認同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要為檔案事業在紛繁的社會環境中找到安身立命的家園,確定合理合法的工作目標,從而獲得職業的尊嚴。”[6]
總之,建設檔案文化的意義,更為重要的,或者更為迫切的,在于尋求檔案、檔案工作有關理念、制度的逐漸認同,形成廣泛認可的檔案觀與檔案管理理念。唯有以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具有時代特點的檔案文化觀念為指引,才有可能進一步拓展檔案工作的生存空間,營造具有檔案文化的社會氛圍,提高社會檔案意識,從而科學地指導、規范檔案工作實踐,使檔案工作適應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在實現檔案工作自身價值的進程中進一步促進檔案事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3 檔案文化建設,如何建?
盡管檔案文化的相關研究碩果累累,不乏精辟見解,如:“檔案文化是人類社會文明和智慧的重要承載體,其中包括檔案資源文化、檔案組織文化(服務文化)、檔案制度文化、檔案理論思想文化等組成部分。”[7]“檔案文化是圍繞檔案這一事物所產生的文化現象,都是由檔案觀念、行為方式、物化成果等方面所構成。” [8]但就總體而言,我們目前對于“檔案文化”的認識尚處于探索階段,因為:“檔案文化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研究對象,既有形而又無形,是一種有異于具體行為的抽象概念。”[9]
自然,有關建設檔案文化的相關研究也不例外,盡管相關觀點精彩紛呈,如:“建設檔案文化,要堅持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眼光,要將檔案文化建設置于時間和空間的維度通盤考量,積極探索最適合自身的文化建設道路。”[10]“以塑造檔案文化核心價值觀作為檔案文化建設的關鍵,以調整檔案機構組織結構作為檔案文化建設的重心,以豐富充實檔案信息資源作為檔案文化建設的落腳點,以完善檔案制度作為檔案文化建設的保障。”[11]“樹立檔案文化理念,改善檔案文化設施,開展檔案文化研究,提升檔案文化服務,創新檔案文化機制”[12]等,但就總體而言,建設檔案文化尚缺乏較為明確的相關策略。
鑒于文化是積累、選擇、沉淀的結果,一切現時的文化行為都是傳統文化與現實結合后的表現形態。由此可以推斷,作為文化有機組成部分的檔案文化,其發展路徑也不能例外,檔案文化也是積累、選擇、沉淀的結果,同時,檔案文化來源于檔案工作實踐,其形成和發展具有檔案工作的行業特色和特點。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筆者認為,檔案文化的發展、繁榮,有賴于我國各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各級各類檔案管理部門、檔案學術界等攜手共進,根據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檔案工作的自身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去建設,實現建設檔案文化的梯度推進。
針對目前對于“檔案文化”的認識尚處于探索階段、建設檔案文化尚缺乏較為明確的相關策略這一實際,檔案文化建設的梯度推進有賴于以下多方面的分頭努力及其共同作用:
在思想認識層面,立足于“檔案文化是由相互作用的諸多要素構成的一個復雜體系,具有豐富的內涵,呈現持久、變化、累積的諸多特性”這一特點,盡量將如何更好地建設檔案文化問題復雜化。在立足檔案與檔案工作實際展開檔案文化建設研究與探索的同時,努力做到“跳出檔案看檔案文化建設”,以更為寬廣的視野研究檔案文化建設相關問題。王英瑋先生提出的應處理好“檔案文化建設與社會文化建設的關系、檔案文化建設與人民文化需求之間的關系、檔案文化建設與創新發展之間的關系、檔案部門文化建設與社會其他部門文化建設之間的關系、檔案文化建設與檔案事業持續健康發展之間的關系”;“檔案部門的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戰略性工作。在開展這項工作的社會歷史進程中,如果試圖通過短期行動就取得豐碩成果,無疑是‘烏托邦式的空想而已”[13]的論斷,給我們以啟迪。
在理論研究層面,基于檔案的內涵與屬性、檔案工作的自身特點,立足于“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一時代背景,著力強化檔案文化內涵、功能、結構以及檔案文化建設策略與方法等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為充分揭示“檔案文化在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檔案文化的發展規律、發展檔案文化的歷史責任”等核心問題的實質提供理論支持,為具體的檔案文化建設實踐提供指南,因為:“盲目的實踐只能收獲失敗;惟有獲得明確目標導向的實踐,才會取得成功的結果。”[14]
在實際工作層面,各級檔案管理部門應立足于現有的檔案工作模式,將工作做細,做扎實。正如所有檔案管理行為的動機、目的、利益,均產生于人的生產與生活方式需求,與此同時,檔案管理行為本身又反過來影響人的生產與生活方式一樣,檔案管理的文化成分和價值含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檔案管理對人的生產與生活方式的正面影響和改良作用;檔案本體的文化含量,則取決于檔案管理行為本身對人的生存狀態所產生的作用大小和影響程度。若離開了這個前提,就談不上“檔案文化”。換言之,能否實現檔案文化由“自發”向“自覺”的演進,最終實現社會的認同,關鍵的一點,在于社會公眾能否真實地感受到檔案(檔案工作)對其工作、生活的作用與影響,而要邁上這一臺階,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宣傳工作層面,努力開展更有廣度、更具深度的檔案宣傳工作,增強社會公眾的檔案意識、檔案文化意識,爭取更多的社會公眾了解檔案工作、重視檔案工作、關心與支持檔案工作,促進檔案文化理念的廣泛認同,為檔案文化建設的深化發展營造出良好的輿論氛圍,吸引社會公眾積極參與檔案文化建設,推動檔案文化的發展、繁榮。
總之,建設檔案文化是一個關乎檔案觀念能否創新、檔案工作空間能否拓展、國家檔案事業能否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命題。我們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劉永,程倩倩.檔案文化力的形成及其作用規律探討[J].檔案管理,2013(2):7~12.
[2][11]張東華,姚紅葉.文化生態視野下檔案文化建設研究[J].檔案學研究,2012(1):35~37.
[3]鄭金月.文化自覺視野下的檔案文化建設[J].檔案學研究,2011(6):9~13.
[4]薛匡勇.檔案文化建設策略探析[J].浙江檔案,2011(7).
[5][7][13][14]王英瑋,陸紅.關于社會轉型期我國檔案文化建設與發展問題的思考[J].中國檔案,2011(12):30~32.
[6][8][9]任漢中.檔案文化:一個十分糾結的論題[J].檔案管理,2012(2):10~13.
[10]馬仁杰,謝詩藝.檔案文化的理論解讀和建設探索[J].檔案學研究,2013(2):12.
[12]詹銳.如何實施檔案文化建設策略[J].浙江檔案,2011(9):10~11.
(作者單位:南京政治學院上海校區軍事信息管理系 來稿日期:2013-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