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莉
摘 要:鉀是水稻生長所必須的大量元素,隨著水稻產量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鉀的需求量也相應增多, 施用鉀肥已成為許多地區穩定和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措施之一。通過試驗表明,鉀肥的不同施用時間和施用比例,對水稻產量有較明顯的影響;在安龍縣一季中稻栽培中,最佳施鉀肥時間為水稻分蘗盛期。
關鍵詞:水稻;鉀肥;試驗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5-39-02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時間、地點 試驗時間:2009年4月-2009年9月;試驗地點:木咱鎮木咱組14組農戶楊定周責任田內,面積940m2,海拔1250m,壩子中部、1年2熟、前作油菜,田塊通風向陽,排灌方便。
1.2 試驗田基本情況 試驗田為典型的潴育型水稻土,成土母質為石灰巖沖積物,肥力上等,常年水稻產量在650kg/667m2左右。土壤主要養分含量如下:全N3.22g/kg、有機質58.673g/kg、有效P28.75mg/kg、速效鉀為156.4mg/kg、pH值7.2,土壤耕作層厚度為18cm。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8個處理:A處理:鉀肥100%作基蘗肥(移栽后5~8d施用);B處理:40%作基蘗肥,60%于分蘗盛期施用;C處理:40%作基蘗肥,60%作穗肥施用;D處理:60%作基蘗肥,40%于分蘗盛期施用;E處理:60%作基蘗肥,40%作穗肥施用;F處理:40%于分蘗盛期施用,60%作穗肥施用;G處理:100%于分蘗盛期施用;H處理:空白,不施鉀肥。
試驗設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每小區28m2,每小區間作埂并用微膜隔開,重復間走道寬80cm,四周設保護行,鉀肥667m2用18kg。
1.4 試驗材料 供試品種為Q優6號雜交水稻(貴州興農種業),鉀肥為氯化鉀,系加拿大生產,含K2O60%(中化集團公司)。
1.5 試驗概述 2009年4月3日播種,采用無紡布旱育秧,大田施用1 000kg有機肥/667m2+40kg碳銨(興義化肥廠生產含N17%)+過磷酸鈣50kg/667m2(興義化肥廠生產含P2O512%)作底肥,5月15日移栽,每小區栽500窩(11 910窩/667m2),667m2追用尿素10kg(40%作蘗肥、60%作穗肥),水稻生長期間進行病蟲害防治3次,每7d1次分蘗消長及葉齡記載,9月11日收割。
2 結果分析
2.1 分蘗消長變化情況 從表2可以看出:水稻移栽后7d之內各處理分蘗無明顯變化,7~28d為分蘗快速增長期,28~35d為分蘗盛期,隨后為分蘗衰減期。生長過程中,各處理的最高分蘗數差異較大,最高的達到20.6蘗/穴(E處理),最低的只有14.4蘗(G處理),但是最終的有效分蘗變化不大,在10.9~12.7穗/穴之間。
2.2 不同施鉀時期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從表3可以看出,與對照(H處理)相比,無論在什么時期施用鉀肥,其產量均比對照有所提高,而以(F處理)最高(709.1kg/667m2)、G處理次之(703.5kg/667m2),說明在水稻分蘗盛期施用鉀肥,提高水稻產量最為明顯。
通過對試驗數據進行方差分析(見表4),可以看出,處理間產量差異達到顯著水平,進一步說明在我縣上等水稻上,施用鉀肥對水稻產量有明顯影響。
2.3 不同時期施用鉀肥對水稻經濟性狀的影響 從表5可以看出:不同時期施用鉀肥對水稻的株高、穗長無明顯的影響,有效分蘗最高的是C處理和D處理,各處理間千粒重變化不明顯。在產量構成因素中,影響產量的主要因素是穗實粒數和空穗率,產量最高的2個處理其穗實粒數占總粒數的90%左右,而其他處理在75%~80%。
3 小結
(1)在我縣一季雜交水稻栽培模式下,高肥力土壤施用鉀肥對提高水稻產量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2)鉀肥施用的最佳時期為水稻分蘗盛期。
(3)施鉀肥能提高產量的初步原因是提高水稻的結實率。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