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昉航
摘 要:針對新鄉縣的自然條件以及小麥生產上存在的主要問題,從播前準備、播期、播量、病蟲草害發生特點與防治措施及田間管理等方面,總結小麥矮抗58的高產栽培技術,為小麥種植戶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小麥矮抗58;高產栽培技術;新鄉縣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5-26-02
新鄉縣位于河南省中北部,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四季分明,年降水量573.4㎜,有利于小麥種植。全縣耕地面積23 375hm2,秋季作物以小麥為主,種植品種主要有矮抗58、衡觀35、濟麥22等,其中主導品種為矮抗58。矮抗58是河南科技學院小麥中心育成的矮稈抗病超高產小麥新品種,雜交組合為周麥11號∥溫麥6號/鄭州8960。其特征特性表現為半冬性中早熟品種,幼苗葡匐,冬季葉色淡綠,分蘗多,抗凍性強,春季生長穩健,蘗多稈壯,葉色濃綠;株型半緊湊,葉片半披,株高70cm左右,高抗倒伏,高抗白粉病及條銹病,輕感葉銹病[1]。為提高小麥產出效益,更好地服務農民,針對矮抗58生產上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病蟲害發生特點,總結提出高產栽培技術與措施。
1 播前準備
1.1 精選種子 播種前要精選種子,去掉病粒、秕粒、霉變粒等不合格種子,選晴天曬種1~2d。播種用的種子純度不低于99.0%、凈度不低于99.0%、發芽率不低于85%、水分不高于13%[2]。
1.2 種子包衣和藥劑拌種 根據本地主要病蟲種類,選擇對路的種衣劑或拌種劑,按推薦劑量進行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防治條繡病、紋枯病可選用戊唑醇(2%立克秀干拌劑或濕拌劑、或6%亮穗懸浮種衣劑)或笨醚甲環唑(3%敵萎丹)懸浮種衣劑;防治螻蛄、蠐螬、金針蟲等地下害蟲,可用40%甲基異柳磷乳油或40%辛硫磷乳油進行藥劑拌種,也可以加水拌細土做土壤處理。
1.3 精細整地 按照“秸稈還田必須深耕,旋耕播種必須耙實”的要求,前茬玉米收獲后及早粉碎秸稈,秸稈切碎長度小于10㎝,均勻撒在地表,用大型拖拉機機耕翻入土,耕后機耙,除凈根茬,粉碎坷垃,達到上虛下實,地表平整。旋耕田塊要耙磨壓實,連續旋耕2~3a的麥田必須深耕1次,以打破犁底層。同時,根據“寧可稍晚播幾天,也要保證足墑播種”的原則,及時澆塌墑水,確保適期足墑播種。補施尿素75kg/hm2,以加速秸稈腐解[3]。
1.4 科學施肥 莖稈還田的地塊,盡量增施有機肥,控制氮肥總量,合理分配基追比例。矮抗58全生育期需施尿素510kg/hm2、普鈣930kg/hm2、氯化鉀450kg/hm2;或施二銨750kg/hm2、氯化鉀450kg/hm2。對于莖稈還田的地塊,一般施尿素375~450kg/hm2、普鈣675~750kg/hm2、氯化鉀300kg/hm2。磷鉀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氮肥的基追比為2∶1。
1.5 做好畦面 根據播種機播幅做畦,以便田間農事操作。一般畦長30~50m、畦寬2.8~2.9m。地面坡降控制在1‰以內。
2 適時播種 提高播種質量
在做好播前準備的同時,一定要掌握好播期、播量、播種方式以及播種深度,力求一播全苗,達到苗齊、苗均、苗勻、苗壯的要求。
2.1 播期 適宜播期一般在10月5日~13日。
2.2 播種量 適期范圍內播種量一般為150kg/hm2左右,如墑情較差或整地質量較差,可適當調整播種量;如延遲播種,每晚播3d,增加7.5kg/hm2,播量最多不能超過225kg/hm2。
2.3 播種方式 一般采用20㎝等行距或15㎝×25㎝寬窄行播種;與經濟作物間作套種的應注意留足預留行。
2.4 播種深度 播種深度控制在4~5㎝,做到深淺一致,落籽均勻。旋耕田塊,要在播前鎮壓踏實土壤,防止播種過深,播種后根據墑情適當鎮壓。
3 田間管理
3.1 冬前管理
3.1.1 查苗補種 對于出苗不好有缺苗斷壟的田塊,及時查苗補種,疏密補稀,移栽1~2個分蘗的麥苗,覆土深度要掌握上不壓心,下不露白,并壓實土壤,適量澆水,保證成活。
3.1.2 中耕鎮壓 每次降雨或澆水后要適時中耕保墑,破除板結,促根蘗健壯發育。對生長過旺的田塊,應該采取中耕斷根或鎮壓措施,控旺轉壯。秸稈還田沒有造墑的麥田,播后要進行鎮壓,使種子與土壤接觸緊密,保苗安全越冬。
3.1.3 化學除草 結合人工中耕除草,進行藥物防治。一般在小麥的三野期或返青期,對硬草、看麥娘等禾本科雜草和闊葉雜草混生田塊,用36%禾草靈乳油2 275~2 400mL/hm2加20%溴笨腈乳油1 500mL/hm2,或6.9%膘馬水劑750mL/hm2加20%溴笨腈乳油1 500mL/hm2,加水均勻噴霧;對豬殃殃、播娘蒿等田間雜草,用48%麥草燕畏乳油300mL/hm2加72%二四D丁酯乳油300mL/hm2加水噴施。噴藥時一般在氣溫10℃以上的晴天進行,最低氣溫不能低于3℃。
3.1.4 科學冬灌 對秸稈還田、旋耕播種、土壤懸空不實或缺墑的麥田,必須進行冬灌,一般應在日均氣溫3~4℃左右時開始,夜凍晝消時完成,禁止大水漫灌。澆過冬水后的麥田,在墑情適宜時及時劃鋤松土,以免地表板結龜裂,透風傷根。
3.1.5 嚴禁畜禽啃青 加強冬前麥田管護,管好畜禽,杜絕畜禽啃青。
3.2 春季管理
3.2.1 中耕劃鋤 早春淺中耕松土,提溫保墑,增加土壤透氣性。消滅麥田雜草,促苗早發,抑制春蘗過多滋生,促進根系和個體健壯生長發育。
3.2.2 看苗管理 一類苗應該控制無效分蘗,加速兩極發化,培育壯桿大穗。在小麥拔節中期,結合澆水追施尿素80~120kg/hm2。二類苗應在小麥起身初追肥澆水,一般追尿素150~225kg/hm2,并配施適量的磷酸二銨,以滿足小麥生長發育對養分的需求。三類苗應及時中耕劃鋤,提高地溫,促苗早發快長。追肥一般在返青期和拔節后期結合澆水進行,分別追施150kg/hm2或80kg/hm2左右。旺長田塊,一般在起身期667m2用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450~600mL/hm2加水進行均勻噴霧,預防倒伏[4]。
3.2.3 預防倒春寒和晚霜凍害 在小麥拔節后、寒流來之前,及時澆水,防止發生凍害。一旦發生凍害,及時澆水施肥,促其盡快恢復生長。
3.2.4 防治病蟲草害 對雜草發生嚴重的田塊,在返青期及時進行化學除草。根據病蟲預報,及時防治小麥紋枯病和麥蚜、麥蜘蛛。
3.3 后期管理
3.3.1 適時澆水 在小麥孕穗末期選擇無風天氣澆抽穗揚花水。
3.3.2 葉面噴肥 在小麥孕穗期,用0.2%~0.3%濃度的磷酸二氫鉀水溶液750~1 050kg/hm2,加尿素10.5~15kg/hm2,進行噴灑,預防干熱風,延遲小麥葉功能衰退,增加粒重,提高品質。
3.3.3 病蟲害防治 小麥后期是多種病蟲為害的高峰期,一定要做到殺蟲劑、殺菌劑配合施藥,一噴多防,重點防治小麥白粉病、赤霉病、葉枯病和穗蚜。一般進行混合噴藥,綜合防治。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 500g/hm2,或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濕性粉劑600~800g/hm2,或25%丙環唑乳油450~525/hm2,或30%戊唑醇懸浮劑150~225mL/hm2加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g/hm2對水噴霧。上述配方中再加入磷酸二氫鉀2 250g/hm2,還能起到養根護葉、促進灌漿、提高產量的作用[5]。
4 及時收獲
適宜收獲期在蠟熟末期,此時小麥莖葉全部為黃色,莖稈尚有彈性,籽粒外觀呈現本品種固有色澤,牙咬籽粒發硬,含水量降至18%以下即可收獲。
參考文獻
[1]張清海,孫希增,張宏生,等.河南省小麥主要審定推廣品種及其選育[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10.
[2]朱樹貴,吳長好,付玲,等.弱筋小麥保優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1(19):107.
[3]朱云集,崔金梅,郭天財,等.河南省小麥生產發展中幾個關鍵技術問題的商榷[J].河南農業科學,2011,40(8):54-57.
[4]朱云集,崔金梅,郭天財,等.河南省小麥超高產品種選用及其關鍵栽培措施[J].作物雜志,2005(1):39-41.
[5]王紹中,鄭天存,郭天財,等.河南小麥育種栽培學(新篇)[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10.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