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洋 鞠美庭
摘要: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是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目前,我國的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如何保障我國的礦產資源的安全供應,用以支持國家經濟高速有效地發展,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文章將結合現實國情,對我國的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壓力進行評價和分析,為礦產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礦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和方案。
關鍵詞: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壓力;可持續發展
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是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在中國,近20年來,戰略性礦產資源支撐了占我國GDP 70%的國民經濟的運轉,保障了300多個礦業城市的發展,形成了10 300個大型國有礦山企業,解決了2 100萬人口就業。但是,根據相關機構對我國礦產資源的分析和預測,對經濟增長和國家安全具有重大影響的戰略性礦產資源中到2020年將有9種出現嚴重短缺。
如何緩解我國的戰略性礦產資源面臨的諸多壓力,從而保障我國的礦產資源的安全供應,用以支持我國的經濟高速有效地發展,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 戰略性礦產資源供需壓力分析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之下,每個國家都在根據自身的特點發展礦業經濟,并通過國家間的交換,更好地促進礦產資源全球配置。在發展中國家,經濟的高速增長加快了礦產資源的消耗,近年來,我國的石油、鐵、錳、銅、鉀鹽等大宗支柱型礦產已經出現國內供給不足,儲量對消費的保障程度較低,礦產品消費依賴大量進口的現象。
1. 戰略性能源礦產供需形勢。我國的人均能源量呈現出生產與消費齊頭并進的增長態勢,1978年人均能源資源生產量約為0.65噸標準煤、消費量約為0.59噸標準煤,略有富余,自1992年起出現缺口,2008年人均能源資源生產量約為1.96噸標準煤、消費量約為2.14噸標準煤(為世界人均能源消費量2.4噸標準煤的89.17%),缺口日益擴大。
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的石油消費量會進一步增長,對外依存度也會隨著提高,石油的消費趨勢將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我國對于石油的需求持續增大,但是產量增速相對滯后,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將很快面臨資源枯竭的局面。
我國的煤炭供需狀況較為穩定,生產與消費基本保持平衡。我國自從1986年起成為世界最大煤炭消費國、1990年起成為世界最大煤炭生產國。2009年,我國煤炭生產、消費量占世界煤炭生產及消費總量比例分別漲至43.9%與46.9%,為美國同期生產和消費量的296%及289%。中國煤炭的消費量在持續攀升,盡管我國的煤炭儲量較為豐富,但是長期無節制的粗放式開采必將導致我國煤炭資源的緊缺,且我國煤炭清潔使用技術仍然不高,導致了煤炭使用過程中浪費量較大。
綜上,我國的原油、煤炭消費總量正在快速攀升,而這兩種戰略性礦產資源的消費增速高于其生產增速,供需缺口日益擴大。
2. 戰略性金屬礦產供需形勢。我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戰略性金屬產品的生產國和消費國。國內的戰略性金屬礦產的資源保障程度比較低,消費量卻持續攀升,使得部分戰略金屬產量的增長不得不依靠原料進口,使得這些礦產資源的對外依存度均呈逐年上升趨勢。
2008年,我國精煉銅的產量達到378萬噸,但是國內礦產銅產量為93萬噸,國內回收供精煉銅生產用其他銅材也估計在50萬噸左右,2008年我國精煉銅原材料的對外依存度約為62%。2008年,我國進口鋁土礦達到2 500萬噸以上,同時進口氧化鋁在450萬噸以上,鋁原料的對外依存度超過50%,當年的電解鋁產量是1 138萬噸,但當年國內鋁土礦產量僅能夠滿足650萬噸電解鋁生產的需要。同年,我國精鉛產量是321萬噸,國內礦產鉛產量僅為140萬噸,國內回收供精鉛生產用的廢雜鉛估計也只在50萬噸左右,因此,2008年我國進口礦產鉛原料超過85萬噸,鉛原料的對外依存度超過30%;2008年我國鋅產量是391萬噸,國內的礦產鋅產量約在315萬噸左右,進口礦產鋅約為120萬噸,鋅原料的對外依存度也超過了30%。2008年,我國鎳產量是12.9萬噸,而礦產鎳產量僅占了7萬噸,國內鎳產品消費量高達34萬噸左右,國內鎳需求的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80%。
二、 戰略性礦產資源國際貿易及進出口壓力分析
世界礦產資源的分布非常不均衡,40個主要礦種中,13種礦產全球儲量的3/4以上集中在3個國家,有23種礦產3/4以上的儲量集中在5個國家,在40種主要礦產中,儲量排在前3位的國家,占世界總儲量的比例最低的為30.7%,最高是99.5%,前5個國家的儲量所占比例最低為45.8%,最高約為100%。這一資源特征決定了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個國家的礦產資源是能夠自給自足的。并且,世界資源市場集中度不斷提高,壟斷趨勢加劇;供需重心相分離,境外資源供應缺乏安全保障;中國成為資源高成本的最大受害者,資源安全面臨重大挑戰。
全球礦業領域圍繞大宗戰略性礦產資源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歐美日等發達國家都在加緊對全球礦產資源的爭奪。全球礦業資本市場一半以上的份額被世界前八家跨國礦業公司所擁有。巴西、澳大利亞、印度三個國家鐵礦石占世界產量的60%,占世界貿易量的90%。智利、秘魯、印尼占世界銅產量52%,貿易量90%,同時,世界重要戰略礦產資源市場總體上出現了從買方市場向賣方市場轉變的局面。以鐵礦石為例,鐵礦石的市場以高度壟斷為特征,在價格決定問題上生產者具有絕對的話語權。目前,世界鐵礦石的貿易主要決定者是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澳大利業的力拓公司和必和必拓公司,2003年~2010年8年間,這三家公司鐵礦石產能一直占全球產能的70%以上(圖3),雖然從2006年起,所占比例有小幅下降,但是對于三家公司在全球鐵礦石交易問題上的決定權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除了上述國家和企業外,印度現已成為世界上僅次于巴西和澳大利亞的第三鐵礦石出口國,印度也一直是我國的主要鐵礦石進口國,進口額比例一直保持在20%以上。
中國是礦產品消費大國,其上升的消費趨勢將隨著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持續相當長的時間,如果供給一直受制于人,很可能會威脅到中國經濟的發展。以鐵礦石資源來看,中國和鐵礦資源寡頭的博弈已經成為左右全球鐵礦市場的主要力量,但中國在這一博弈中處于劣勢地位。可以說,全球礦產資源和礦產品市場的壟斷格局已經形成,而如何有利的開發利用境外資源是目前我國礦業應思考的問題。
我國的境外重要礦產資源高度集中,2002年~2008年七年間,煤炭、原油、鐵礦砂、銅礦砂、鋁礦砂等戰略性礦產資源的進口集中度都約在50%以上,排在前五位的進口來源國較為固定。針對高集中度的進口趨勢,我國礦業企業也開始了向海外發展的計劃。對外開放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根據中央提出的“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戰略方針,相關企業開始勘查開發利用國外的礦產資源,但是,我國礦業“走出去”面臨許多問題,國家缺乏法律、資金和政策上的支持,相關人才和技術力量不足,對外資源開發常常具有盲目性;礦產品進口貿易方式單一,抵御國際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國內企業沒有形成合力,對外談判常處于被動,礦產品進口價格受制于人;在礦產品出口中,也存在著相互壓價、利益受損的現象。
三、 優勢礦產資源保護利用形勢壓力分析
我國的優勢礦土長期在國際市場中處于被賤賣的境地,其中稀土資源的保護利用尤為重要。近年來無保護開采,使我國稀土等優勢礦產資源儲備大幅下滑,也對主產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破壞,而發達國家為了保護自身利益,一直對稀土采取限制性開采。目前世界90%的稀土資源都來自于中國,從1990年~2009年,中國稀土出口量增長了近10倍,儲量從十幾年前的占世界88%,降到了2008年的52%,廉價出口使得中國稀土企業從中獲得的利潤僅在1%~5%之間。“無序競爭、產能過剩”被視為中國稀土被長期賤賣的“病根”,在過去,相關政策法律的缺失,加之監管不力,導致了小礦主的私采濫挖現象比比皆是,使得這種優勢礦土通過非法途徑大量流失。2002年,相關部門曾籌劃組建北方和南方的兩大稀土集團,以包頭和江西為中心整合我國的稀土資源,在稀土整合過程中,如何分配利益、控制生產、是需要重點籌劃的問題,但是,稀土產業呼吁了多年的統籌整合始終未能實現。
同時為挽救稀土國際話語權,2010年5月,國土資源部已經正試選定包頭作為首批稀土儲備試點地,這只是奪回中國話語權的一個開始。在我國對稀土嚴控資源、收緊配額的背景下,外資在中國稀土行業的行動都備受關注,業內人士認為,外資之所以進入中國稀土行業,目的就是繞開配額,獲得原料。
實際上,自2010年5月20日國土資源部開展稀土礦區整頓活動后,國際輿論認為中國會進一步收緊稀土資源。國際社會之所以緊張我國的稀土資源,是因為隨著科技發展,稀土的重要性已經遠遠超出了“工業味精”的地位。我們可以從發達國家的稀土資源戰略看出,一方面,各國都在加強稀土儲備,另一方面,通過各種渠道開發國內外稀土資源,以保證本國的供應,相比之下,我國的稀土資源的保護與行業的發展依然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和挑戰。
四、 結語
本文對我國的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壓力進行分析,主要得到了以下結論:
1. 從供需形勢上分析,我國戰略性礦產資源的消費增速高于其生產增速,供需缺口日益擴大,同時,國內的戰略性金屬礦產的資源保障程度比較低,消費量卻持續攀升,使得部分戰略金屬產量的增長不得不依靠進口原料,這些礦產資源的對外依存度均呈逐年上升趨勢。在未來,我國除煤炭和鋅礦之外,主要戰略礦產性礦產資源都將告急。2020年~2050年前,煤炭尚能夠自給自足,石油供需缺口持續擴大,石油進口依存度不斷惡化,石油安全處于高危態勢;銅礦與鋁礦基本能夠自足,鐵礦供應安全將成為中國礦產供需安全面臨的最大挑戰,鐵礦供需安全呈現高危態勢。
2. 我國境外重要礦產資源高度集中,一旦出現問題,涉及經濟安全的資源安全供應面臨嚴峻挑戰。其中,主要的礦產進口集中度保持在較高水平,2002年~2008年七年間,煤炭、原油、鐵礦砂、銅礦砂、鋁礦砂等戰略性礦產資源的進口集中度都約在50%以上,排在前五位的進口來源國較為固定,境外重要礦產來源地高度集中,并不利于風險的分散。
3. 稀土作為我國的優勢礦產資源,近年來“無序競爭、產能過剩”被視為中國稀土被長期賤賣的“病根”。優勢礦土通過非法途徑大量的流失,這不僅僅造成了稀土礦產資源以低價舶入其他國家,還造成了國內稀土礦區環境的生態環境的破壞。同時,從1988年至今,中國始終在低價進行稀土原料出口,而在稀土應用技術方面,則長期被限制在西方國家設置的專利壁壘之外。
綜上所述,基于目前我國戰略性礦產資源的壓力狀態,應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來確保戰略性礦產資源的安全利用,同時還應根據具體情況,加強戰略性礦產資源的儲備及綜合利用,只有多方入手。加強管理和調控,才能夠最終實現我國戰略性礦產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巧生,成金華.中國工業化中的能源消耗強度變動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實證分析.財經研究. 2006,(6):75-85.
2. 孟慶瑜.我國自然資源產權制度的改革與創新——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檢視與反思.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3,(1):56-60.
3. 李澤紅,薛梅,郭文杰.論新的安全觀.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104-107.
4. 中國稀土賤賣海外.資源博弈空前激烈.資源再生2009,(7).
5. 王安建,王高尚.礦產資源與國家經濟發展.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
6. 谷樹忠,姚予龍,沈鐳等.資源安全及其基本屬性與研究框架.自然資源學報2002,(3).
作者簡介:鞠美庭,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趙洋,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講師。
收稿日期:2013-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