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電氣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社會適應強、綜合能力強、整體素質高的創新型工程專業人才。因此,電氣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必須突顯創新性與實踐特色。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指導下,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了以實踐教學為核心、大力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加強“校企共建”的電氣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卓越工程師;電氣信息類;人才培養;實踐;創新
作者簡介:張春燕(1974-),女,內蒙古包頭人,內蒙古科技大學信息學院,高級實驗師。(內蒙古 包頭 014010)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05-0012-02
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制訂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目標是教育培養出大量創新能力強、能夠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工程技術型人才,最終能夠服務于建設創新型國家、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人才強國之路,對加強高等教育面向社會和行業需求培養相關人才、全面提高高校各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指導作用。[1]
內蒙古科技大學已被列為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學校堅持以人為本,把素質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出發點,著力通過各種途徑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電氣信息類學科是我國當前招生數量規模最大的學科之一,也是目前發展最迅速的學科,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學科,沒有實踐動手能力作支撐,很難作出好的科研成果。[2]面對當前高校大學生嚴峻的就業形勢,如何培養專業口徑寬、社會適應性強、具有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創新人才是電氣信息類專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指導下,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重視實踐環節,加強使學生們成為工程師應具備的基本技能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和訓練;建立“校企共建”的培養模式,使人才培養適應企業的專業需求和人才需求,對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保證卓越工程師培養質量的關鍵之一
師資是教育資源中最重要的人力資源,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直接影響卓越工程師計劃的有效實施。卓越工程師的培養依賴于卓越的工科類大學教師,師資隊伍建設必須緊密配合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3]隨著電氣信息類專業近十年的連續擴招,教師隊伍也在匆忙中壯大。許多教師是直接從學生角色轉換為教師角色,由于缺乏工程背景,教師普遍存在工程實踐能力不足、創新意識與能力較低的情況。同時高校存在著重視理論科研、輕視實踐教學的問題。實踐教學常常作為理論教學的輔助環節,使從事實踐教學的教師在職稱評定和工資待遇方面受到很大的影響,工作熱情不高。許多青年教師更加注重學歷的提高而忽視了實踐能力的提升。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首先要重視實踐教學。學校及學院要制訂各項激勵政策,充分激發教師從事工程實踐教學的熱情,加強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青年教師是教學工作的主力軍,學院要有計劃地選送青年教師到相關企業崗位進行實踐工作和學習,積累工程實踐經驗。積極鼓勵教師從事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與實踐活動,使指導教師和學生在科技創新活動中共同提高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充分發揮具有工程實踐經驗教師的傳、幫、帶作用。以學院的重點實驗室和重點學科為平臺,為教師提供從事工程能力訓練與創新能力提高的實踐平臺。從企業、科研院所聘請工程實踐經驗豐富的高級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擔任兼職教師或輔導員,承擔一些專業課程教學和指導畢業設計等任務;或擔任本科生、研究生的聯合導師,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電氣信息類專業實踐性強,建設一支教學與學術水平高、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強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保證卓越工程師培養質量的關鍵之一。
二、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
實踐教學是本科許多教學環節組成的一個重要環節鏈,是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的主要平臺之一,是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與工程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學院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改革實驗課程體系和實驗教學形式,構建由基礎層、專業層與綜合、創新層和工程實訓層的多層次、立體化的實驗與實踐教學體系。
1.基礎層
基礎層是針對大一、大二年級的學生采取統一管理、細致式的教學方式,以物理實驗、電路實驗、電子技術實驗和電子實習為主的實驗教學。其主要任務是使學生在學習了專業基礎課程之后,通過實驗加深對所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習科學的實驗方法,養成良好的科研作風。基礎實驗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驗基本技能,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2.專業與綜合層
專業與綜合層是針對大二、大三年級的學生采取集中管理、引導教學方式,以開設的專業課程實驗為主,如PLC實驗、單片機實驗、電力系統實驗、過程控制實驗、光纖通訊實驗等等,是專業知識課程內容的應用與實踐。專業與綜合層實踐教學利用先進的實驗設備和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提高學生專業知識的理解和專業實踐技能。
3.創新層
創新層主要針對大三、大四的學生,采取開放式管理、啟發式教學,以開放性實驗、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等多功能、系統化實踐教學為主,要求學生專業知識面寬,具有創新能力。通過創新實踐教學使學生能夠較系統地掌握選題、方案論證、電路設計、實現以及總結報告等各個環節,組織學生參加創新實踐活動、參與實驗室建設、參與教師科研項目和學生課外科研立項、參與學科競賽等,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
4.工程實訓層面
工程實訓是我院依據學校卓越計劃培養方案,遵循工程的集成與創新特征,以強化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與工程創新能力為核心構建的實踐教學體系;注重加強跨專業、跨學科的復合型人才培養;主要以認識實習、生產實訓和畢業實習為主。根據電氣信息類的不同專業全面結合生產實際、緊密聯系工程應用開設相關實習與實訓,著力推動基于項目的學習和工程實際案例的學習等多實踐性學習方法,加強學生工程實踐能力訓練,使學生接觸到“真刀真槍”的實用項目。我院立足于辦學特色和專業特色與“包鋼集團公司”、“達拉特旗電廠”、“一機集團”等企業建立“大學生校外實習基地”,使學生能夠盡早接觸用人單位、掌握實際的工程項目、了解企業對專業技能的要求。工程實訓環節對培養“上手快、留得住、干勁足”的電氣信息類工程實施型人才起著重要的作用。
三、開展課外科技創新活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與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是第二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專業社團組織下進行的,具有組織性、專業性、自發性、開放性的特點。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可以把學生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具體工程項目、實踐相結合,強化工科學生的工程意識,鍛煉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加深專業知識理解、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增強專業知識應用能力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科技創新實踐平臺并結合社會需求,在創新與實踐過程中不斷積累就業、創業的經驗。同時在實踐中能促進不同專業學生的交流,開闊知識視野、完善知識結構、拓寬專業口徑、提升團隊合作意識和克服困難的勇氣,有助于復合型專業人才的培養。
從2006年以來,我院建立各類大學生科技創新基地,構建課堂教學與課外科技創新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的培養體系,在專業教師指導下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類科技創新活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主要圍繞全國大學生創新類科技競賽開展且成效顯著。近年來,多次在全國“挑戰杯”大學生科技作品大賽、“飛思卡爾”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等國家及地方的重要賽事中取得優異成績,學生的創新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得到顯著提高,在校期間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畢業生得到用人單位認可。
四、建立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為了深入貫徹“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提高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提升畢業生就業單位的檔次、縮短畢業生到企業后的適應時間、盡快達到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我院與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開展“藍橋計劃”。該計劃是將企業課程植入計算機相關專業,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是積極推進產學研合作的一項積極舉措,對于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學生就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為了給更多學生創造專業實習與專業技能培訓的機會,學院與北京“達內”IT培訓集團簽訂培訓計劃,結合國內外軟件企業人才結構特點和國內軟件人才培養的現狀,培養企業急需的IT人才,推薦優秀學員就業。學生通過培訓能夠熟練掌握最新的專業工具和應用軟件,熟悉項目實施流程,適應相關企業的專業需求,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就業率。2012年,我院與“大連安博教育基地”共同制訂培養目標、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新開設了軟件工程本科專業并與學生簽訂三方聯合培養協議。實施“3+1”教學模式,即學生在學校學習三年的專業基礎課程,然后到企業實習一年的時間,學習企業的先進技術和文化,參與企業工程實踐活動、參與企業技術創新和工程開發,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五、結束語
多年來,我院在電氣信息類專業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中加強理論教學與實踐應用的相互滲透和融合,[4]堅持實驗教學與工程實踐訓練并重,大力開展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與實踐活動,突出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構建了多元化的實踐教學體系,加強校外工程訓練基地的建設,創立高校和企業聯合培養機制,為電氣信息類工程技術型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并取得較好的成效。
參考文獻:
[1]趙中敏.探索“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工程實踐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26).
[2]黃友銳,宮能平,唐超禮,等.電氣信息類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模式探索[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4).
[3]樊立萍.應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師資隊伍建設問題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1,(27).
[4]李建興,黃家善,胡馳.電氣信息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實驗室科學,2011,14(6).
(責任編輯: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