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平
多年來,我嘗試在班會課上發動學生講故事。通過講故事,我發現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增加了學生的閱讀技巧,培養和訓練了學生接受信息和貯存信息的能力。講故事的主要手段就是講。“講”,一方面指“講話”,另一方面指“表情”。這二者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必須運用好。
一、講話
所謂講話,就是通過講故事人的直接敘述,說明故事的情節和內容。怎樣運用好講話這一手段,具體地說是:
1.做到口語化、隨意化
口語化,就是要做到講得順口,聽著順耳,讓聽的人一聽就懂。隨意化,就是不“死”照著書面講,得有加工過程,無論是敘述、描寫、對話、抒情,都要力求用鮮明生動的口頭語。如,“寶寶,奶奶帶你去公園玩”。這是一種對幼小孩子說的,用的是鮮明生動的口頭語。另外,多用形象化的詞匯和表示音響、動態的詞句。像,“河水嘩啦嘩啦流”“青蛙撲通一下,跳到水里”“小明‘哇的一聲大哭起來”等,使聽眾聽聞其聲,如見其形,如臨其境。
2.注意說話的速度和節奏
講故事要求速度快而不亂,慢而不斷。什么地方快,什么地方慢,根據內容的需要而選擇,速度無論是快還是慢,都應吐字清楚,層次分明,讓人聽得一清二楚。這就是掌握好每個字的發音、每句話的層次,處理好必要的停頓,使聽故事的人感到像聽音樂似的,有節奏感。《小貓釣魚》中:“小貓在河邊,釣了一條又一條”中間沒有停頓,可是按照生活習慣,說的時候,應該是“釣了一條——又一條”中間停頓一下,給人真的有一條條魚兒,一一地數著的感覺,停頓要做到藕斷絲連,吸引聽眾。
3.掌握聲音的高低強弱
在表達思想感情變化時,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聲音也要有高有低,有起有伏,高興的時候,聲音就要高一些,烘托出熱烈、興奮的氣氛;悲哀的時候,聲音就要低沉一些,顯出壓抑的氣氛;緊張的時候,就要壓低聲音,制造緊張的氣氛;一般平常的事,就用平常的語調。
兒童故事《雞毛信》中,“海娃送情報的路上,迎面碰上了鬼子,‘站住!鬼子嘩啦一聲舉起槍,對準海娃……”故事情節發展到這里,聽眾一方面替小英雄捏了一把汗,一方面又為海娃若是送不出情報,將誤了大事著急,氣氛是緊張的。講這一段的時候,就要壓低聲音,說得快些,以制造緊張氣氛。
童話《巨人的花園》故事到最后:“巨人的花園又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孩子們站在巨人的腳下,爬上巨人的肩膀,盡情地玩耍,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園和孩子們中間,感到無比的幸福。”講這一節時聲音就要高些,以烘托出巨人和孩子們喜悅的心情和歡樂的氣氛。根據故事的不同內容,聲音也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在表示警告、命令時,我們應當先低后高,有低有高,如,《狼和小羊》中,狼的話就是這種情況:“狼把眼一瞪,對小羊說‘誰叫你把水給我弄臟啦?我非吃了你不可!”聲音應由低到高;在表示悲哀的感情時,就要用由高到低的聲調,才能表示出沉痛的感情。如,小羊的話:“小羊大聲喊,‘你太不講理了!可是,到了后來,還是被惡狼吃了。”這樣掌握語調,能夠鮮明地表達講故事人的愛憎感情。
二、表情
在講故事過程中,運用好“表情”也是很重要的。所謂“表情”,就是通過講故事的人,把故事中人物的語言、手勢、眼神和思想感情表達出來。“表情”運用得好,能引起聽眾的聯想。
1.用聲音變化來“表情”
故事中有不同年齡、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人,只用一種聲音,就很難區分不同人物的特點,若講故事的人模仿不同人物的聲音表出情來,效果就不一樣了。《豬八戒吃西瓜》的故事中,豬八戒偷懶、嘴饞,但又天真、樸實,講時用較慢而又渾厚的聲音來形容它,就能將八戒的可愛而又有些小毛病的性格刻畫出來。
在刻畫正、反面人物時,可以把他們陰險、奸詐的性格表示出來,還可以適當地丑化一下,但是在表現正面人物時,要防止油腔滑調。對人物的不同情緒,要用不同的語氣來表達,爭吵時,要氣勢洶洶;談心時,要娓娓動聽;喝醉酒的人,神智不正常,說話舌頭不靈活;奉承拍馬的人,說出話來低三下四。總之,要通過聲音和語氣的變化,表達人物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等情感。
2.用姿勢來“表情”
適當的借助于姿勢,幫助聽眾理解故事的內容是很重要的。講故事的姿勢,主要是手和眼,即用手的動作和眼睛的神情,做出符合故事內容要求的姿勢來。比如《小木偶的故事》中,“老木匠左瞧右瞧,總覺得小木偶臉上還少點什么”,在講到“老木匠左瞧右瞧”這一環節時,講故事的人,把頭一伸、再一歪,就像真的在仔細端詳著什么,這樣就比較形象地把老木匠的動作表達出來了。
3.用口技音響來“表情”
講故事中用一些口技,能使故事“表情”更生動。汽車開來了,就“嘀——嘀”;刮風了,就“嗚——嗚——嗚”;說到翻書,就翻翻桌上的稿紙。這樣,能收到比較形象的效果。
總之,講故事是進行口語表達訓練的一種好形式,有利于交際功能的更好發揮,豐富學生的知識和語匯,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口頭和書面的表達能力。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根河市得耳布爾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