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佩儀 成量 鄭莉雯
摘 要:選取2009年湞江區及各鎮土地利用現狀數據,運用計量模型對韶關市湞江區的土地利用結構進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各鎮的土地利用多樣化和集中化程度具有地域差異;組合類型較少;耕地僅在1個鎮具有區位意義,建設用地在大部分鎮具有區位意義。
關鍵詞:土地利用結構;計量模型;湞江區
中圖分類號 F301.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5-07-03
土地資源是城市發展的載體,城市的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和生態結構必定會通過相應的土地利用空間結構和布局得到反映。人類對土地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的同時,也在改變著區域土地利用的格局,而且其影響的深度和廣度具有強烈的區域性差異。土地利用結構分析是土地利用規劃的基礎工作,是實現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途徑[1]。通過對土地利用結構的分析,有助于認識區域內土地資源的特點和土地利用的優劣勢,為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優化提供理論依據。
1 研究區概況及數據來源
1.1 研究區概況 湞江區位于韶關市區東北部,武江、北江以東,東、南接曲江區,西臨武江區、樂昌市,北連仁化縣,是韶關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現轄樂園鎮、新韶鎮、十里亭鎮、犁市鎮和花坪鎮5個鎮,土地總面積572km2,總人口 36.26萬人。2009年,韶關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78.75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6.6%,第二產業增長8.1%,第三產業增長1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9 549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56.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7.7億元,城鄉居民人均收入9 388元。
1.2 數據來源 本研究采用2009年韶關市湞江區土地利用現狀數據作為研究的基礎數據(表1)。
3 結論
土地利用結構是人類長期生產實踐的結果,深受人口、社會、經濟等因素的影響[6]。筆者運用多樣化指數、集中化指數、組合類型、區位指數等計量模型,對韶關市湞江區的土地利用結構進行了系統化的分析。湞江區作為韶關市城市發展新區,在區域與鄉鎮兩大地域雙重影響下,土地利用結構具有顯著的區域差異特點。湞江區的土地利用類型復雜多樣,但土地利用結構和分布不均衡,不同鎮之間的差異較大,城鎮用地交錯,組合類型少,土地利用率不高,后備資源不足。根據其土地利用結構特點和社會經濟發展現狀,提出2條對策建議:
(1)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提高土地經濟效益。湞江區耕地只在犁市鎮具有區位意義,應加大科技投入,采用先進技術,如暗管滴灌技術或噴灌技術,提高耕地凈面積,從而提高糧食產量。將已污染的耕地及其他用地改為建設用地或生態用地,施用過污泥和長期灌溉的農田若不適應種植農作物,可改種經濟作物或作為生態用地,加快第三產業發展,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基礎上,適當增加經濟作物和其他農產品的開發,并為拓展生態和建設用地預留空間。
(2)構建土地利用景觀風貌。湞江區林地資源和水系資源豐富,應在穩定蓮花山公園、黃崗山公園、湞江河、北江河以及丹霞山大湖坑核心區等景觀風貌的基礎上,加強湞江區自然生態景觀建設,限制和引導土地利用類型和布局,發揮自然景觀用地的多重功能。
參考文獻
[1]趙建青,韓英.土地利用現狀分析[J].現代農業,2012(2):55-57.
[2]毛永濤.縣域土地利用現狀分析及對策[J].中國農業信息,2012(15):120-121.
[3]王凱.遙感影像解譯的大安市土地利用現狀分析[J].科學與財富,2011(7):297-298.
[4]鮑中標.中國土地利用現狀分析與思考[J].城市建設:下旬,2011(3):105-106.
[5]宋曉麗,樊俊華.土地利用數量結構分析―以??谑修r用地與建設用地為例[J].河北農業科學,2010(7):102-103.
[6]王穎,鄧良基.四川省土地利用數量結構分析及土地可持續利用研究[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06(2):194-220.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