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敏
期末家長會后,我送走最后一名家長,收拾好東西走出教室時,看見對口班的楊雪和她的母親站在走廊里,見我出來了,她的母親急忙上前說:“徐老師,我們已經等您半個小時了,要放假了,楊雪這孩子非要和你說聲再見不可”。
“老師……”,楊雪叫了我一聲,隨即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我走上前,拍拍她的肩膀,贊許地說:“楊雪,這次考試你語文成績提高的幅度很大,簡直出乎老師的意料,說明你很有潛力,照這樣繼續努力下去,會實現你的理想的”。
聽我這么—說,楊雪自信地抬起頭,高興地說:“徐老師,這次我數學和英語也都及格了”。“是嗎”?我有點驚詫,但更多的是喜悅。我緊緊地抓住她的手,和她共同分享成功的歡樂。“徐老師,沒有您不厭其煩的熱心幫助,就沒有我今天的進步,謝謝您,徐老師:”說完她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拉著媽媽的手,高高興興地走了。
望著母女倆的背影,我深深地理解了她們寧可在外面等上半個小時,也要和老師說再見這一“簡單的舉止”,此情此景令我不禁回想起楊雪進步的“曲折而又艱難的過程。”
初一軍訓結束后的一天中午,我們班級的一名同學悄悄交給我—封已拆過的信,我打開—看,是楊雪寫給我們班小A的“情書”。為了掌握確切情況,我把小A找到辦公室,開始時小A拒不承認,我拿出那封信后,小A無奈承認了事情的真相。原來,我們三、四班級在一起軍訓時,楊雪和小A認識后,先是楊雪給小A寫表示好感的信,小A挺好奇,就寫了回信,一來二去,倆人就走到了一起,現在已經發展到放學小A送楊雪回家,每天課間見面,每周書信往來一次的程度,倆人的功課成績開始逐漸下滑。小A是一個憨厚樸實的孩子,經過我的一番開導、規勸后,表示以后不再和楊雪繼續來往了,我又和小A的家長取得聯系,委婉的向小A的父母匯報了他當前的情況,講明初中生談戀愛的危害,懇請家長協助做好小A的工作。
第二天放學后,我又和四班的楊雪進行了長時間的懇談,告訴她我已經知道了她和我們班小A之間的事情,規勸她停止和個A之間的戀愛關系,把精力和心思放到學習上來。當時,楊雪一個勁的點頭,再三表示一定按我說的話去做。
從那兒以后,楊雪好像變了個人似地,在我的課堂上發言積極了,見面時也總先說:“老師好”,我感到很高興,心想:畢竟是小學生,一嚇唬就奏效。可是我漸漸發現,在課間操站隊時,小A站哪排,楊雪就站哪排,平時走到我們班門口,也總是向小A的座位張望,更有趣的是還經常到我們班去問語文題,可當我給她講題時,她的眼神卻總是往小A的身上瞄。據她的班主任講,楊雪愿意找一切機會到我們班去,比如送作業本,本應是課代表的事情,她卻搶著送等等。我知道原先的想法錯了。
在一個周六的上午,我以家訪的名義來到楊雪的家,楊雪不在家,她的母親對我說:“楊雪這孩子脾氣太大,我根本管不了她,她的父親又經常不在家,就因為我總管她,目前她和我的關系特別僵,要管住她,除非不讓她讀書,老師,謝謝您的關心,您就不要在楊雪的身上白費力氣了。”
離開楊雪的家,我陷入沉思:一個貌不出眾的女孩,一個各科成績從來就沒及格過的女孩,一個“情書”寫得熱情洋溢的女孩,難道就沒有辦法讓她學好?我開始尋找對策。結合我校正在開展的生態體驗教育,我開始挖掘楊雪身上的優點,尋找她不愿意學習的原因,條件具備后,在一堂自習課上,我把她叫出來進行了一次促膝長談。先從她的作文談起,肯定了她的文筆和水平,并詳細向她介紹了學好語文的方法。針對她愛寫日記的習慣,我又鼓勵她把視野放開闊一些,多寫一些有思想性的東西,不要總是停留在和同學、父母的關系方面。她信服地接受了,并表示每周都把日記給我看。我趁熱打鐵,進一步問她平時都看些什么書,并把事先準備好的《名人傳》送給她,要求她抽時間讀完,記筆記、寫讀后感。隨后,我又把話題引到學校藝術節時她畫的那幅畫上,感慨地說:“老師照著畫也畫不到你那個水平呀。”這么—表揚,楊雪高興了,隨即打開了話匣子。她說:“老師,我還喜歡唱歌、跳舞,小時候,媽媽為了讓我這么一個寶貝女兒能有出息,把我送進了各種特長班,可漸漸地特長沒學精,學習也拉下了。”我因勢利導說:“你這是沒有擺正學習和個人愛好之間的關系,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必須有扎實的文化基礎做保證,離開了這一點,干什么事都將一事無成,你現在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從現在開始,只要你認真學習,憑你的聰明勁,相信用不了多長時間,你一定會趕上來的,千萬不要把心思放在胡思亂想上啊。”聽我這么一說,楊雪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激動地說:“老師,請您放心,我一定好好學習,改掉以往的壞習慣。”
這次談話后,楊雪開始變了,無論上什么課,都能積極發言,課后也能認真完成作業。不久,學校號召師生間結成學習對子,我首先選了對口班的楊雪,并把這個消息告訴她,鼓勵她給老師爭光,楊雪像接受一個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似的高高興興地接
受了。
這學期中間,她的班主任黃老師病了,我怕這群孩子沒有班主任會放縱自己,更怕楊雪會回到從前,于是,我更加關心她,每天和她溝通學習和思想情況,并把她的每一點進步都及時反饋給她的父母,在我的精心幫助下,楊雪的學習成績很快趕了上來,也就有了本文開頭的一幕。在楊雪的日記中,她把我們之間的交流用細膩的文筆進行了描繪,其中有一段話寫到:對于我這樣一個“誤入歧途”、連父母都不愿意再管的孩子,卻有幸沐浴著老師關愛的和風細雨,老師一直把我當成知心的朋友,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從生活上關心我,學習上幫助我,我沒有理由不好好學習,沒有理由辜負這純真的感情,教師和我的每次知心長談,都能從心靈深處喚起我的覺醒,老師和我之間的溝通,是從“心”開始的。
現在回想起來,其實教師遇到這樣的情況,很多情況下也是摸石頭過河,但是,我認為最有幫助的還是學校開展的“生態體驗教育”。它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生理特點,為我們教師打開了學生思想的心結,成為教師和學生溝通的橋梁。真心換誠意,是我贏得家長和學生喜愛的制勝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