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遠黨 吳愉萍 馬永軍等
摘 要:種植業農產品生產記錄是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的重要一環,其關鍵是要記錄完整的產品生產概況和投入品使用情況,主要包括產品生產概況、農藥使用情況、肥料使用情況等,辦求真實、規范、完整、及時,以便更好地指導農產品的安全生產。
關鍵詞:農產品;生產記錄;質量安全;作用
中圖分類號 F326.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5-90-01
近年來,海南毒豇豆、毒豆芽、鎘大米、蘇丹紅、瘦肉精、三聚氰胺、西瓜膨大劑等一系列事件,讓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成為全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它不僅關系到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社會穩定,而且也直接影響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建立從農田到餐桌的可追溯體系是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鍵,只有建立農產品生產記錄制度,充分記錄和保存農產品生產源頭的質量安全信息,才能建立起可行、高效的農產品可追溯體系,因此生產記錄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的基礎工作。
生產記錄是在生產過程中對生產操作情況的一種流水帳。近年來,寧波市農業部門把生產記錄作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的重要一環,以農產品生產企業和農民合作社為主體,通過免費發放生產記錄本、宣傳教育、指導督促和檢查整改等多種措施,在全市范圍內積極推進實施生產記錄制度[1]。寧海縣按照《農業部關于加快推進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公共服務機構建設的意見》文件的精神,落實了鄉鎮級和村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員,負責發放和指導生產記錄,取得了一定成效。
1 生產記錄的作用
生產記錄包括田間生產記錄,投入品進出記錄,產品銷售記錄,檢驗、檢測記錄,培訓、會議記錄,其他記錄(加工記錄、重大決策記錄)等,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價值作用 生產記錄是生產經營活動中的一種重要的原始信息,而農產品生產者對原始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加工、管理后,能從中總結經驗和教訓,提高管理水平,改進生產技術。
1.2 警示作用 通過認真地作生產記錄,農產品生產者會自覺地迫使自己嚴格按照生產操作規程進行生產,在記錄過程中起到自我督促、強化安全生產管理,有效避免遺忘某些環節,使生產操作規程得到有效的貫徹實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指導作用。
1.3 保證作用 生產記錄是種植規程和生產操作指導書的延續和細化,通過記錄形式,使其變為“看得見”的東西。在這種“可視化”模式下生產的農產品,產品的質量能得到保證,更容易得到消費者的認可。
1.4 查詢作用 可通過查看生產記錄,展現農產品整個生產過程,實現“產品有記錄、流向可跟蹤、信息可查詢、質量可追溯、責任可追究、產品可召回”,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2 種植業農產品生產記錄要點
種植業農產品生產記錄最主要的是要記錄完整的產品生產概況和投入品使用情況,基本要點如下:
2.1 產品生產概況 基本信息:生產單位、種植地址、種植規模、作物名稱、收獲期、生產周期、產量、監管人員等;種植方式:露地或大棚設施;種植模式:間作或套作,是否輪作,一年幾茬;種子:來源、是否為轉基因產品、消毒方法、催芽時間、發芽率、發芽長勢;育苗:時間、方法、出苗率、移栽時間、種植密度等;投入品來源及途徑:填寫生產單位、經營單位、購買票據號、發放記錄、包裝瓶(袋)回收記錄等;產品流通:銷售方式、方向等。
2.2 農藥使用情況 農藥名稱:填寫農藥通用名稱和商品名稱;登記號:指農藥產品在農藥行政管理部門登記的號碼(包括臨時登記號),可在農藥標簽上或生產企業提供的農藥登記證上查找;農藥類型:指農藥的種類,種植業生產用藥按大類可分為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植物生長調節劑等;劑型規格:指農藥的形態,如乳油、乳劑、粉劑、可濕性粉劑、水劑、顆粒劑等;防治對象:表述為防治病害、蟲害、草害、土壤消毒等;使用方法:按農藥實際使用方法填寫,如噴霧、土壤滴霧、撒施、拌種等;使用量:按農藥實際的使用劑量填寫,注明單位面積使用劑量或稀釋倍數;使用時間:每次使用農藥的時間,按實填寫;安全間隔期:指最后一次施藥至收獲(采收)作物前的時期,自噴藥后到殘留量降到最大允許殘留量所需間隔時間。
2.3 肥料使用情況 肥料名稱:填寫肥料通用名稱和商品名稱;登記證號:填寫登記證號及有效期;肥料類型:指肥料的種類,按種類可填寫復合肥、化肥、商品有機肥、微量元素肥料、葉面肥、生物肥料等;使用方法:填寫條施、翻耕撒施、開溝深施、穴施、葉面施肥、或拌種等;使用目的:按實際填寫,用作底肥、追肥;使用量:按實際使用量填寫,注明單位面積使用量和稀釋倍數;使用時間:每次施肥的時間,按實際填寫[2]。
3 生產記錄要求
3.1 真實性 具有查考利用價值,要求必須真實,不得偽造;不得為了應付檢查而去有意識地漏記或不記錄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所涉及的國家禁止生產使用和限用投入品。
3.2 規范性 做到書寫規范:按照上級部門統一印制生產記錄范本規定內容逐項填寫,填寫記錄時應寫全稱,不得簡寫、縮寫;修改規范:對記錄不得任意涂改;如有修改,應在修改處旁邊簽上修改人的姓名和日期,但要保證原文字和數據仍可辨認;數據規范:對投入品批準登記號、劑型、用量、使用時間、安全間隔期等數據,參照投入品包裝袋上的說明書規范填寫,必要時在記錄本背面粘貼投入品包裝標簽。
3.3 完整性 記錄的內容和格式要完整,能反映當時的生產操作過程;具備可追溯性,以便查詢、追蹤、分析等。
3.4 及時性 不允許進行事后補寫,更不允許事先估計后填寫。做到及時記錄、及時歸檔、及時分析總結。
參考文獻
[1]葉顯邦,曾宏杰,李永華.食用農產品生產記錄制度實施現狀調研及建議[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1(6):46-47.
[2]何永梅,肖玉英.無公害蔬菜生產檔案記錄事項及要點[J].科普天地(資訊版),2009(4):8.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