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桂蓮
摘 要:采用隨機區組設計,對山烏桕種子進行發芽試驗研究。結果表明,所采取的食用堿、肥皂水、生石灰水、草木灰及砂擦等5種措施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山烏桕種子的發芽率、發芽勢及發芽力,處理間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以食用堿預處理方法最好。
關鍵詞:山烏桕;發芽力;種子
中圖分類號 S792.1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5-09-02
2 材料與方法
2.1 試驗材料 (1)山烏桕種子。試驗所用的山烏桕種子采自三明市梅列區列西村苗圃后山場上。采種時間為2009年11月18日,母樹果殼剛脫落,露出潔白的種子時采摘。采后曬2d放在塑料袋中干藏至翌年2月中旬。(2)食用堿。購于商場。(3)生石灰。購于石灰窯。(4)草木灰。取自農戶家灶穴。(5)砂。采用河里撈出的粗砂。(6)苗床基質。以經處理按比例混合的泥炭土、鋸屑、稻谷殼為基質,裝入規格為¢=4.5mm、H=10cm的網絡容器袋,每個托盤放置100袋;播種后用白茅草覆蓋,厚度為1cm。
2.2 試驗方法
2.2.1 試驗設計 采用隨機區組設計[2],5種方法處理種子(食用堿浸種催芽、生石灰水浸種催芽、肥皂水浸種催芽、草木灰浸種催芽及砂擦種子浸種催芽),每個處理的種子數為100粒,每處理3個重復。另設置1個公共的不處理(不參與顯著性檢驗)為對照。
2.2.2 食用堿浸種催芽方法 選用300粒種子用60℃溫水浸種2h,再以50℃60g溫水與60g的食用堿浸種2d后再攪拌1h后至47h再先攪拌1h洗凈蠟質,用水沖洗干凈,撈出種子晾干待播。
2.2.3 肥皂水浸種催芽方法 選用300粒種子用60℃溫水浸種2h,撈起種子,放入用60g肥皂加50℃溫水配置而成的肥皂水先攪拌1h后至47h再先攪拌1h洗凈蠟質,用水沖洗干凈,撈出種子晾干待播。
2.2.4 生石灰水浸種催芽方法 選用300粒種子用60℃溫水浸種2h,再撈起種子,放入用0.6kg生石灰配成的石灰水,攪拌浸泡10min,然后用清水洗干凈裝入木桶加50℃溫水浸種2d,撈出種子晾干待播。
2.2.5 草木灰浸種催芽方法 選用300粒種子用60℃溫水浸種2h,把60g的草木灰放在水中攪拌,草木灰和水的比例為1∶3。把300粒種子倒入草木灰水中浸泡48h期間先攪拌1h后至47h再次攪拌1h,沖洗干凈晾干待播。
2.2.6 砂擦浸種催芽方法 選用300粒種子用60℃溫水浸種2h,撈出后再把300粒種子與河砂按體積1∶1比例混合,置于小木桶內,用木棒插搓2h,使種皮受機械擦傷,再加50℃溫水浸種46h,撈出種子沖洗干凈晾干待播。
2.3 調查分析方法 2010年2月22日將經過預處理的種子播在已準備好相應容器袋內,每天進行澆水等日常管理。期間播種后的前15d不揭去覆蓋,其后揭去覆蓋并每日觀察1次但不記錄,從2010年3月16日種子開始發芽這日開始每天記錄發芽的種子數,連續觀察記錄15d,至連續5d均無發芽止。統計各處理的發芽率、發芽勢及發芽力,進行顯著性檢驗分析。發芽以子葉出土時為準,發芽率%為在規定時間內發芽的種子總數占供試種子總數的百分比,發芽勢發芽最高峰時的種子總數占供試種子總數的百分比,發芽力為發芽率與發芽勢的乘積[3]。顯著性檢驗,以發芽率、發芽勢及發芽力的反正弦值[4](因本試驗的百分率有多個>80、<20據經驗其方差齊性不理想)進行F檢驗[5]及Duncan的LSR法[6]作多重比較。
3 結果與分析
3.1 調查統計結果分析 從調查統計結果可知:有預處理的種子,播種后23d開始發芽,5~8d基本出齊,發芽率在17%~85%,平均達56.2%;發芽勢在14%~76%,平均達43.4%;發芽力在2.4%~64.6%,平均達29.4%;各處理間均有較明顯差異,以食用堿浸種催芽方法最高,肥皂水浸種催芽方法次之,生石灰水浸種催芽方法再次,草木灰浸種方法居第4位,砂擦法最低。無處理的未發現發芽。這可能是因為山烏桕種子種皮的蠟質層極大地限制了種子發芽,預處理后創造發芽的良好條件,激發了種子的發芽潛力。
3.2 發芽率的顯著性檢驗分析 經計算得發芽率方差分析(表1)。
3.3 山烏桕發芽勢分析 經計算得發芽勢方差分析表(表3)。
3.4 山烏桕發芽勢分析 經計算得山烏桕發芽力方差分析表(表5)。
從表6可知,各處理兩兩間均達到極顯著差異水平,說明各種預處理措施對解決蠟質阻礙、限制山烏桕種子發芽力均有顯著差異的作用,以食用堿處理最好,砂擦最差。
4 結論與討論
(1)要使山烏桕種子發芽,必須破壞種皮的蠟質層,創造通氣透氣條件,使水分進入種子,營造良好種子發芽的條件。
(2)試驗采用的5種預處理均有效,處理間除食用堿與肥皂水間對發芽率只有顯著差異外,其它所有指標的檢驗其兩兩間均達到極顯著差異水平,以食用堿預處理,種子的發芽率、發芽勢及發芽力均最高,苗木生長整齊,操作簡單快捷,經濟適用,建議可推廣應用,其它4種預處理種子的措施雖難有效,但欠便捷、經濟,如現農村正在推廣液化氣灶、微波爐,草木灰難有來源,用人工砂擦破壞種皮的蠟質,工作量大,人工費用高,且效果最差。
(3)本試驗的預處理措施,是否最適宜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福建省科學技術委員會《福建植物志》編寫組.福建植物志第三卷[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218-209.
[2]洪偉.林業試驗設計技術與方法[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77-79;135-139;349-352;34-36;353-354;355.
[3]西北林學院.簡明林業詞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1740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