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
摘 要:只有使小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才能使他們獨立主動地學習。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說,人們對于韻律、節奏、語言和美的感受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所以語文、音樂、美術等學科較之數學來講,學生更感興趣,而數學高度的抽象性常常使學生難以理解,從而使其對數學比較畏懼,因此,不容易對數學產生興趣。那么如何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呢?下面就此問題進行分析。
關鍵詞:生趣;師生關系;數學
一、在活動中的生趣
1.在應用活動中生趣
數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廣的學科,教師要使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產生學習興趣。
2.在操作活動中生趣
小學生的特點是活潑好動,他們的思維發展處于
從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過渡階段,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必須創造條件,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擺弄學具,幫助學生獲取知識,從而解決問題。
3.在情境活動中生趣
數學教材有自己的特點,蘊含著豐富的可產生學生興趣的因素。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接近和探究事物本質及其因果聯系的實質,這一過程本身乃是興趣的源泉。”教師應挖掘這些因素,充分發揮教材中內在的潛力作用,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興趣。
4.在課外活動中生趣
課外活動能創造一個非常自由、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自愿參加,因此,它比課堂教學更加開放,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如,開展數學游戲活動,在游戲中探索教學規律,發現規律,增強學習興趣。又如,向學生介紹一些數學小知識,如,古老的數學計算方法、數學符號來源、數學家們的生活片段、詩歌中的數學,讓學生領略數學的豐富世界,受到數學文化的熏陶。
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每一堂小學數學課教師都要表達自己的情感。其中,具有豐富情感的教學內容,要求有教師的情感調節與參與。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有豐富、健康、積極的情感,只有如此,才能夠使教學內容、教師、學生實現情感上的統一,讓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教師一定要以學生為視角,應用變換的語調、形體動作、眼神等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能夠讓學生對教師充滿信任,這樣學生就善于發言,敢于發言。在這個時候,教師應當肯定與鼓勵學生,贊揚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之處。這種師生間的情感互動,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運用多媒體提高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
數學知識的難點通常是發現思路,證明性質,發現規律,引入概念。而這些難點往往又是提高學生創新性思維能力的基本立足點,教師可借助多媒體對探究的過程進行模擬,啟發學生觀察、猜測和思考。比如,教師推導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時候,可借助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加以推導,然而學生在理解上顯得比較困難。學生不容易想象等分的份數越多,所組成的圖形就跟長方形越接
近,不容易明白化圓為方的道理。而教師借助多媒體教學課件呈現,先把一個圓等分為2份,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再把一個圓等分為4份、8份、16份等,并各自實施割補,讓學生更加形象地明確份數越多,所組成的圖形跟長方形越接近。在這種前提下,讓學生進行觀察和歸納,就很容易理解圓面積計算公式是如何推導出來的。
小學生對數學興趣的產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需要慢慢地積累和影響。如果小學生對數學產生了學習興趣,那么他們會對學好數學產生很強的自信心,會不懈地努力使自己學習數學知識,甚至會在數學中做出一些貢獻。
(作者單位 重慶市江津區雙槐樹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