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玉勤
摘要:思想政治課教學必須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學生的真實生活為基礎,構建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課堂,讓思想政治教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學;高效性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學生的生活是書本知識的基礎,是思想品德的意義之源。思想政治課教學必須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學生的真實生活為基礎,構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課堂,讓思想品德教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因此,“在教學中,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一、備課與備學生相結合,做到有的放矢
精心備課是高效課堂的基礎。備課時,我們有些老師總喜歡挑選一些自己以前學生喜歡的案例,可實際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其根本原因就是沒有考慮到自己現在所教學生的實際。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說過:“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進行教學。”這就是所謂的“備學生”。教師通過備學生,可以加強備課的目的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優化教學過程,發展學生潛能,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
對于每一節課來說,老師要了解所教授的新知識哪些學生可以自主學習,哪些還需要教師的引導和點撥。了解了這些“學情”,教師就可以確定哪些知識可以略講甚至不講,哪些知識應重點進行輔導。既做到有的放矢,又能提高課堂效率,這樣的課堂老師和學生都很輕松。
二、課堂教學生活化,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嘗一嘗。”嘗一嘗的感覺,絕對和只聽說的、只看到的滋味不一樣,那是自己的親身體驗。因此,我們應通過課堂教學,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和學習能力的提高,特別是學生價值觀、世界觀培養目標的實現。
新教材給了師生們一個耳目一新的感覺,就是內容活動化的設計。這種設計,立足于學生能力的發展,既注重操作能力,更注重思維能力,體現了新課程強調以人為本、主體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基本理念,能夠有效地把研究性學習和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上體驗探究問題的過程,培養與發展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的基本素養,使學生興趣與真實的事例密切聯系,使抽象、枯燥的理論學習與生活化的問題相結合,教師在課堂展開過程中要積極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活起來,既用腦子想,也用眼睛看,既用耳朵聽,也用嘴巴說,既會雙手操作,又能心靈感受。總之,學生通過全身心的參與,從中獲得真切的體驗與感悟。
三、運用情境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在教學中首先應富有創新意識,設計形象生動的教學情景,并結合時事講政治才能激發學生興趣,激發學生那種強烈的探索欲望,使學生處于一種積極的思維狀態,這樣才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提高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熱情,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中要有意識、有目的的引進時事政治內容和各行業重大熱點問題,找準時政熱點與教材結合的切入點,創設材料情境和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共同關注時事,提出想了解的問題以開啟學生的求知欲,這樣既能促進學生集中注意力投身于教學活動中,同時又能了解、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的內在創新動機,體現了教學中動力性和趣味性原則。
因此,要合理安排時政內容嵌入各個教學環節,更好地融入教學活動中。在新課授課之前,要恰當的選取時政材料,以便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創設知識的懸念,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為學好一堂課做好鋪墊;在學習的過程中,恰當的選用一些各行業熱點問題由學生進行分析,教師適當加以點撥,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更好地理解基本理論,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充分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增強教學效果
理論要聯系實際,學以致用。課堂上如果老師一味地講,學生可能會感到厭煩,可以適當地做一些練習,討論一些問題。要相信學生,放手學生,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把握。在教學中,有目的、有意識、多方面、多角度、地采用多媒體技術,通過畫面、聲音、色彩的展示,傳遞信息。直觀的畫面,逼真的情境,語言、文字的巧妙結合,可以加深學生的理解,激發學生的聯想,增長學生的知識。如:在講到市場經濟的缺陷時,可以在課件中穿插趙麗蓉和鞏漢林在96年春節聯歡晚會中的小品《打工奇遇》。小品一播放就可以逗樂學生,在歡笑聲中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啟迪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領悟到市場經濟具有自發性,需要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學生自然而然與老師產生共鳴,起到了師生共同探究、增長知識的目的。
對于有些內容,我們也可以制作課件,圖文并茂,做到現代化教學手段與教材理論的完美結合。如:講解中華文化的基礎特征,我們可以引用上下五千年豐富的文明文化,詮釋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講解文化的創新時,可以引用同學們喜歡的歌星周杰倫的歌曲《青花瓷》,在優美的音樂中既受到音樂的熏陶,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為了實現這個教育目標,就需要教師不斷的探索和追求。注重教學研究和實踐相結合,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導、探、行,才能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樹立人的生存發展與自然、社會和諧統一的現代意識,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良好的品格操行,實現知識、能力、覺悟三位一體化,才能增強政治教學的主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才能真正體現政治學科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朱慕菊主編.走進新課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河南省南陽市第二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