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焦俠
摘 要:作為基礎學科的地理課,依據課程改革發展的需要,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在教學目標、教學手段、教學內容及教學觀念、教學思想上都有了嶄新的變化。中學地理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在于中學教師,因此,中學地理教師必須更新觀念、明確任務、積極投身于課程改革之中。在教學中應當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地理課“活”起來,讓學生感興趣。
關鍵詞:地理課堂;中學教學;教學方法
一、從實踐入手,使地理課生活化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強調:“學習是學生的個體行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所以教師就要將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還原給學生,讓他們有比較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而在地理課上構建活動課,則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地理源于生活,并為生活所服務,如,在講“等高線地形圖判讀”這一內容時,我采用了讓學生“制作等高線”模型的形式。課前先讓學生準備幾塊厚度相同的泡沫,課堂上學生分組:首先,用雙面膠把泡沫沾到一起,其次,讓學生把泡沫雕刻成山體的形狀,包括陡崖、山頂、山谷、山脊、鞍部等,最后,學生把一層一層的泡沫再撕開,把同高度的等高線投影到最下層泡沫的平面上,讓學生自己把立體圖變成平面圖,此時得出結論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學生也容易理解,更具有說服力。
地理課上的知識探究,若教師從正面講解,學生有時難以接受,甚至還不想聽,認為教師講的是大道理,但若采用“辯論會”的形式,通過辯論讓學生得出結論,效果會更好,因為在辯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在探討“中國的人口能否大量向西部遷移來改變人口分布狀況”或“黃土高原是否該全部退耕還林”時,我采用了辯論的授課方式。事實證明,通過辯論,既提高了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同時又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通過課堂授課方式的調整,使地理知識生活化,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地理課自然受歡迎了。
二、引用詩詞,使地理課通俗化
古代詩詞是學生非常喜歡的內容,詩句中常常寓意深刻,給人啟迪,令人深思,把這些詩句運用于地理課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深奧的自然現象。比如,在學習“天氣與氣候”這一知識點時,我選用了學生熟悉的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等等,并設問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天氣和氣候的定義,再請學生判斷回答,最后總結出天氣與氣候的特點。這樣不但使學生對該知識點有了較深刻的認識,而且擴大了知識面,做到了知識性與趣味性的有機結合,學科之間橫向聯系。
三、以樂入課,使地理課活躍化
蘇霍姆林斯基說:“音樂教育遠不是培養音樂家,而首先是培養人。”為了強化地理課的教學,在課堂上適當引入音樂,可以使學生的腦細胞活躍,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
例如,在講“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大家庭”時,可以讓學生唱《愛我中華》;講“內蒙古高原”時,讓學生唱《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天堂》等歌曲,讓歌曲與所學知識聯系起來,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而且也讓學生有了保護環境的意識。
四、教育與科技同步,使地理課教學手段現代化
學生的認識能力是否會有長足的進步,常常取決于我們能否提供一個良好的外界條件。在過去教學中,多數是“照本宣科”“填鴨式”教學,教師只是講講、寫寫,學生只是聽聽、記記,對知識的理解,認識的提高,很多都是抽象的、模糊的,很難真正搞清楚,而現代教學手段的應用恰好彌補了這一不足。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媒體也逐漸走入課堂,廣泛用于教學中。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諸如,電影、電視,尤其是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代替了過去把黑板、粉筆作為教具的教學模式,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把動畫、圖像、立體聲融合起來,真正做到“圖文并茂”,把學生帶入一種心曠神怡的境界,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覺得生動有趣,這樣就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實踐證明,大膽改革地理課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不但能增強學生對地理課的興趣,而且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為他們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奠定基礎。
讓地理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在思考中學習,在實踐操作中學習,在快樂體驗中學習,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要結合學校的實際和學生的學習需求,充分利用學校已有的地理課程資源,以及師生可用于地理教學的經歷和體驗,組織學生走進大自然,參與社會實踐,開展參觀、調查、考察、旅行等活動,邀請有關人員演講、座談,開闊學生的地理視野,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從根上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對他們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讓他們體驗學習的快樂和學習的價值。
(作者單位 河南省濟源市北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