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從明
摘 要:介紹了將桑葉粉為原料,添加到小麥面粉中,生產桑葉掛面的技術,為蠶桑資源綜合利用提供一條途徑,也為面食品增添了一個新的品種。
關鍵詞:桑葉;掛面;生產技術
中圖分類號 S88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5-86-03
桑葉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營養保健食品資源之一。桑葉富含各種氨基酸,其中包括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礦物質含量也極為豐富,尤其以鈣、鉀含量為多。另外,桑葉還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生理活性成分,如槲皮素、蘆丁、谷胱甘肽等,具有預防心血管病等作用。因此,桑葉作為具有豐富來源的營養保健食品資源,通過特定的加工,添加到普通食品中,這對桑葉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一條新的途徑。從改變傳統的桑葉利用方式.開發新型保健食品的角度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1]。
1 原料
1.1 桑葉粉 桑葉粉要求細度高,到達超細程度。什么是超細桑葉粉?一般桑葉粉的粒度為100目左右,如果采用超音速氣流粉碎技術,物料經超音速氣流的加速,產生巨大的沖擊力,物料在空氣中碰撞就能達到自然粉碎,所得超細粉無污染,營養成分無損失。這種超細桑葉粉的粒度可達到1500目以上,由于這種超細粉與一般粒度的粉體相比較,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積和孔隙率,很強的吸附性和流動性,其溶解性、消化吸收性等都得到改善,這為生產新型食品提供了極為優越的工藝條件[2]。
1.2 小麥面粉
1.2.1 蛋白質與面筋含量 面粉中的面筋蛋白質吸水形成面筋網絡,包圍吸水后的淀粉,形成具有一定彈性、延伸性、可塑性的面團,從而具有一定的加工性能,因而面筋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著面條的質量。筋力高的小麥粉,制面的加工性能好,斷條少,面條質量好。但是筋力過高的小麥粉,制成面條后彈性過強,收縮率大,也不宜制面。理想的生產桑葉面條所用的小麥粉是中等偏高的筋力,即濕面筋含量為30%~33%為宜。
1.2.2 淀粉 小麥面粉中的淀粉占65%~75%,是構成小麥面粉的主體,也是構成面條的主體。小麥面粉中直鏈淀粉占24%左右,支鏈淀粉占75%左右。支鏈淀粉多的淀粉呈糯性,因此,支鏈淀粉含量高的小麥面粉制成的面條比較柔軟,口感光滑。
1.2.3 粗纖維 粗纖維對制面工藝是不利的,因為纖維素吸水率比小麥淀粉高30倍左右,比小麥蛋白質吸水率高5倍左右,當面粉加水攪拌時粗纖維搶先吸水,從而影響小麥蛋白質和淀粉正常均勻地吸水。另外纖維素沒有可塑性和延伸性,多了會降低面團的強度,面條易斷條。因此,生產桑葉面條的面粉,應選擇粗纖維含量低的小麥面粉。
1.2.4 脂肪 小麥面粉中脂肪占2%左右,但它與面條安全貯存有較大關系。面粉、面條變質的原因之一,是由于脂肪水解成為脂肪酸,致使面粉、面條酸敗變質。
1.3 魔芋精粉 白色或奶油淡棕黃色粉末。可分散于pH值為4.0~7.0的熱水或冷水中并形成高粘度溶液。加熱和機械攪拌可提高溶解度。如在溶液中加中等量的堿,可形成即使強烈加熱也不溶解的熱穩定凝膠。淡黃至褐色粉末。基本無臭、無味。其水溶液有很強的拖尾(拉絲)想象,稠度很高。對纖維物質有一定分解能力。溶于水,不溶于乙醇和油脂。
1.4 水
1.4.1 水質與面質的關系 水(pH)對制面生產工藝和質量有影響,pH較低條件下會導致面筋蛋白質和淀粉分解,從而導致面團加工性能降低。和面用水的堿度一般要求控制在30%濃度以下,堿度過大,會使面筋質被部分溶解,使面團的彈性降低、加工性能降低,用水浸泡時,湯中可溶性物質增加。另外,水的硬度也影響制面工藝和產品質量。硬度高會使面粉的親水性能變劣,吸水速度降低,和面時間延長。硬水中鈣、鎂離子與面粉中蛋白質結合,會降低面筋的彈性和延伸性。鈣、鎂離子與淀粉結合,影響淀粉在和面過程中的正常膨潤和蒸面過程中正常糊化,降低面團的黏度,影響其加工性能。
1.4.2 水在制面中的作用 面粉中的淀粉吸水濕潤,其中的蛋白質吸水膨脹,相互粘結形成濕面筋網絡,從而使面團產生黏彈性、延伸性和可塑性。水能調節面團的濕度,便于軋片。水能溶解鹽、堿等可溶性輔料,在烘干面條時,水又是傳熱介質。
1.5 食鹽 食鹽在制面中有收斂面筋的作用,能增強濕面筋的彈性和延伸性。黏彈性是面條成型不可缺少的性質,是改善面團的工藝性能,提高面條內在質量的重要手段。由于食鹽水和面,鹽水有較強的滲透作用,因此和面時面粉吸水快而均勻,縮短和面時間提高面團質量。同時能抑制某些雜菌生長和抑制酶的活性,能防止面團在熱天很快變酸;還具有一定的保濕作用,能減少制面前期工序面團水分的損失。此外,可使掛面烘干時內部水分朝表面遷移速度加快,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因烘干引起的酥面現象。但過多使用食鹽會使面筋性蛋白質變質,降低濕面筋數量和質量。因此桑葉掛面食鹽加入量是面粉和桑葉粉重的1%~2%。
食鹽要求純度高、雜質少、白色、味咸、無苦味、無澀味、無異臭味及無污染。食鹽溶液在使用過程中要經過過濾。
1.6 食用堿 食用堿在制面中對制面工藝作用:能收斂面筋質,使面團具有獨特的韌性、彈性和滑爽性;能使面條產生一種特有的堿性風味,吃時爽口不黏,煮時湯水不渾;能使掛面不易酸敗變質,便于貯藏。一般與食鹽一起溶于和面用水中,然后均勻地加入面中。加入量為面粉的0.1%~0.2%。
2 加工工藝流程[3]
面粉、超細桑葉粉、添加劑、水→和面→熟化→軋片→ 切條→烘干→切斷→計量→包裝→成品。
3 細桑葉粉的加工
3.1 生產流程 桑葉采收→殺青→冷卻→脫水→干燥→超細粉碎→超細桑葉粉
3.2 超細桑葉粉的制取
3.2.1 桑葉的采收 采摘桑葉時,要防止葉脈受傷,因溢出的汁液遇空氣后會氧化變色,并揀選出有黑點、褐斑和病蟲害的桑葉。采摘后應立即放在低溫、陰涼暗處貯藏。
3.2.2 殺青 將桑葉于沸水中熱燙20~30s,目的是迅速鈍化各種氧化酶類,防止酶促褐變,保持桑葉特有的綠色,同時也可除去生青味,使其產生特有的清香。
3.2.3 冷卻 熱燙后的桑葉應立即取出,以防止對熱敏感的營養物質過多損失,一般可用冷水或風將其迅速冷卻至常溫。
3.2.4 脫水 冷卻后的桑葉用離心機進行充分脫水,以利于后道工序的干燥。
3.2.5 干燥 采用熱風干燥,烘干到桑葉含水量降至5%以下。
3.2.6 超細粉碎 用JZ-200型超音速氣流粉碎機將桑葉粉碎成1 500目(<10μm)的超細粉。
4 操作要點
4.1 原料配比 在面粉中添加超細桑葉粉、食鹽、魔芋精粉、純堿,輔料添加量最優配比為:超細桑葉粉用量為1.0%,食鹽為1.0%,魔芋精粉為0.6%,純堿為0.1%[4]。
4.2 和面 將面粉、超細桑葉粉等原料放入和面機,加入水攪拌使其充分混臺均勻,再按比例加入充分溶脹的魔芋精粉、食鹽水和純堿,并使得最后面團的吸水量達到30%,和面時間應掌握在l0~15min。
和面機攪拌強度:攪拌強度一般用攪拌軸的轉速來表示。攪拌的作用主要是將機內的面粉和水分及其他添加劑不斷地翻動,使小麥面粉的各部分吸水均勻一致,并通過搓揉,使其形成有良好加工性能的面團。攪拌速度過快,過于劇烈,容易打碎面團中形成的面筋,攪拌速度過慢,水與小麥面粉不易攪拌均勻,會影響濕面筋的形成。較理想的轉速是臥式雙軸和面機是70~110轉/min,曲線攪拌桿和面機是12~17轉/min。
4.3 熟化 面團和好后,為消除其內應力,應進行熟化。借助時間的推移來改善原料、半成品或者成品品質,使水分最大限度地滲透到蛋白質的內部。使之充分吸水膨脹,互相粘連,進一步形成面筋網絡組織。促進蛋白質和淀粉之間的水分自動調節,達到均質化,起到對粉粒的調質作用。對下道復合軋片工序起到均勻喂料的作用。熟化可采用靜置熟化,也可采用低速、低溫攪拌方式。(1)熟化時間控制在10~20min。(2)低速攪拌方式熟化,攪拌速度,以能防止面團結塊,并滿足喂料為原則,攪拌速度越低越好。圓盤式熟化機其攪拌桿的轉速以5~8轉/min為宜。(3)熟化溫度:熟化工藝要求在常溫下進行,溫度高低對熟化工藝效果有一定影響,理想的熟化溫度為25℃左右。宜低不宜高。靜置熟化必須注意保持水分,因為長時間靜置會有大量水分蒸發,造成面團工藝性能下降。
4.4 軋片 將熟化后散料放人雙輥壓延機內反復揉壓,將松散的面團軋成細密的,達到所需厚度的簿面片。同時,在壓延過程中進一步促進面筋網絡組織細密化和相互粘連,并在面片中均勻排列,使面片具有一定的韌性和強度。
影響軋片效果的主要因素:(1)面團的工藝性能。(2)壓延倍數:目前國內生產線多為復合壓延,如初軋壓面片的厚度為4㎜,末軋片厚度為1㎜,則壓延倍數為:N復=4﹢4/1=8。(3)壓延道數:比較合理的壓延道數為7道,其中復合階段為2道,連續壓片階段為5道。(4)軋輥轉速:轉速對壓片效果有重要影響,轉速高面片拉伸速度快,但容易破壞已形成的面筋網絡組織,轉速慢面片緊密光潔,產量低。在生產中必須嚴格控制轉速,特別是末道軋輥的轉速,使之既保證軋片效果,又滿足產量要求。一般末道軋輥轉速控制在28m∕min左右。
壓延出的面片要求:厚簿均勻,平整光滑,無破邊洞孔,色澤均勻,并有一定的韌性和強度。
4.5 切條 切條是將軋片后的面片切成一定長度和寬度的濕面條,以備懸掛烘干。切條的工藝要求是切出的濕面條表面光滑,長短一致,無毛邊、無并條現象,斷條要少。
4.6 烘干 烘干是使濕面條的脫水過程,使之最終達到產品標準規定的含水量,要求產品便于貯存,不酸、不酥、不黏、耐煮、耐保存。平直不翹,即產品具有良好的食用品質、烹調性能和商品效果。掛面烘干過程分為3個階段:
(1)預備干燥階段:預備干燥是將面條從含水量(30±0.5)%降到(28±0.5)%為止的階段。是除去濕面條表層的部分水分,以免懸掛的面條在自重的作用下拉長以至斷裂,使濕面條的強度增加,固定其組織,防止干燥龜裂和產生濕的斷條出現大量落面現象。預備干燥階段適宜的空氣相對濕度值是(90±5)%,最佳范圍是85%~90%。
(2)主干燥階段:主干燥階段是濕面條干燥的主要階段,也是關鍵階段。根據時間順序又分為內蒸發階段和全蒸發階段。①內蒸發階段:預干燥完成后,不能繼續蒸發表面層水分,必須將內部水分向表面遷移。引起面條干燥龜裂和斷條的極限含水量為(25.5±0.5)%。因此,干燥速度必須以此為基準進行空氣介質溫、濕度調整。②全蒸發階段:內部水分向表面層的遷移,使水分積聚于表面層,必須進一步升溫,逐步降低烘干區空氣的相對濕度,使面條水分在高溫低濕狀態中全面及時蒸發出去。此階段是整個脫水過程的高峰區,必須保持空氣一定濕度,不能使空氣過分干燥。
(3)最后干燥階段:經過全蒸發階段的高溫低濕烘干,面條水分已大部分被脫去。因此,不再需要低位降濕,僅靠流動空氣的風力作用,將余溫循環調節,緩慢降低面條本身溫度,并繼續脫去一小部分水分,以達到規定成品水分要求,保持面條內外水分和溫度的平衡。適宜的成品水分為(14.0±0.5)%,最佳范圍為13.5%~14.0%。超細桑葉掛面的干燥與一般掛面的干燥相比,除了要注意干燥室內外水分的散失平衡外,還要注意在干燥過程中盡量保存桑葉掛面的色澤和風味。
4.7 切斷 是利用切刀與掛面的相對運動,借助于切刀的剪切或切削作用把掛面切斷。切斷工藝要求是長度一致,斷頭最少。我國掛面切斷的長度大多數選取200mm和240mm兩種規格,長度允許誤差為±10mm,斷頭控制在掛面產量的6%~7%,越低越好。
4.8 計量包裝 計量是掛面包裝前的一道工序,是商品核價、銷售和流通的前提。要求計量準確,誤差在規定范圍內。現行LS74—82《掛面質量標準》規定凈重偏差控制在±1.0%以內。
4.9 包裝 為利于貯存、運輸和銷售等環節取得好效果,必須對掛面產品進行必要的包裝。將干燥后的掛面切斷、計量后采用塑料袋密封包裝。包裝要求:整齊美觀、衛生安全、標志完整、圖案清晰。
桑葉掛面采用在面條中添加超細桑葉粉而制得,這種面條兼有桑葉的營養和保健功能。同時,桑葉的纖維成分也一并進入面條中,從而也起到了強化膳食纖維的作用。
5 技術指標
5.1 外觀形態及風味 桑葉掛面質地光滑細膩,筋力強,復水性好,可嚼性好,具有天然桑葉的清香味、無其它異味。
5.2 色澤 掛面為淺綠色,色澤均勻自然。
5.3 營養功能 具有特殊的營養功能與保健作用。可增補體內的微量元素和礦物質,改善機體的營養狀況,增強抵抗力,是天然的綠色保健食品。
參考文獻
[1]王儲炎,范濤,代君君.桑葉的化學成分、生理功能及其在工業中的應用[J].中國食品添加劑,2008(04).
[2]范濤,吳傳華,張娟,等.桑葉茶與桑葉食品生產技術[J].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
[3]曹新志,稽德燦,曹惠芝.超細桑葉掛面的研制[J].糧油加工與食品機械,2001(3).
[4]楊曉宇.桑葉營養掛面的制作與開發[J].農牧產品開發,1999(07).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