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雅堅
摘 要:實訓教學是中職學校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是職業教育特色所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結合中職人才培養目標和生源實際,對實訓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學生素養及成績評定四個方面進行了探索與研究。
關鍵詞:中職;實訓教學;四化
一、前言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中國走新型工業道路”的戰略實施,中等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日益突現。2005年10月28日,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5〕35號),文中提出“以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宗旨,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專門人才”。據統計,2011年全國中職在校生達2205萬人,畢業生超過600萬人,占高中階段教育的“半壁江山”。中職生逐漸成為我國現代化產業中的生力軍。
中職學校堅持“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較高的職業素養,在生產服務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實訓教學是技能、職業素養及創新能力獲取的重要途徑,中職的教育內涵和目標決定了其重要性。教育部等六部委頒發的《中等職業學校數控技術應用專業領域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指導方案》中指出“要把提高學生職業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可見,實訓教學是影響中職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要素,如何創新實訓教學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服務于國家產業轉型升級,是我們每位職教工作者不斷追求的夢。
二、教學內容“標準化”
教學內容是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解決“教什么、學什么”的問題,優化教學內容是確保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教學內容的設定為教師教學提供了明確的目標和依據,有效地避免教師上課的隨意性。
教學內容標準化建設,要以深度的“校企合作”為載體,以滿足企業崗位為出發點,對準崗位找能力,對準能力設課程,使課程與就業崗位對接,教學內容與工作任務融合。教學內容的設定基于工作過程,打破嚴密性、系統性的傳統學科形態,整合相關知識和技能,以模塊式呈現。教學內容標準化建設工作主要包括制定統一的教學大綱、教案、教材教義、實訓報告書、教學進程等。教學內容標準化建設要充分發揮專業指導委員會作用,多方參與,群策群力,而不是某位教師個人的智慧結晶。標準的制定不是一勞永逸、一成不變,要緊密圍繞市場需求轉,及時增加新知識、新工藝,避免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
三、教學模式“一體化”
一體化教學即理論與技能一體,課堂教學與車間教學一體,理論教師與實習指導教師一體,它打破了傳統的理論與實踐教學的界限,打破了系統的學科理論體系,以技能為中心,理論以“實用、夠用”為原則,實現理實同步進行,有機結合,理論指導實踐,實踐驗證理論,從而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實施一體化教學,首先要培養一支“雙師型”師資隊伍。“雙師型”教師是開展一體化教學的首要條件,雙師型教師應具備完成崗位任務的知識、技能、素養及經驗等,既是教學能手,又是生產好手。雙師型教師的培養要根據個人實際,以“缺啥補啥”為原則,缺理論補理論,弱技能補技能。可通過骨干教師培養、下企業實踐、校內傳幫帶及專兼結合等途徑培養一支滿足一體化教學需要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其次,開發相配套的教材。當前中職學校正由外延發展向注重內涵建設轉變,課程改革如火如荼,教材建設是首要,市面上現行的教材各色各樣,教學組織形式及內容各有不同,質量參差不齊。再者,由于區域經濟和人才培養專門化方向的差異,教材的通用性和針對性變得更差。因此,學校要結合工種培養目標、學校設備、生源素質等實際情況,開發與一體化教學相配套的教材和實訓報告書。
再次,加強教學質量的監控。進行一系列的課程改革、師資培養及教材建設等,其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實施一體化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對教學質量的監控,可獲得教學情況,通過研究分析,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使教學工作得予改進,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是確保一體化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教學質量監控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工程,監測點要涵蓋影響教學質量的諸多要素的各環節,如教學管理、教學過程、教學對象及教學成效等。實施教學質量監控要善于運用信息化手段,及時分析數據,發現問題,反饋到相關節點,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調控。
四、學生素養“員工化”
一個人的能力和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但是職業素養更是職場成功與否的關鍵要素。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滲透素質教育,弱化學生身份,強化“員工”意識,使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實訓教學是最好的也是最重要的途徑。職業素養是指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是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在實訓教學過程中,根據企業員工素養要求,貫徹“上學如上班,上課如上崗”思想,加強學生實訓紀律的監管和引導,規范學生車間操作的職業行為,強化學生紀律意識;采用分組教學,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在加工過程中,不斷強化學生的質量和效率意識,同時引導學生對知識和技能進行拓展,培養學生自主鉆研和創新的能力。在實訓教學設計中必須融入素養元素,真正培養出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
五、成績評定“多元化”
中職不是選拔教育,也不是淘汰教育,而是合格教育,它與普通高中教育性質不同。但現在仍有很多中職學校保持與普通中學單一的考核評價方式,對學生平時學習過程、學習方式方法、職業素養等缺乏了解和考核。成績不等同于能力,學習成績的高低,也不再是用人單位選擇員工的唯一標準。因此,必須構建基于過程的多元化成績評價體系。(1)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工種實訓成績評價由紀律表現(30%)、技能水平(50%)及創新能力(20%)組成。紀律表現細分具體違紀行為,采用倒扣方式計算;技能水平則取模塊技能考核的平均分;創新能力即是方法創新、成果創新等,每項4分,累加計算;工種最后成績即為三者之和。(2)評價方式的多元化。由原單一的考試形式向口試、筆試、機考等多元化轉變。構建基于過程的多元化成績評價體系,有利于引導學生注重學習過程,注重綜合職業能力的提高,從而達到考核目標與培養目標的統一。
六、結束語
實訓教學是中職學校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載體,是職業教育的特色所在。近幾年,我校機械類專業通過對實訓教學“四化”的探索與實踐,師資力量得到了加強,教研成果得到了豐富,人才培養質量也有了極大的提高,其具有一定的推廣意義。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2005.
[2]萬發炎.談中職學校學生成績評價模式的改革.九江職教網,2013.
[3]劉有星.中職生職業素探析.時代教育,2010.
[4]席東梅.專業與課程標準化條件下的中職教材研究.職教論壇,2010.
(作者單位 廣東省農工商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