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麗荔
摘 要:有聲語言表達是通過播音主持連通信息與受眾之間的橋梁,是傳播語境的重要工具。作為播音主持的主要渠道,有聲語言表達與信息的真實性有著很大的聯系,更會使受眾對信息的認知產生極大的影響。信息與播音主持以及受眾三者作為相對單一的個體,本身沒有一定的關聯,而正是由于有聲語言表達與傳播語境作為載體,才構成了當代龐大的有聲語言信息傳播網絡。
關鍵詞:有聲語言表達;播音主持;傳播語境;關系研究
中圖分類號:G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6-0134-02
有聲語言表達作為最真實的信息傳播途徑,對我國人民的生活產生著強烈的影響。而其中,有聲語言表達與傳播語境的關系是每一位播音員主持人的研究重點,這體現在播音員主持人對信息把握的準確度以及播音員主持人的語言表達能力。研究有聲語言表達與傳播語境的關聯,從某種意義上講即是研究我國有聲語言傳播網絡的發展現狀以及研究有聲語言傳播體系的核心競爭力。
一、傳播語境的分類
語境是指人類在進行語言描述時所處的環境,在不同的語境下,語言的表達方式也不盡相同[1]。一般而言,傳播語境也隨著國際間文化的差異而具有兩種不同的方式。
(一)低語境傳播
作為傳媒學的概念,低語境傳播是當代大多數西方國家的信息傳播方式,也是西方國家人民最主要的情感表達方式。其中,西方國家人民的情感通過某種信號傳遞出來,這種信號是直接的,是不帶有任何歧視性色彩的,是最直觀的帶有文化背景色彩的語言信號。
如在我國最常見的問候語:你吃了嗎?而在西方則不將其當做獨立的個體,而是通常與上下句連貫的。這句話在東西方都產生在相同的語境之中,但卻因為使用頻率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語義,又因語義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概念。如大多數西方國家人民認為“你吃了嗎”這句話具有因果關系,而在東方,人們更多的是用這句話來表達自己對對方的關切。
(二)高語境傳播
相對而言,高語境傳播是東方社會語言文化的代表,是東方社會特有的情感表達方式。如在我國,語境對語義更具有制約作用。這體現在信息傳播者對信息與對話主體的影響的認知程度,從而更多地采用“隱約”的信息傳播方式。
這是一種文化的象征,更是一種傳播語境的特色?!半[約”語言的運用在中國極其普遍。它不僅體現在我國的文學領域之中,還體現在電視、電臺、網絡等信息傳播方式與大眾文化之中。如魯迅在《阿Q正傳》中描述阿Q的一句話:“天門兩塊!”這正是一種文學領域中高語境傳播的方式,也是一種“隱語”的體現。
由此,我們也能夠從中認識到傳播語境的分類與有聲語言表達之間的關聯。對于播音主持來說,直白的敘述是為低語境傳播,這種傳播方式能夠使受眾對信息的內容一目了然,然而卻不符合東方社會的文化背景,久而久之,低語境傳播勢必將會被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所淘汰。而高語境傳播又關系著播音主持的語言表達方式,由此概念的形成而決定了播音主持的風格以及特色。
二、有聲語言表達與傳播語境的關系研究
綜上證實,有聲語言表達不是簡單淺白的語言敘述,而是在確保信息真實與完整的前提下,通過高語境傳播的方式,向受眾展示信息的準確性與有聲語言表達方式的多樣化。同時,播音主持的有聲語言表達與傳播語境的關系還能夠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傳播語境中彰顯信息的準確性
當前,我國的互聯網上信息遍布,誠所謂霧里看花、水中望月,網絡的開放性為我國人民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然而其中信息的真偽卻不得不使人們“借一雙慧眼”,去辨別其中的真實性。信息的準確與否與受眾的思想以及生活產生著很大的關聯,而這種關聯正反映出了有聲語言表達與傳播語境的另一個側面,其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播音主持語言表達能力的影響,而這正是造成當前我國互聯網信息鋪天蓋地卻真偽難辨的主要因素。
朗讀和說話是有聲語言表達的基礎,只有掌握正確的方法并且堅持練習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其中,朗讀是把書面語言,即文字信息轉化成為發音規范的有聲語言的再創作活動,在轉化過程中,字句間的停頓以及發音的語氣運用都是一種藝術。
如書面語言:最貴的一頂值兩千元。從字面上理解,這句話只有一種語義,而播音主持通過停頓卻能夠表達出兩層意思。
(1)最貴的一頂/值兩千元。
(2)最貴的/一頂值兩千元。
這兩種語義表現在數量上的差距,而正所謂失之毫厘,謬之千里。因此,能夠準確表達信息是每一位播音員主持人應該具備的素質,只有正確認識有聲語言表達與傳播語境之間的關系,受眾才能從中獲取到真實的信息,有聲語言表達也才更有意義。
(二)傳播語境下有聲語言表達樣式的多樣化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傳播方式也在悄然產生著變化。電視與廣播作為有聲語言表達最主要的傳播設施,如今已經成為人類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出發,廣播有聲語言表達與電視有聲語言表達的表述各有不同的內涵和方式,且又受可視性與不可視性、在場性與不在場性等環境因素的影響。對于播音主持來說,電視傳播更加依賴于環境,其語境的構成也更加的復雜。如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具體對象的質和量、有聲語言的內容形式、表達的出發點和歸宿、前饋和反饋等等。然而,無論是電視傳播還是廣播傳播,其共通點在于傳播語境下有聲語言表達樣式的多樣化。
1.傳播語境下有聲語言表達的審美價值。有聲語言表達向人們傳遞的不僅僅是信息,還包括民族美、風格美、意境美、以及韻律美四個美學范疇。受眾在傳播語境下能夠感受到來自信息的美感,以及來自播音主持的語言美感。
如當年深圳廣播電臺《夜空不寂寞》的節目主持人胡曉梅,其語言表達具有兩種審美價值指向。一是平和輕柔的語調本身就是一劑良藥,以娓娓道來的有聲語言表達方式向人們傳遞著風格美與韻律美;二是意境的營造。讓受眾在深圳的夜空下仿佛看到一個披著月光的女孩在向人們傾訴,總是使受眾不經意地處于短暫的忘我境界。
傳播語境下有聲語言表達的審美價值極大程度上反映出了一個播音員主持人的素質和語音質量,從審美的角度分析,正是由于審美價值而構成了有聲語言表達與傳播語境之間的重要關系。
2.傳播語境下有聲語言表達的風格構建。在我國傳媒技術越來越發達的今天,在單位時間內獲取大量信息,在休閑時間內獲取一種輕松與快樂是當今受眾接受信息傳播的動力來源。然而在當代,競爭存在于各行各業的各個領域之中,除卻公益性的傳媒機構之外,傳媒競爭的本源出自于利益,而傳媒機構自身的競爭力則取決于傳播語境下有聲語言表達的風格構建。有聲語言表達作為連通受眾與播音員主持人之間的載體,其風格與特色直觀地反映出了一檔節目的風格與特色,而構建成功的風格特色則是提高傳媒機構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2]。
對于播音主持而言,播音風格的形成受兩種條件的制約:
一是語音的特點,即語言的物質外殼。語音的物理基礎主要包括音高、音強、音長、以及音色,而播音主持在語言表達時又需注重語調、語氣、語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形容一個人的音域寬廣,具有穿透力,除卻先天的語音優勢之外,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注重鍛煉的結果。如羅京的音色富有磁性,如在空曠的禮堂中傳來的回聲;宋世雄的語言特點明快而富有節奏,渲染力極強,常常使受眾如同身臨其境。朗讀強調以胸腔發聲,而播音主持也應當注重使用這種發聲方法,以期做到聲音渾厚、響亮,同時還能夠有效地保護嗓音。而這些僅是塑造播音風格的基礎。對于播音員主持人而言,在注重練習的同時還需注重自身的語境,并體會受眾的感受,體會自己所發出的每一個音符在穿越空間之后所營造的意境,以最大限度彰顯有聲語言表達的風格,從而營造出特色。
二是播音員主持人的文化底蘊。當代,處于傳播語境下的受眾不僅從信息的角度評判一檔節目的優劣,更從播音主持的風格及播音員主持人的文化底蘊角度衡量節目的檔次。雖說眾口難調,但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卻是我們借鑒的榜樣。誠然,機智與敏捷的思維有很大的關聯,無論是幽默還是含蓄都是一種風格,然而沒有豐厚的文化底蘊襯托,即便是機智也只是一種“市民文化”罷了,不足以彰顯播音員主持人的素質。如楊瀾在一次主持節目的時候上場突然失足,踩空了臺階,而事后楊瀾鎮定的說:真是人有失手馬有失蹄,我剛才的“獅子滾繡球”還不夠熟練吧?看來這次演出的臺階不那么好下,但臺上的節目卻很精彩,不信你看他們……臺下爆笑,并發出陣陣的掌聲。雖然這是一種調侃的語氣,卻正能從中看出楊瀾的文化底蘊。如果這時播音員主持人因為面臨著尷尬的境地而無語,而受眾除了諷刺性的嘲笑之外,相信不會對播音員主持人的素質做過多的評價。
3.傳播語境下有聲語言表達的高、低語境轉換。美國學者霍爾在《語境與語義》一文中提出了高低語境傳播的概念,前文中筆者也提到了東方社會中有聲語言表達的高語境傳播特點。而細分起來,當代研究者普遍認為中國、日本、韓國以及拉丁美洲國家屬于高語境國家,美國、德國、加拿大、奧地利等北歐文化傾向于低語境傳播。而處于“高語境頂端的有著偉大而復雜文化的中國”作為其中的代表,在高語境傳播中可以存在低語境傳播,相對而言,在大多數情況下高語境傳播也更具有傳播的優勢。然而凡事沒有絕對的,在傳播語境下高、低語境轉換也具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
如一位中國外交官以英語作為交流語言與一位熟悉的外國民眾交流。最初談論的話題僅限于生活范圍,而當外國民眾談到中國與民眾所在國家具有爭議性的話題時,中國外交官馬上改用中文加以聲明,讓隨行翻譯傳達語言的內容,而這位外國民眾立時就明白了我國所持的立場,不再就此話題進行爭執。
而這個案例正是進行高低語境轉換的實例,通過轉換語碼將朋友關系中的高語境而轉化成為具有實際原則性立場的官方關系中的低語境,通過高、低語境的動態轉換,中國外交官有利于表明中國立場,并以此而實現了傳播的意圖。由此可以證實,語境傳播下的高、低語境轉換越來越成為播音主持首要的以及重要的語境營造方式。在傳播語境中,播音員主持人應當首先確立傳播目標,即信息的內涵,其次依照信息選擇時機、設置信息,最終完成有聲語言表達樣式的多樣化,力求達到語境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巧妙地實現傳播的意圖。
參考文獻:
[1] 李元紅.有聲語言表達與傳播語境的關系研究[J].發展,2012(6).
[2] 武忠剛.語境與語言表達[J].文教資料,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