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蘭
摘 要:作為一名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分析當前的課堂,返現仍有不少問題,一言堂、滿堂灌教學方式的陳舊,死記硬背教學方法的落后,使得語文教學死氣沉沉。因此,需要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來優化語文課堂,“活”學語文。
關鍵詞:“活”用教材;實踐;交流;生命力
我國的語言文字博大精深,豐富多彩。作為一名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分析我們現在的課堂,教師一言堂、滿堂灌教學方式的陳舊,為應對嚴峻高考制度,以應試為目的的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的無奈等等,釀成了語文教學死氣沉沉的狀態。因此,我們需要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來解決教師在課堂所扮演的角色問題。我們需要用新的理念來指導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需要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提高學生主體參與的意識,需要有效的語文教學方法,來優化我們的語文課堂,從而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語文的興趣,自主學習的能力,讓語文教學充滿生命“活”力。
一、“活”用教材
1.抓住教材中的留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學中,教材是教學的依據,教師依據教材,又拓展教材,是教材與學生的中間橋梁,左岸連著“死”知識,右岸連著“活”學生。這就需要教師突破教材對學生教育的禁錮,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如,《蘋果里的五角星》一課,講鄰居家的小男孩跑到“我”家來切蘋果給“我”看,蘋果核像顆五角星的事,課文的最后提到“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創造力,往小處說,就是換一種切蘋果的方法?!毙蜗箝g接地告訴了我們創造力來源于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課文的結尾仿佛戛然而止,既說出了點什么,又感覺沒說出什么。我覺得這是教材的留白,我抓住這一留白,讓學生說說你從這里想到了什么?展開交流,大家各抒己見:
生1:要想有創造,就要換個角度想問題;
生2:要想發現,就要換個方法試試;
生3:我想回家切個橘子看看。
這個想法打開了學生的思緒,有的說回家切菠蘿,有的說回家切番茄,有的說回家切玉米、切土豆等等,個個興趣盎然。這個教材不再僅僅是“死”的教材,而變成了鮮活的生活實踐。最后我點題:生活中,我們只要勇于嘗試,勤于思考,就會有創新。
2.留心生活,賦予教材生命
語文和生活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作為語文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無處不生活”的“活”概念,要讓學生明白,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泉,要讓學生走出課堂學語文。
如,學習《第一次抱母親》一課之前,我讓學生回家給媽媽洗腳,實踐幫媽媽洗腳的過程,留意媽媽的神情語言等。并去挖掘一下自己內心的感受,用心體會,再用文字記錄下來,并在班級進行交流,然后再學課文,這樣與作者心靈相通之后,不用多說,課文的精髓很快就被學生吸收了,學起來輕松,理解起來透徹。
3.突破界限,與其他學科有機結合
生活處處不語文,語文教學還必須打破學科界限,有選擇地滲透、融合其他學科知識,以此來激活語文學習。
二、注重實踐,課堂走向生活,讓學生“活”起來
曾幾何時,學習語文的手段似乎就是認字、抄詞、背課文。難怪學生感慨:語文真枯燥,不愿學語文。如果略加改變,注重實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活”學語文,這樣在實踐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那學生就不會不愿學語文了。
語文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生活,是學生天天在用的一種本領,所以,我們可以讓他們走進生活,關注社會,積極參加實踐活動,通過觀察、采訪、搜集、整理、積累素材,說身邊人,寫身邊事,提高各方面能力。
三、平等交流,引導學生質疑、解疑,讓課堂活起來
1.引導學生敢于質疑
教學中,我們要改變那種教師問、學生答,的束縛學生思維的教學方式,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質疑問題,允許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創設激發學生質疑問難的學習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相互性和獨創性。
2.引導學生善于質疑
善于質疑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質疑困難,引導他們抓住關鍵之處,提出自己獨特的看法、疑問等,促進學、思、疑、問、悟的結合。
3.大膽交流,引導解疑
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是學生自主發展的核心。因而在教學中必須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討論,通過動腦、動眼、動口等多種感官參與,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討論中自主講解,自主評價。
綜上所述,教材活了,課堂活了,學生積極參與,自然也活了,這樣,語文教學有了鮮活的生命力,效率就會提高,語文學科與生俱來的盎然生機便會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麒麟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