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隨著高中新課改的實施,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推進,對高中所有學科的學習都提出了不同層次的要求,這也包括政治學科在內。要適應這種要求,教師就必須要轉變觀念,改進教學方法。而學生則要轉變學習態度,對他們的學習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是在我們身邊的教學實際中,卻存在著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即高中學生對學習政治沒有太大的興趣,這種情況在農村中學表現尤為突出。那這種情況背后的成因是什么呢,又該怎樣去解決呢?下面簡單談一下我的看法。
通過長期對高中學生學習的觀察和相關的談話,高中生普遍反映政治知識 難學、不愛學。我認為高中學生對政治學習興趣不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沒有正確認識政治學科的重要性。高中政治課是國家系統進行馬克思主義常識教育的必修課,這也是對高中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地位不容忽視。通過政治課的開展與學習,一方面能不斷加強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提高,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另一方面又能為他們以后的學習工作打下良好的政治理論基礎。但是在日常的教學中卻發現大多數學生認為政治理論知識的學習對他們以后的生活一無是處,因而在學習的過程中消極面對,這種情況在理科生中表現最為典型。
第二,認為政治脫離生活,離現實太遙遠。由于進入高中階段后,政治學科的理論性進一步增強、知識比較抽象,有許多知識是這些學生在初中課本上根本沒有接觸過的,在現實生活中也很少聽到過相關的專業術語。同時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學生缺少相關的實踐活動,所以他們認為這是一門脫離生活的學問,學與不學一個樣。
第三,教材材料陳舊單一,內容枯燥。高中政治學科知識體系有了很大的變動,但引用的部分材料還是十幾年前的材料,而且形式比較單一,大多為文字材料,不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興趣。同時教材內容枯燥、知識抽象,難以引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第四,受文理分科的影響。進入高中階段以后,學生必然會面對最后的文理分科的形勢,但是有一部分學生由于長期受不正確的說法的影響,比如“學習不好的才去學文科”等,剛進入高一就打定主意要學習理科,進而直接放棄文科的學習,這些同學就人數而言不在少數,而他們的放棄會直接影響別的同學的積極性,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是本來就不好教的政治課更是雪上加霜。
針對高中學生在政治課學習方面存在的各種問題,應當從學生和教師兩個方面去思考,要做到改變就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第一,增強學生對政治學科的正確認識。在教學實踐中要重視政治學科重要性的宣傳,要讓學生認識到政治學科的學習,不僅有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思想道德修養,正確看待各種問題,而且為他們以后的更高層次的學習以及工作(這包括以后的升學、就業等)都會產生極大的幫助。
第二,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培養。就學生而言,主要存在的問題是思想認識上的誤區和學習的積極性無法調動。因此既要加強思想教育,又要在學生的日常學習中培養他們的各種能力。這就要求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既要加強對書本知識的理解,為他們的行動提供一個方向引導,又要培養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學習中要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充分重視理論知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培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以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
第三,教師自身也要改變教法,積極引導學生參與。伴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以及新課改的實施,都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要求:教師必須轉變觀念,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所以在我們平常的教學實踐中,作為教師就必須改變以往的傳統教法,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利用,讓課堂變的更為直觀形象。在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上,要改變過去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而應該讓學生主動參與,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上課的過程中可以多安排一些教學活動,比如自主閱讀、提問、分組討論、演講、甚至還有表演等去不斷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只有態度端正了、積極主動去學了,他們才會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能力的提升和優異的成績。
第四,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政治課的優點。作為高中政治課,他最大的優點就在于時效性強,而處在高中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恰好對于外界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充分挖掘課本知識與時事政治、社會熱點的聯系,加入大量的時事政治以及社會熱點和身邊發生的事例,可以讓學生更加切實有效的感受政治學科的重要性與實用性,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生興趣,又搞活了課堂教學,真正達到政治課教書育人、培養學生愛國情感的目的。
總之,在政治學科教學的過程中,總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我們應當及時的、努力的去解決問題,積極探索尋找學生興趣與政治學科教學的結合點。這樣才能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吸引學生,體現他們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提升教師的教學實踐水平,不斷提到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