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玲
數學教師普遍發現一種現象,部分初一學生在小學數學成績一般都七八十分,而升入初中后成績不及格,甚至二三十分,這些學生成為了學困生。為了改變這一情況,最大限度地減少學困生的比例,我校數學教研組以“如何搞好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為研究課題,促進學困生學習質量的提升。學困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而學習成績低下,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學習困難的學生。
一、成因分析
1. 教學內容存在差異
進入中學,教學內容猛增,學習難度加大,部分學生漸漸掉隊。分析新課標可看出:初中課程比小學課程在內容上多了很多,在培養學生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學數學教材比較通俗易懂,難度不大,且大多研究的是常量,側重于定量計算;而初中數學教材較多研究的是變量,不但注意定量計算,而且還需要做一些定性研究。如果學生在小學中觀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動不夠,升入初中一批學生將難以平穩過渡,成為學困生。
2. 中小學教法存在差異
小學教師講得細,練得多,容量小,速度慢,對學生逐個過關,因而大多數孩子基礎知識掌握較牢固,但也致使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強。中學教師多半注重抽象邏輯思維,教學風格相對簡略,一般授課較快,思維跨度大,習題類型多,且比較靈活。這對于習慣“依樣畫葫蘆”,缺乏舉一反三能力的學生來說,將無所適從。
3. 管理方式存在差異
小學教師對學生管理細致、周到,扶得多。進入中學后,教師采取的是半開放的管理方式,把成長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建立“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生作好預習、筆記及復習,自己歸納小結,獨立思考問題,獨立完成作業,以促使學生自律自強。自覺性不夠強的初一新生就很難在各方面約束好自己,問題越積越多,久而久之,造成一批學生的滑坡,最后成為學困生。
二、轉化措施
1.教學內容的銜接
小學數學是基礎,有些內容是初中數學的特例,初中數學部分內容是小學數學的拓展與延伸,而絕大部分內容是全新的。所以,我們應認真研究中小學教材內容,把握好新舊知識的銜接點。
如小學高年級教師要有意識地鼓勵學生采用列方程解應用題,盡量避免使學生形成用算術方法解應用題的定勢。有的小學教師、學生對教材依據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很不理解,總覺得還是依據四則運算的關系解方程便于教和學。為實現小學與初中的平穩過渡,為使學生感知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的優勢,教師可先安排一些口算練習,讓學生逐步熟悉依據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的思路。另外對于解方程的內容,可先通過復習,讓學生再現、復述等式基本性質,為新知作好鋪墊。通過溝通,中小學教師可以了解彼此的工作,有針對性地解決一些教學問題,幫助學生學習。
在我校還存在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通過摸底發現有將近20%的學生小學基礎非常薄弱,許多知識都不會,例如分數運算等基礎運算不過關,這嚴重影響有理數的運算的學習。這部分學生已經是學困生,針對這一問題教師采取的方法是補小學的運算知識,強化練習。通過努力效果很好,為銜接打下基礎,也提高了這部分學生的積極性。
2.綜合能力培養的銜接
初中數學教學重在培養學生自己觀察發現、歸納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是學生由小學到初中思維的一個大飛躍,也是他們感到數學難學的原因。因此,我們在小學高年級教學中,應積極采取一些過渡措施。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思維,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等。凡是學生通過動腦、動手能自己解決的就盡量放手,讓學生去體驗和嘗試。從某個角度來講這比知識的教學更為重要。如小學階段,對于動手實踐范疇的操作,無論在計算教學還是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教師都很重視。有的教師甚至認為,教材上有動手操作的內容,如果不做,就不是一節成功的課。即使教材上沒有,也千方百計地設法讓學生做。反思一些動手操作,也存在誤區,也有顧此失彼的現象,有時會抑制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的發展。因此,對于小學教材中動手實踐內容的教學,應因材施教。一般先讓學生獨立思維,再分組討論,后匯報交流,最后教師根據具體情況設計實踐操作。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逐步培養了孩子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小學高年級學生在認知能力方面有了相當的發展,能運用概念進行抽象思維,求知欲特別強。因此,教學中教師應注意以發散的方式增加一些新知識來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習興趣,擴大知識面。多提開放性、探索性的問題,多采取變式、一題多解等形式,合理、巧妙地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使之能靈活解題,逐步使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
3.管理方式的銜接
小學教師要重視小學生的養成教育,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放手讓他們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促使他們由教師包辦向學生自律過渡和轉化,促進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例如有一位初二學生,初一時任課教師對他的評價是,課堂上的表現一直不錯,聽課比較認真,學習態度比較端正,剛入學時是中等生。但是半個學期后學習成績逐步下降,列入到了學困生的行列。經過了解得知,他在小學時,過多地依賴于家長和教師的輔導,天天家長檢查作業的對錯,遇到不會的不先思考就問家長和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習慣,依賴性很強。到了初中,由于學習方式的改變,內容的加深,家長無能力進行輔導,使他逐漸成為學困生。針對這一情況,數學老師制定了干預措施:(1)彌補基礎知識缺陷。(2)教會基本解題方法。(3)教他自己找錯誤,分析錯誤。通過三個月的個別指導,該生知道了課本中的概念、定理、公式的來龍去脈,能評價自己的作業,能自己組織復習,初步掌握了數學學習方法,學習能力有所提高,在家也不依賴于家長的輔導檢查了,成績由期中的34分提高到70分,對學數學有了信心和興趣。
4.思想轉化的銜接
對于一部分在小學已經成為學困生的孩子,則首先是轉化其思想。
過思想動員起始關,謹記“求親”原則。“親其師,則信其道”,這是人盡皆知的道理。教師深入了解學生,以愛為本,摸清每個學生造成學困的原因。只有找到了孩子成為學困生的真正原因,教師的關愛才能深入到孩子的內心,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轉化成為可能。
例如有個女生,初一入學摸底,數學成績12分,不會聽課,不寫作業,對同學與老師充滿敵意,又流露出恐懼與自卑心態,因此同學們也經常欺負她。記得有次她與一男生打架后,我找她了解情況,無論怎么問怎么說,她就干瞪著你不開口,最后甩出一句“我不讀書了”,抬腳就走。當時我一把抓住她,生氣極了,羅列了她很多不對之處,狠狠訓斥了一通,她哭得淚流滿面。見此,我又給她拿出紙巾,幫她擦干眼淚,心平氣和地等她平靜下來,再開始交談。從這次交談我知道了她的孤獨與痛苦,知道了她敵視周圍人的原因。因為她從小失去母愛,遭受了生活的不幸,我們沒有權利再去責怪她什么。作為她的老師,我們有義務去愛撫她,幫助她正視自己的家庭,懂得與周圍的人相處,懂得學習,懂得生活。自那以后,我到她家進行了兩次家訪,并把她定為我愛心一幫一的對象,從心理上引導她,從生活上關愛她,從學習上關注她。一個學期下來,她的心理、學習都發生了變化,數學成績由不及格到及格,現在已經是中等生了。
以上成功轉化的個例是學生們努力的結果,也是我們重視數學學困生工作的結果。近兩年來,由于數學教研組重視“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有了轉化的收獲,學困生逐年減少。由此可以看出,做好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是減少數學學困生的有效方法,是促進初中學校有效提高數學教育教學質量的一個關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當然我也很清楚,在以后的工作中,學困生問題將長期存在。作為一線教師,要在新課標的指導下,盡量挖掘中小學數學知識及管理上的銜接點,逐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作者單位:北京市房山區張坊中學)
(責任編輯:林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