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新玲

一、研究背景
延慶縣第四中學是一所初中校,現有學生1 470名,共30個教學班。由于藝術特長班面向全縣招生,幾乎涵蓋了全縣所有小學生源,所以同一個班的學生學習水平參差不齊,學習成績呈現兩極分化的明顯態勢,轉化學困生的問題就擺在我們面前。2012年4月,北京師范大學梁威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半年來,在總課題組的領導下,我校取得了點滴的成績,一個個有特殊需求的學生和班級在我們的干預下健康發展。
二、認真分析,有針對性地制定并實施干預措施
激發學困生的學習內驅力是轉化學困生的前提與關鍵。學困生的種類不同,針對造成學生學習困難的不同原因,進一步探索激發學困生學習內驅力的有效策略,解決學困生不想學的問題。每位任課教師為自己幫扶的對象制定出幫助、轉化方案,擬出具體轉化措施,然后有步驟地實施。但是,以前我們做過這樣的嘗試:一個教師盯一個學困生,單獨談話,個別輔導,這樣不僅放大了學困生的“困難”病灶,而且基本上是單打獨斗,似乎是傾注了力量,但是幫扶效果并不明顯。鑒于此,我們認為學困生來自集體,在集體這個大熔爐里鍛造、轉化,會更加自然,因此我們選擇了基于班級發展的校本研究——班本教研模式,即教同一個班級的所有任課教師組成一個主要的研究團隊,同時調動全班所有學生、家長,形成一個資源團隊,以面帶點,以點促面,促進學困生學業質量的提升。
1.以教學班全體任課教師為一個面,幫助班內幾個學困生提升學業水平
學困生之所以成為學困生,表面上看就是學習基礎太差,跟不上大部隊。實質上多數學困生要么懶惰,要么缺乏自控力,即使教師給他們補上一些知識漏洞,不知他們哪天犯懶,又會出現新的漏洞。所以緊要的措施就是在確定了學困生學習困難的科目后,由主要負責幫扶的教師牽頭與相關學科教師進行溝通,利用課余時間對該學困生進行補課,哪方面缺補哪方面,使其具備基本的“營養”,基本能夠跟上大部隊。其次,一個教學班的所有任課教師要形成一個共識:發現學困生上課或作業中有松動的現象,立即互相溝通,責成其主要幫扶教師和該學困生溝通談話,及時鼓勁,把握方向,保證他們不要落得太遠。
2.以教育專家、大多數家長、班主任為一個“面”,帶動幾個學困生家長的“點”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但是由于有的家長出于忙于工作或不懂教育方法等原因,沒有幫孩子養成勤奮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造成孩子學習吃力的后果,家長也很苦惱,大部分學困生家長選擇了放棄。為此我們首先請家長聆聽教育專家屈開老師的講座,使家長明白“孩子有病,家長吃藥”的道理;其次我們請教育孩子成功的本班或鄰班家長介紹自己為了孩子辛勤付出的經歷,使學困生家長反思自己的不足;班主任建議家長要尋求各種辦法幫助處于困惑期的孩子渡過難關。同時學校也定期對家長進行培訓,內容涉及青春期教育、教育孩子十大誤區、孩子“變壞”的征兆等,這些舉措都深深觸動了學困生家長的心靈,也使學困生家長明白若現在辛苦三五年,將來會幸福一輩子,鞭策家長要樹立信心,做幫扶學困生的強有力后盾。
3.以全班學生為一個面,帶動幾個學困生的點,共同提高
(1)以優秀學生為資源,實現“一幫一,一對紅”的策略
學困生大致可以分為這樣三類:第一類——督促型。這類學生往往有學好的愿望但又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常常犯一些小懶惰,耍一些小聰明。他們還沒能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需要教師、家長、同伴經常地提醒和監督。第二類——方法型。這類學生也有好的學習愿望和態度,甚至他們已經擁有了一些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由于方法不科學,往往事倍功半。他們需要的是教師、家長和同伴的方法指導。第三類——思想型。這類學生不是方法問題,不是習慣問題,更不是智商問題,他們有的是思想和情緒上的問題,所以他們的學業會跟著他們的想法、關注點和情緒時好時壞,對于他們我們教師團隊所要做的就是堅定他們的信念、穩定他們的情緒,他們的學業情況自然會跟著逐漸穩定下來。確定每位學困生的類型后,由班主任牽頭,在班中建立“一幫一”互助小組,安排一名相對優秀學生帶一名學困生,組成“一幫一”小組。小組內兩個人同桌,課上一起參與學習活動,優秀生負責指導、督促、點評學困生的學習,課下督促檢查其各項作業的完成情況,讓學困生學有榜樣,趕有目標。
(2)促進學困生及時反饋、反思,增強正能量,體驗小成功,走向大成功
為了幫助這些類型不同的學困生,我們教師團隊要做的首要任務就是喚醒他們內在的動力,并且在給他們布置的任務中培養他們的責任感。我們沒有把目標直接建立在學業成績上,而是更加關注影響他們成績的因素,因此我們這樣引導學困生:如果我培養一個……的習慣,我的學業會有進步;如果我找到一個……的方法,我的學習會有進步;如果我的情緒穩定……時間,我的學習會有進步。這樣做也是在向學生傳遞一個正能量,學習成績是和好習慣、好方法、好情緒息息相關的。
建立“一幫一”互助小組后,我們教師團隊會對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測試成績等進行評價,每次進步、表揚可以得到“正”字中的一筆,逐漸積攢成一個“正”字到多個“正”字。關于這個“正”字學生們都戲稱為“證兒”,形象生動地表達了學生所獲得的成功和榮譽!這個“正”積攢到了梯隊的前兩名可以光榮地晉升到上一個級別。同時,我們要求每個班本教師團隊為學困生個人建立每周學習反饋卡:
在給學生反饋時,要求教師、同伴、家長、學生個人的語言表述形式是“某某養成了……習慣”“某某好的情緒堅持了……時間”等。教師把學困生在學校的紀律、學習、出勤、體育鍛煉、衛生、勞動、做好事等情況,通報給家長;家長也同樣把孩子在家的勞動、學習、衛生、紀律表現情況通報給教師,使家長了解學生在校情況,教師了解學生在家情況,以便家校形成團隊氛圍,持續加油、助力,固化幫扶成果。
(3)班級建設中,加強意志品質的培養和精神層面的引領,帶動學困生進步
對于學困生的轉化,我們首先采取的方法是先走進心里,讓他們有感悟、有觸動,再進行震撼心靈的教育。比如鼓勵學困生不能因為自己成績低、行為習慣差就自暴自棄的“20元鈔票”的故事:一位教師把一張20元的鈔票舉在手里問大家誰要?大家都舉手要。把它扔在了地上問:這時誰要?大家還都舉手。教師又把這張鈔票踩了一下,同樣大家都舉手表示還是要。教師這時引導學生:“這張面值20元的鈔票,即便我把它扔到了地上,踩了一下,它的價值依然是20元。你們就像這張鈔票,無論你們發生了什么事情,你們依然有你們的價值。”再如讓這些孩子收看力克胡哲的生活經歷,他沒腿,沒胳膊,但是依然樂觀,從事各種體育活動,跳水,游泳,打網球,參加社會活動,把快樂帶給大家。力克胡哲的樂觀態度和拼搏精神深深感染了學困生,觸動了學困生的心靈。
我們還根據學困生的不同特點,讓學困生承擔具體任務,對學困生進行感恩教育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如每周自己洗一次校服,為家長做一次家務。這些活動都要由家長反饋給教師。慢慢地這些學困生學會了感恩,明確了責任,并承諾要努力學習將來報答父母。
4.以全年級為一個面,帶動部分學困生共同進步
首先以年級為單位,開展遠足、萬米接力、登山、古詩文誦讀等社會實踐或文體活動,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并向學習方面正遷移。其次年級每周、每月、每學期,都定期召開反饋、總結、表彰會,為學困生設立“最具潛質獎”“品德優秀生”“學習達標獎”等獎項。當然對學困生的評價要七分看態度,三分看對錯,多以鼓勵為主。
三、研究成效
1.教師觀念發生改變
經歷半年的課題研究,教師的觀念發生了變化,由以前一提到學困生就抱怨、憤怒,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轉變為心平氣和地找原因、想辦法,抱著一種研究的態度解決問題;過去,一提學困生就認為是班主任一個人的事,現在認識到只有每個人都承擔起幫扶學困生的責任,全體教師形成一個團隊,才有力量提升學困生的學業水平。
2.學校教師研究氛圍逐漸濃厚
將幫扶學困生作為一個課題來研究,教師們已體會到帶著研究態度去做工作,少了很多煩惱。研究意識已在頭腦中播下種子,于是辦公室里、研討會上和家長的電話里,經常聽到或看到研討的聲音和畫面:這個學生的數學學習是從哪個年級落下的,是初一年級還是小學六年級?某某只是懶惰嗎,他媽媽過分遷就他起了多大作用?諸如此類的問題總是被教師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提出來,少了許多嘆息、無奈、蒼白的勸慰和老生常談的話語,多的是對上述問題的思考和探討。
3.學困生學習態度、學習興趣、行為習慣悄然發生改變
半年的干預,學困生與教師之間的情感增進了,如某某以前見到英語老師就躲,現在總是感激地迎上去,他終于明白是英語老師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持,才使他單詞積累量不知不覺增加,終于走出補考的“陰影”;而曾經專為英語學困生補課的專用教室,已不再擁擠,因為有的學困生已經晉級到上一級梯隊。課間相互探討問題的人多了,課堂上也比以前安靜了,甚至有的同學說“突然安靜的課堂,我有一些不適應”。當然盡管有的學困生的成績還不那么令家長和教師滿意,盡管有的學困生英語課上多數情況下還是聽不懂,但是在同伴的督促下,每節課他在努力記下幾個單詞,而且他愛上了那似懂非懂,偶爾還能聽懂幾句的英文電影;盡管有的學困生的作文還不足600字,但他依然能看到老師在他作文上個別句子處畫上的笑臉,這些許的肯定帶給他無限的寫作動力。
四、幾點體會
首先要牢固樹立一個思想:讓所有學生動起來,不僅是學困生,還有班內的優秀生,發揮班內優秀學生一幫一的帶動作用,并實行捆綁式評價,一方面促進學困生提高,另一方面會使優秀生更優。
其次教師要始終把改變學困生行為習慣,增強學困生成功體驗,提高學困生自信心作為研究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首先要通過學校、年級、班級各層帶動,以面帶點、以點促面才是幫扶學困生,促其學業提升的有效途徑。同時教師語言積極暗示,進行精神層面的引領,帶動學困生思想先轉化,然后轉變成切實可行的行動也至關重要。家長的放棄是學困生難以幫扶的根源,家庭良好氛圍的創設、學校對家長的培訓和鼓勵是必須的。
再者解決“會學”的問題不難,難的是解決“要學”的問題。今后我們還將繼續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干預:激勵評價——幫助學困生樹立自信;家校合作——共促學困生轉化;課堂教學——抓住學困生轉化的主陣地;習慣培養——掃清學困生學習障礙;德育滲透——搭設學困生轉化平臺。
當然,學困生的轉化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般要經歷觸動、轉變、反復、穩定四個階段。因此,在幫扶過程中,故態復萌,出現多次反復,是一種正常現象。我們只有滿腔熱情,遵循教育規律,因勢利導,樹立信心,持之以恒,針對每個學困生的實際情況,以面帶點,以點促面,積極探索創新教育方法,才能使學困生保持不斷前進的勢頭。我們只要抱著不為彼岸只為海的信念,相信學困生就一定會取得超越自我的成功!
(作者單位:北京市延慶縣第四中學)
(責任編輯:林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