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卓君
摘 要:教學結課是一堂課的最后一個環節,它的任務在于讓學生保持并發展對所學內容已形成的興趣、記憶、技能和思想感情傾向,加深對所學內容的感受和理解,并產生新的對未知領域的認知動機。擬從五方面探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結課的方法,闡明成功的結課,對教學內容起梳理概括、畫龍點睛和提煉升華的作用。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堂;結課
一堂完美的課不僅需要一個扣人心弦的導入,還需要一個令人回味的結課。好的導入,如樂師拉琴,第一個音符就悅耳動聽,先聲奪人。而好的結課,則如一曲雖終,卻余音繞梁。教學結課是一堂課的最后一個環節,它的任務在于讓學生保持并發展對所學內容已形成的興趣、記憶、技能和思想感情傾向,加深對所學內容的感受和理解,并產生新的對未知領域的認知動機。
獨具匠心在結課,不僅是認識過程的歸結,同時也是心的認識過程的起點,不僅對學生認知發展的肯定,同時又能激發學生整個人格力量的發展。因此,我認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特點,結合不同的課文內容,精心設計新穎獨特、風格迥異的結課方式。下面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探討幾種結課的方法。
一、畫龍點睛,穿越時空
常言道:“編筐編簍,重在收口;描龍畫鳳,難在點睛。”為文須點睛,教文亦同理。教學結課就是整堂課的點睛之筆。在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了認真研讀,對一些問題作了深入思考的基礎上,于結尾處,教師稍加點化,則可引起學生強烈的共鳴,從而更深刻地去感知課文。
如,我在教《生命生命》是這樣結課的:我先出示作者杏林子的畫像,再配上貝多芬的樂曲《生命》,用低沉而又充滿情感的聲調訴說:這就是作者杏林子,她為了寫作,在腿上架著一塊木版,用發抖的兩個手指頭夾著筆寫字,每寫一筆就像舉著千百萬斤一樣,同時還忍受著身上巨大的痛苦。就這樣,她寫出四十多本著名的散文、小說、傳記、劇本,成為著名的作家,人們稱她為“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作家!”還被評為“臺灣十大杰出女青年。”不僅這樣,她還熱心幫助其他殘疾人,用自己的精神照亮了其他人的道路!一直勇敢地活到59歲,雖然她去世了,但她的精神永遠激勵下一代的人。讓我們再次有感情的朗讀最后一段: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于是,我下定決心,一定要珍惜生命,絕不讓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由于啟發得當,渲染充分,學生在朗讀時完全進入情境,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融為一體,產生強烈的共鳴。杏林子對生命的熱愛深深烙在腦海中,這對學生在今后人生中如何看待生命或多或少都會產生一定影響。結課的點睛之筆,再次突現了課文的精髓,收到了穿越時空的藝術效果。
二、開闊視野,溫故知新
孔子云:“溫故而知新?!痹O計出既能聯系舊知,又能提示新知的結課,從而降低學生學習的坡度,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教師結課時,插入相關知識,有機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內容,運用方法。
我在教《過故人莊》時,在學生理解全詩之后,插入有關“還來就菊花”中“就”字由來的小故事,然后問:“你們比比看,這‘就字妙在何處,誰說得好誰就是小王維。”討論之后,學生意猶未盡,我又趁熱打鐵,說:“現在再給大家一次顯身手的機會,在下面的詩句中,看誰用詞用得好?!背鍪绢}目:
選擇恰當的詞填空:
紅杏枝頭春意( )。旺濃鬧
春風又( )江南岸。到過滿綠
這樣的教學結課,與課文教學渾然一體,不但加深了對詩意的理解,而且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同時使學生把課文中學到的方法加以運用,加大了語言文字訓練的力度。
三、首尾呼應,回味無窮
一節完美的課要注意起承轉合,首尾呼應,結構嚴謹,教學結課也應在內容和情緒上照應開頭,使整個教學環節絲絲入扣,渾然一體。
如,《蝙蝠和雷達》的導入是這樣設計的:出示蝙蝠和雷達的圖像后,介紹蝙蝠是一種動物而雷達是一種現代化的遙測裝置,這兩種完全不同的事物怎么會聯系在一起呢?它們之間到底有什么關系呢?下面我們就通過課文來把它弄清楚。一連串的問題,激起學生急于從課文中尋找答案的興趣和欲望。在結課時,教師可以這樣問:“學了課文之后,你明白蝙蝠和雷達是什么關系?”在學生交流之后出示這樣一道填空題:人們從( )身上得到啟示,發明了( )使( )能夠( )。讓學生聯系自己的課外知識解答問題。
從問題的提出到解決,從懸念的拋出到詮釋,這樣設計教師有意識與導入相照應,使教學重點更加突出,在文本知識上進行了知識的遷移,擴展了學生的思維,加深了學習過程在頭腦中的印象,產生回味無窮的效果。
四、激疑思考,標上問號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使學生心理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抓住此契機誘導學生去解決懸念,以求教與學達到最佳的結合點。因此在課堂教學結課時,教師利用巧妙設問造成懸念,讓學生處于一種“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狀態,促使學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識,激起學生繼續探究新知識的欲望。
《凡卡》一文的最后,并未寫出凡卡今后的日子將會怎樣,留給讀者的只是一個省略號。教師可以這樣結課:“爺爺能收到凡卡的信嗎?假如爺爺收到了凡卡的信,會接他回鄉下去嗎?凡卡的痛苦生活能改變嗎?”請同學們下課后討論。這三個問題將好長時間縈繞在學生腦際,使他們深深關心凡卡的命運。課雖盡,而意無窮。
葉圣陶說:“結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結尾最忌的卻是真個完了?!焙玫慕Y課必須巧妙地避免“真個完了”。而且這樣的結尾,讓學生動腦、動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從而訓練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散性,促進他們智能的發展。
五、意猶未盡,點上省略號
教材只是學生學習的例子,起的是拋磚引玉的作用。教師應該在引導學生學習教材的基礎上跳出教材,將教學的觸角伸向課外,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新領域的激情。比如,教學《少年閏土》時,教師課尾就可以這樣引導學生:“少年的閏土是那樣的天真可愛、見多識廣,作者和閏土惜別后,很長時間沒有再見面。長大成人后的閏土還會是這樣的嗎?你們想知道嗎?那就到閱覽室里去找他吧!”這樣的結課喚起了學生求知欲,充分體現了教學結課的含蓄雋永,耐人尋味。
教學結尾的方法還有很多,如歸納總結式、聯系實際式等。結課有法,但無定法。教師要因人而變,因文而結,靈活地選擇,使整堂課的教學得到升華,從而達到“課雖終、趣不盡,言已盡、意無窮”的境界。基于此,語文的結課要求教者做到水到渠成、自然貼切,前后呼應、中心突出,言簡意賅、令人回味,善于延伸、學以致用,從而使結課在整個課堂教學中產生一種畫龍點睛的作用,以全面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誠如此,這樣的結課就科學性與藝術性二者兼備了。
參考文獻:
[1]劉世英.淺談語文課堂結課的藝術.考試:教研版,2008(04).
[2]葛乃宏.語文教學的結課藝術.語文教學通迅,2003(32).
[3]覃瓊瑩.新課標下語文課堂教學的結課藝術.新華教育導刊,2011(7).
(作者單位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徑游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