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百奎 李超
摘 要:工業設計是現代制造業與創新創意高度集成的“智慧產業”,是產業升級的重要助推手。中國中小制造型企業大多處于國際產業鏈最底端,利潤低、設計研發能力弱、缺乏高素質人才、管理理念落后,無力組建綜合項目設計團隊。在政府主導下,整合資源,推廣工業設計產學研合作平臺,是提升無錫現代制造業水平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制造業;工業設計;產學研
前言
無錫市為什么要大力發展工業設計產業
工業設計是引領制造業發展的先導產業,是產業鏈中極具增值能力的環節,其發展水平是工業競爭力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工業設計對于提升產品附加值、增強產品競爭力、塑造企業品牌形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無錫制造業繁榮發展的背后,是缺少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內涵,是簡單的模仿和低附加值的重復生產。只有通過大力發展像工業設計這樣的產業,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才能從根本上突破資源能源制約,打造蘇南先進制造業基地、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和新興產業示范區,實現可持續發展。
1 工業設計專業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的弊端
1.1 工業設計專業定位模糊
據統計,中國有近1000所高校開設工業設計專業,其中分理工類和藝術類。理工類工業設計專業重產品結構和產品功能;藝術類工業設計涉及領域較廣,重外觀造型,缺乏深度。在培養目標上提出了較為寬泛的要求,開設的諸如交通工具設計、家居產品設計、日用品設計等專業課程,涉及各個領域,缺乏針對性,課程間缺少聯系,專業定位相對模糊。在拓寬了工業設計專業范疇的同時,卻少了“特色”,多了“拼盤”,課程間缺乏支撐和聯系。
在專業化、多元化教育背景下,教學目標理解上的模糊和教學定位上的模糊,其實是對人才培養模式缺乏針對性的表現,藝術類高校的工業設計專業教學應從專業特色出發,因時因地制宜,設計和制定課程標準、教學目標和教學模式。
1.2 專業教師與工業設計實踐脫節
設計界有一種說法,真正高水平的設計人員在企業,而不在學校。其癥結在高校教師缺乏實際項目操作經驗,教學和研究一線的專業教師,很少與社會和企業實踐結合,閉門造車。對于大多數設計專業教師來說,書本成為他們最大的信息來源,備課時東拼西湊、應付教學的情況較常見。另外一個問題是有關師資的構成,部分院校設計專業的教師直接源自藝術類和工程類專業院校,從學校到學校,未真正經歷過社會的洗禮,實踐經驗匱乏。
1.3 造成學生“理論不理論,實踐不實踐”的局面
在工業設計專業建設欣欣向榮的背景下,許多政府部門積極撥款來為高校的硬件配套出力,各個高校相繼給工業設計專業增加各種實驗實訓設備等,這大大促進了專業的發展。但是,實驗技師的缺乏和進出實驗實訓場地的復雜程序,將大部分學生拒之門外,加上傳統教育思想的僵化和師資力量的配備問題,造成學校開展的所謂實踐課程只是簡單的電腦實踐,起不到應有的實踐效果。
1.4 畢業生無法迅速適應社會
中國設計院校的畢業生的特長是計算機操作能力強,缺點是調查、策劃、創意能力弱,經驗和技巧不足,設計質量不高,設計流程中各階段的工作比較粗糙。設計的核心是創新,這個現象折射出的正是中國傳統設計教育的實際問題:可以培養出出色的電腦高手,而不是設計師。
2 工業設計產學研“三體合一”教學模式梳理
2.1 教學目的
培養中國未來優秀工業設計師及工業設計管理者,推動中國工業設計產業發展、帶動中國工業發展。
2.2 教學對象
以本科為主,包括大專、碩士、博士在內的高等學校工業設計專業學生。
2.3 教學環境
趨向于多元性與靈活性,課程地點根據不同課題需要進行選擇,校內外均可進行,可在企業、教室、圖書館、資料室、機房、實驗室、工廠車間等地。
2.4 教學過程與方式
產學研“三體合一”教學方式將打破傳統模式的“灌輸式”、“管控式”的教條,具體措施有:
a、學校邀請企業一線設計師走上講臺,向學生介紹校企合作項目在實際操作中出現的問題和產品實現的具體操作流程,增加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經驗,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度和學習興趣。
b、學生走上講臺,讓講臺成為學生展示的舞臺。在一些作品匯報和方案展示的課堂中,讓學生走上講臺陳述方案,接受同學、老師、設計師的點評。
c、根據知識結構的要求合理安排課程環境。如工廠觀摩、社會調研、企業實習、專業考察等,知識傳授多樣化。
2.5 教學效果分析
產學研教學模式旨在培養能迅速勝任于企業、社會的優秀設計師。在課程中,學生就可以接觸到社會,了解行業和企業的特點,在實踐中學習,消化理論,掌握將來職業生存的必須技能。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職業精神,讓學生有足夠的空間。
3 無錫工業設計產學研合作模式類型梳理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個人、企業、學校開始關注產學研的合作模式,經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以及實地調研總結,可以將產學研合作模式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3.1 以建立孵化平臺為主體的產學研合作模式
大學科技園是我國繼高新技術開發區之后,于1999年開始推行的一種推動國家源頭創新的形式。江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就是這樣的平臺,作為集孵化、投資和運營管理服務三位一體的綜合性孵化基地,旨在轉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術企業、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服務區域經濟建設和支撐行業技術進步。
3.2 以高校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合作模式
由高?;蚩蒲袡C構自己創辦的企業,與大學等科研機構有著緊密聯系,在產學研上有獨特優勢,如清華同方、北大方正等。
3.3 以社會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合作模式
是指在科學技術轉化中,由企業來主導實現科技活動與經濟活動的結合,具體可分為以下幾種具體形式:技術資產經營模式、帶土移植模式、代理創業模式、學科性公司模式、訂單技術模式、企業冠名設計競賽活動等。
3.4 校企合作辦學
對于應用性極強的工業設計專業,每個高校都意識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也都以不同形式與一家或多家企業有過或密切或松散的產學研合作經歷。這種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3.5 校企聯合辦學
校企聯合辦學的方式主要有:依托企業共建實驗室或工程研究中心;依托高校建立技術研究中心;以就業為導向的聯合人才培養。以無錫市的江南大學為例:江南大學工業設計專業是國家級特色專業,在產學研校企合作方面影響較大。尤其是與政府合作創辦的無錫國際工業設計節,推動了工業設計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轟動了整個工業設計界。在人才培養方面,早在1999年8月就與香港蔣氏基金合作,創建人才培訓中心,舉辦各類高級現代設計、管理人才培訓班,聘請世界一流設計師前來講學、研討,在全國設計界擁有較高知名度和良好聲譽。
3.6 校企科研合作
工業設計作為實用性很強的專業,在產學研合作方面,主要以橫向科研合作方式與企業合作。一是解決企業實際遇到的技術困難,二是幫助企業開展新產品研發。2009年全球經濟危機后,各企業都意識到與高校合作提升競爭力,增強抗危機能力對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性,主動尋求與高校合作的積極性有了很大提高。各高校也根據自己的專業優勢,積極走出去加強與企業的科研合作,加快科研成果的轉化。
3.7 以政府為主導的產學研模式
政府在整合社會資源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由政府牽頭,聯合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園、創業園、孵化器等,將會事半功倍。
無錫(國家)工業設計園是中國第一個工業設計主題園區,目前是江蘇省國際服務外包示范區、江蘇省現代服務業聚集區、江蘇省工業設計創業服務平臺、無錫市產學研聯合創新服務平臺、中國工業設計示范基地。
由中國工業設計協會與無錫市人民政府主辦,園區與無錫市科技局承辦的中國(無錫)工業設計大賽(太湖獎),以及由國家知識產權局和江蘇省人民政府主辦,中國工業設計協會、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江蘇省科學技術廳、江蘇省知識產權局、無錫市人民政府承辦的“中國(無錫)工業設計博覽會”,均已成為國內頗具影響力的工業設計類獎項及展會,為無錫的產學研發展探明道路。
4 結束語
在無錫市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工業設計對于提升制造業水平,增強產品競爭力、塑造企業品牌形象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工業設計產學研合作的特點和形式還在不斷的變化之中,但是它必將伴隨民族設計意識的提高而蓬勃發展。這需要學校、企業、政府三方聯動共同努力,需要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支持和引導;需要高校不斷創新的科研成果和持續輸出高素質人才;需要企業積極配合吸收人才和轉化科研成果,在三方共同盈利的情況下,充分利用三方的優勢,使無錫產學研結合真正具有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楊媚.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產學研結合機制探討[J].商場現代化,2012(8)
[2]陳羽,陳錦昌.工業設計學科產學研合作[J].工程圖學學報,2005.(6)
[3]段衛斌.工業設計產學研實踐[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1.8
[4]陶濟.工業設計創新是企業技術創新的關鍵[J].中國科技成果,2001(24)
作者簡介:曹百奎(1983-),男,籍貫:河南新鄉,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體驗設計。
李超(1984-),男,籍貫:河北唐山,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交互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