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穎
摘 要:社會發展需要創新,需要依托生命個體的發展。個體的發展必須建構自我成長需要的思想價值體系。語文教學的工具性、社會人文性決定了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培養與發展學生科學思維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終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思維;語文課堂;價值;審美
一、呈現題目層次,進行有價值提問,有效提高質疑問難的能力
針對題目,引導學生進行提問,訓練學生思維,能真正有效培養學生有意義思維的品質。如導入新課時,有層次出示課題,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導學生提出有意義問題:教學《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時,分兩個層次看課題:(1)出示樟樹,說說你了解的樟樹是一種什么樣的樹;(2)板書全部課題,說說根據對宋慶齡的了解,提出此刻心中的疑問。針對學生的提問,進行適時提煉:提出的問題中你認為哪些最有價值?通過討論得出兩個有代表性的問題:課文是怎樣介紹樟樹的?樟樹適宜生長的地域廣泛,為什么只寫宋慶齡故居的樟樹呢?這一過程,就充分體現了根據學情,引導學生有向思維的思想,同時,也滲透了語文學習中抓住題目進行思維的方法。所以根據文題特點,設計引導學生有價值提問,是本真課堂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思維能力的重要抓手。
二、生成中互動,促進思辨,科學地把握文本的核心價值
文本內容是語文學習中進行思維訓練的重要載體,所以,它具有豐富的延展性與研究性。在本真課堂中組織有效的研究性學習,還在于緊抓學生閱讀文本內容時的即時生成的大問題,從而提高學生質疑解惑的能力。如,在教學《生命的壯歌》中“蟻國英雄”時,學生在解決為什么稱外層螞蟻為“蟻國英雄”這個大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從抓關鍵句中感悟到文章的核心價值,其實文中還有多處地方表現出這個群體的可貴之處,深入體會還能有更深層次的發現。所以,教師緊接著追問:文中還有很多這樣的語句,你能找出來讀給大家聽嗎?并說說理由。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地選擇這樣一句話,做出回應,“蟻團在火舌舐動的草叢間越來越迅速地滾動著,并不斷發出外層螞蟻被燒焦后爆裂的聲響,但是蟻團卻不見縮小。”再次仔細讀一讀這句話,你還能提出怎樣有價值的問題?你能聯系上下文解決嗎?學生在小組閱讀中討論得出:為什么燒焦的蟻團沒有縮小,原來是與螞蟻們前赴后繼,不怕犧牲有著密切的關系。以上的追問過程,也是學生揣摩文字的思辨過程,學生的思維是靈動的,有理有據的,也是有深度的。適時把握課文的內容,進行有目的的質疑問難的追問,既能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又能培養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對內容的科學把握與認識能力。
三、欣賞中習得規律,三嘆一詠,培養學生對語言的審美能力
語言富有韻律、文化、思想情感之美。因此,在本真課堂中如何在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同時提高他們的語言及審美能力,是閱讀教學的重中之重。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十冊《二泉映月》的第五小節,教學的重點是關于對音樂與阿炳人生的感悟,對聯想寫作手法的體悟并學習表達的過程。教師是這樣設計的:
1.明確直接描寫——聽聲
讀完第五小節。其他同學用直線劃出有關詞句,說說你聽到了怎樣的琴聲?
組織讀詞:讓我們再來讀好這些詞,委婉連綿、步步高昂、升騰跌宕、舒緩起伏、恬靜激蕩。
師作點評:這是對音樂的直接描寫。
2.感悟聯想特點——悟形
師:默默讀課文,用心聽琴聲,我們還有什么感受?用曲線畫出來。
組織評點:同學們注意到沒有,表示感受的詞句是用仿佛、宛如等詞連接起來,前面寫實實在在聽到看到的事物,后面寫由此產生的想象,這種手法就叫聯想。這是描寫聲音時慣用的寫法,書上還有哪些地方也運用了這樣的寫法。
3.情境習得表達——達意
師:音樂與文字的背后還有阿炳很多想要說的心聲:請你結合課文內容,任選其中的一句,也可以說幾句,也用聯想的寫法來表達。
聽著這_____的琴聲,我仿佛看到_______;
隨著琴聲的_____我仿佛聽到了______;
琴聲變得_____,我深深地感受到了______。
教師可以針對文本的特點從創設符合課文的情境入手,充分發揮語言特點的功能,設計循序漸進、逐步深入的教學活動,于讀文表達中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感悟,激發了其對語言生活的美好感受;合理利用文本語言的資源,加強對表達形式的認知體驗,使他們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蘊蓄的情感在表達中得到延續與強化,使他們增強對語言資源的運用意識,在活用中得以遷移和內化,獲得學習表達的方法,強化良好的讀思結合、讀說結合的學習習慣,于“隨心所欲于不逾矩”,使學生“情動而辭發”。
四、獨運文“源”,巧用詞句,使文本成為表達思維的語言載體
1.獨運詞源,感受文本的中心與內容
在教學《水》一課時,出示一組詞串:讀書時,你讀懂了其中哪些詞語?連起來想一想,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再去讀一讀文章,還有哪些詞語也讓你觸摸到了文章的中心內容?亦可選擇新學詞串中的幾個,根據課文內容說一段話,或簡要地說說課文內容。
2.獨運句源,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獨運句源,就是針對文本的不同特點,抓住文中關鍵句子,或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或創設符合文本的自然情境,或創設角色體驗的機會,通過采訪、追問、對話等形式,給學生提供語言表達的平臺,使學生感覺語文的樂趣,說話與寫作也在課堂中生動起來,富有生命力的色彩。如,教學《望月》時,教師采用了情境中對話追問的方式:(1)幻想中的月是怎么樣的呢?你就是小外甥,正不假思索地說:……(指名學生說);……(2)你呢?(指名學生說),“像天的眼睛”,小外甥的想象奇妙又豐富。如果語速再快一些,那更好了。(3)你再說說,這是什么樣的眼睛?指名說,也可以讀。(4)誰還接著說?“這是明亮的眼睛……”“月亮還仿佛是小外甥的伙伴。小外甥困了,它也困了。”這是同一個話題四個層次的對話過程,學生在貼近文本的自然情境中打開了思路,靈活運用了句源,感受到了學習語文的樂趣。
五、拓展中整合材料,步步深入,有效提升思維的文本核心價值
本真課堂的語文教學中,如何體現文本的核心價值,并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是至關重要的。可以通過資料的拓展,故事的延續,深入地討論,循序漸進,步步深思,使學生的思維在延展中有效提升,《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是一篇運用借物喻人手法表現宋慶齡高尚情操的散文。文章借對樟樹生機蓬勃的外在美與可貴的永葆香氣的內在美的歌頌,贊揚了宋慶齡高潔的情懷。在教學最后一自然段時,我是這樣設計的:(1)樟樹到處都有,為什么只寫宋慶齡故居的樟樹呢?只讀課文,是遠遠不能解決的,還需要我們了解宋慶齡這個人。看,這就是宋慶齡,端莊秀麗,高雅溫和,在課前,我們已經查閱了很多資料,誰來說說她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2)適時讀下列兩句話:在外國友人的眼中,宋慶齡是怎樣的?(3)你對這個問題有了新的認識了嗎?學生漫談想法,教師總結:這也是今天我們要接觸的新的寫作方法,借物喻人。請你再讀課文的最后一小節,想一想,該用怎樣的語氣讀。(4)教師概括總結:這不再是兩棵普通的樟樹,在人民的心中,它是宋慶齡的化身,宋慶齡的生命已經與它融為一體。在學習語文中,他們感到:語文是有生命的,一句話語,一個個事物,充滿著自然的生命力,閃耀著人情的質樸與生命的美感。
正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本真課堂聽說讀寫的思維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語文的效率,是不容忽視,也是任重道遠的。教師只有為學生默默奉獻,才會收獲金秋的碩果累累。讓我們乘坐善思的人生列車,用執著的愛與學生一起走上這條教育成長之路。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薛家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