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高峰

摘 要: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頭戲,針對當前初中生作文難的問題,試著從興趣當頭、仿寫為徑、重視審改三方面進行探索,摸索出了有效的作文教學方法。
關鍵詞:作文教學;課文;人物
怕作文已成為學生的一種通病。作文難,主要是欠方法。為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我從興趣當頭、仿寫為徑、重視評改三方面進行引導,教給學生方法,以達到創作的目的。現就本人采用的作文教學全程引導做法書之,原與同行共榷,圖示如下:
一、興趣當頭,快樂作文
1.消除心理障礙,培養寫作興趣
有興趣,才有學習的動力,所以培養興趣是學生學習作文的前提。要消除學生怕作文這一心理障礙,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白,作文只是說話,把自己想說的話寫在紙上變成書面語,提醒學生只要把一件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起因、發展過程和最終結果寫出來,或者把一種物體的顏色、大小、形狀和用途寫明白就行了。高興時寫高興的作文,生氣時寫生氣的文章,只要能說清楚為什么高興,寫明白為什么生氣就行,從而消除心理障礙,一吐為快,對作文產生興趣。這樣在興趣內驅力的作用下,學生由被動作文變為主動作文。
2.精心設計作文題目,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在寫作訓練中,要給出適合學生的作文材料,精心設計作文題目。好的文題能讓學生感到興致盎然,只要貼近學生實際,標新立異,就能調動他們的寫作熱情。如《初中生活形象設計》《給心靈下場雪》《陽光燦爛的日子》等。在日常作文教學中,許多教師并不重視作文的命題選擇,表現在對學生作文的訓練缺乏通盤考慮,作文布置往往興之所至,信手拈來,題目陳舊,內容重復,致使學生了無興趣,絲毫沒有寫作激情。其實,作文題目命得怎樣,集中體現了一個語文老師自身的素質水平,也關系到寫作訓練的成敗。所以,本人極為重視作文的命題。命題出在學生身邊,體現學生生活。當今,學生生活豐富多彩,接受新鮮事物快,教師必須善于觀察他們,熟悉他們,才能命出符合學生口味的題目來,進而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像這樣的題目《我熟悉的一個人》就不如換個角度寫,把題目改為《你猜猜他是誰?》《你看看他像誰?》;寫《我的××》不如改寫成《和××說說心里話》《××,您了解我嗎?》等等。
二、仿寫為徑,學會寫作
在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優美動人,教師在教學時要趁熱打鐵,以課文為例,引導學生掌握“四會”,學以致用,指導寫作。
1.指導學生學會閱讀,積累素材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勞于讀書,逸于作文”這是前人在讀寫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讀書是吸收、積累的過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語言的表達方法都在不知不覺中儲存起來。一旦需要,你可以很自然地信手拈來,不費思索而順理成章,進而推陳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達得生動、完美。多讀的確是一條通向寫作的成功之路。我向學生推薦《語文報》《中國青年報》《中學語文》《讀者文摘》《讀者俱樂部》《故事會》等雜志,讓他們訂閱,并經常給他們介紹、評價最新書籍和報刊上的文章,傳播新信息,并廣泛開展“每日一讀”“文學晚餐”等活動,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因而有了寫文章的積極性。
2.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學會觀察
作文是生活的記錄,是對生活中各種感受的記錄,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師在教學中要利用教材激發學生對自己生活的回憶,激起感情的共鳴,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進而將生活中記憶最深、感受最真的片段記錄下來,形成自己的文章。如,沈復的《童趣》一文中寫到“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學生感同身受,教師引導得當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同時,還要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即按一定順序觀察,觀察時要邊看邊想,注意觀察點的轉移等,觀察得細才可能寫得真。教完《中國石拱橋》一文后,適時帶領學生去觀察當地古橋,要求學生按由遠到近,由下而上邊觀察邊聯想,注意觀察點的轉移,注意不同角度的畫面及感受,了解橋的歷史,并對有關部門提出希望等(保護標志等)。結果學生興趣盎然,連最差的學生也寫了三百多字,而且有條有理,使學生嘗到寫作文的樂趣,喜歡作文。
3.引導學生分析課文,學會列提綱,理清結構,適時練習
如,寫《家鄉的春天》時,引導學生依照《濟南的冬天》“總—分—總”結構,當堂列出作文提綱。通過課文結構教學,引導學生作文之前列好提綱,安排好所用素材,從而做到胸有成竹。
4.引導學生寫人物,學會抓特點
教材中有精彩的人物外貌描寫,教師應適時引導仿寫。如,《故鄉》一文抓住了閏土的特點“紫色圓臉、小氈帽、銀項圈”等,此時,指導學生寫《我的同桌》。如,郭甲龍所寫同桌鄭清瑤“扎著兩根長長的辮子,鮮艷的紅領巾戴在胸前,臉蛋微紅……”如此練習,每個學生所觀察的對象各有特點,寫出之后各具特色,再沒有千人一面的現象。仿寫中自然滲透了觀察、描寫的順序和方法,效果較好。
因此,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初中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模仿性強,針對這一心理特點,教學時應充分注意課文內容與寫作的聯系,并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盡可能命出跟課文有相似點的題目,進行仿寫。讓學生有法可依,有方可循,激發寫作興趣。學生的另一心理特點是善于幻想,這正是培養想象力的大好時機,可采用改寫、續寫、縮寫等,如學了《皇帝的新裝》可進行續寫《游行結束以后》,根據課文想象皇帝的動作、神態和心理活動等。
三、重視評改,學會創作
在作文教學中,評改是重要環節。可以采用“三改”(即學生自改、同桌互改、教師直改),“二評”(教師評學生作文、自評作文),“一創”(達到創作的目的)。
1.“三改”作文
(1)自改,學生寫完習作后,第一個讀者應該是自己,在閱讀過程中進行修改、完善,是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自我提高過程。
(2)互改,在自改的基礎上,同桌進行互改,互相學習,互相促進,進行交流,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的“取經”過程。
(3)教師改,個別學生可面改,應多鼓勵、多啟發、多指導、少批評。
2.“二評”作文(先是師評,再是自評)
師評作文像拜年,只能向學生道聲“好”。變學生怕作文為樂作文,是一個艱難的轉變過程。只有學生樂了,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寓教于樂、何樂而不為呢?我曾經將學生分為甲、乙兩組,甲組采取評缺不評優,乙組采取評優不評缺。實驗結果為甲組學生萎靡不振,無所適從;乙組學生情緒高漲,進步很快。由此看出,我們評作文時,要像春節拜年,向每個學生道聲好。因人而異,因文而異,指出文中的不足,最主要的是肯定每一個閃光點:如選材好,結構好,能聯系實際,某幾句說得懇切通順,字跡規范,及時完成……讓每個學生嘗到快樂。在這種教學環境下,具有膽怯、怕羞心理特征的后進生一旦受到表揚,“我要寫”“我能寫好”的心理因素就會潛滋暗長。
自評作文如反省。一篇習作寫完之后,學生自己應清楚本文的結構、主要意思及自己是否把該說的話說完,說了那些不該說的話應該刪掉。經過反復推敲,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
3.“一創”即培養創作能力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審題、仿寫、評改過程中處于主體地位,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在多讀、多練的基礎上,最重要的是要主動投入生活實踐,進行創作。如,我們學校在農村,學校周圍有綠樹、果園、菜地、農舍、道路、小河,春天百花爭艷、秋天碩果累累等,這些都是很好的生活素材。學生只有主動投入生活實踐、熱愛生活,去觀察、體會感受生活。在仿寫的基礎上進行創作,這樣在生活實踐中獲得豐富的材料,才能寫出真情實感,才能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促使他們寫出好作品。
(作者單位 甘肅省慶陽市寧縣焦村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