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摘 要:傳統的數學課堂是新授課、練習課、復習課,課堂主要以“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為教育模式,作業主要以鞏固知識、強調運算技能為訓練內容,如此機械重復的被動學習方式會導致學生慢慢對數學失去興趣。針對此問題,學校數學教研組對數學的教學模式做了較大的變革,推行“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少教多學,不教而教”的教學理念,把具有價值的問題或話題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去研究、去探索,先做先學,為新課做預備、做鋪墊、做指引。有了充分的準備,數學課堂變成了學生自主展示、精彩交流的舞臺。
關鍵詞:目標性;生活性;指導性;趣味性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我校開展教育改革,實施“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少教多學,不教而教”的教學理念,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在數學教學中,我們非常重視設計課前先學小研究,先學小研究為新課做預備、做鋪墊、做指引,用以引導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課前先學小研究的設計準則是簡單、根本、開放,突出知識性、研究性、應用性,讓學生樂于參與,人人參與。課前先學小研究一般具有以下幾個原則:
一、目標性原則
設計課前先學小研究要根據學習目標,抓住根本,學習最基礎的知識,把最具有價值的問題或話題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去研究、去探索,并從中總結規律,為后續學習做好準備。
二、生活性原則
生活是數學的大課堂,讓學生帶生活中的例子來上課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目之所及,生活中處處藏著數學問題,讓學生觀察生活,從生活中提煉數學題。通過許許多多的例子,既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就在我們生活中,知識有源頭,還要讓學生明白,學習知識有什么作用,知道會計算,請數學幫幫忙,就會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增強學生的學習目的性,更容易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帶來了生活中的例子,產生了興趣,很自然地愛上了數學知識,并能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三、指導性原則
展示是數學課堂的亮點,沒有課前的充分準備,就沒有課堂上的精彩展示。課前小研究正是上課內容的導航針,在小研究中會體現教師上課的大概思路,直接或間接展示下節課的重點甚至難點,讓學生在完成先學小研究時,能預計和把握到下一節課的主要脈絡,通過拋磚引玉領學生走進課堂,課堂變成“學生講,教師聽”的新局面。
不同的課型會有不一樣的小研究設計,帶給學生不同的享受。
1.熟悉課(練習課)——數學是靈活的,是智慧的結晶。因此,不應局限于傳統的練習題訓練,要選一些特殊的題目以啟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分享精彩的解題思路,展示多種多樣的解題方法。
2.單元知識整理課——讓學生用圖表的方法整理本單元的知識點,同時讓學生進行多種錯題的展示,各種解題方法的提醒,一次又一次地把知識不斷重現在學生的腦海中。
3.評研課——評研是新錯誤教學觀的體現。傳統上,我們總要求學生的認識“一次性完成”,這并不符合他們的認知規律。學生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當中難免會犯不少錯誤,需要通過多次或長期的反復式提高來完成,才能牢固掌握。我們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薄弱點找難題、出難題、做難題、說難題,讓他們逐步去感悟,給學生創設一個廣闊的學習研究空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學習方式,可以自己獨立解決,可以小組展開爭論,可以全班展示,突出重點知識,辨析學生易混淆點,突破數學難題,使學生的學習勁頭與日俱增。
四、趣味性原則
興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頗有興趣的先學小研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去完成。趣味性要體現出題型的多樣,方式新穎,內容有創造性。如,口頭的、書面的、繪圖的、表演的,讓學生感受到作業內容和形式的豐富多彩,從而感受到做小研究的樂趣。帶著好的心情做作業,思維更活躍,反應更靈敏,所以數學小研究要適應學生心理,形式多樣化。
我們讓學生先學先做,完成好課前小研究再上課,學生帶著自己的想法和疑問去展示、去交流、去提升認識,一節課下來會有一個更大的躍進。這樣的上課方式,課堂成為學生自主展示的舞臺,成為學生快樂學習的舞臺。而教師最需要做的事情是傾注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思考,設計好具有開放且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充分探索與研究,服務于學生的學,促進學生的學,而不是遮蔽學生的學,替代學生的學。
學生課前先學先做小研究,不僅使學生初步了解學習內容,為課堂學習做準備,打下一定的基礎,而且獲得課堂學習的主動權,能夠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長此以往,學生的自學能力就得到了提高。先學先做不僅是一種時間順序,更表明了以學為根本的地位,能夠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更有成就感,更加樂學。
參考文獻:
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06.
(作者單位 甘肅省山丹縣城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