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懷潛
摘 要:簡述了潛山縣農機化發展現狀,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提高農機化水平對策措施,主要包括: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耕地流轉,發展種植生產,提高組織化服務水平等。
關鍵詞:農機化;提高;措施
中圖分類號 S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5-102-02
1 潛山縣農機化發展現狀
近幾年來我縣加大茶葉機械化制作、水稻等主要農作物機耕種收技術示范和推廣力度,大力宣傳農機化生產效益和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與發展農機合作組織、農機大戶結合、與土地流轉、發展種植合作社、種植大戶、建設機耕路相結合,促進了全縣農機裝備水平和農機作業比重顯著提高。根據縣農機局統計資料,截至2012年底,全縣累計發展農機合作組織35個、農機從業人員2.72萬人、農機作業收入2.8億元;全縣擁有農機總動力33.5萬kW,主要大中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水稻插秧機保有量分別為281臺、450臺和212臺。2012年國家農機補貼,帶動農民購置農機投資0.28億元;當年全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6萬多hm2,其中農作物機耕面積4.69萬hm2,占78.17%。水稻機耕面積2.73萬hm2,占全縣當年實種水稻面積3.51萬hm2的77.78%;水稻機插秧面積0.83萬hm2(不含機直播面積),占當年實種水稻面積的23.65%;機收糧油作物面積3.37萬hm2,占當年實種糧油作物合計面積4.46萬hm2的75.56%。其中機收水稻面積2.39萬hm2,占當年實種水稻面積3.51萬hm2的68.09%;機收油菜面積0.04萬hm2,占當年實種油菜面積0.71萬hm2的5.63%。較2008年全縣機耕面積2.33萬hm2、水稻機插秧面積0.08萬hm2、機收糧油作物面積1.87萬hm2分別增長1倍多、9倍多和近1倍。大宗作物水稻機耕種收綜合率超過70%,較2008年近50%提高20多個百分點;機制茶率90%(機械操作+人工),較2008年近70%提高20多個百分點。
2 農機化發展存在主要問題
從年際間比較看,我縣農機化快速發展,但與先進縣(市)比較還存在差距。目前主要作物水稻機插秧、稻茬免耕機開溝直播和機收油菜比重都偏低,制茶全程機械化生產處于示范階段。究其原因:一是自然地勢和財力不強。我縣自然地勢形成山區、丘陵區、畈圩區。全縣總面積1 686hm2,山區占49.3%,丘陵區占33.8%,圩區占16.9%;根據市統計局2011年資料,全縣土地總面積3.54萬hm2,其中常用耕地面積3.4萬hm2,山場面積8.7萬多hm2,呈“七山一水二分田”格局。全縣約有0.7萬hm2梯田。田塊小,坡度大;我縣屬于國家貧困縣,農田機耕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欠帳太多,山區、丘陵區大部分區域耕地道路不暢,多為“羊腸小道”,導致有機無路下田作業。二是農機與農藝配套技術示范和推廣不夠。因受鄉(鎮)農機和農機技術人員偏少影響,尤其山區區域農機站大都只有2人,技術力量不夠。對于稻茬免耕機開溝直播、機收油菜科技攻關和板栗剝殼等新機具、新技術示范和推廣不夠。三是制茶全程機械化生產機械價格高,一般企業融資難,買不起。四是適宜山區、丘陵區中小型農機與其配套的農機具研發、制造力度不夠。五是信貸難。農機合作組織、農機大戶、種植大戶因受信貸門檻高影響,住房廠房、農機等固定資產不能抵押貸款購買農機;山區8個鄉鎮農民文化水平低和務工技能水平低,就業門路窄,剩余勞動力多,人力+牛力勞作,影響農機化作業水平的提高。六是發展種植大戶不夠,糧經作物規模經營占比重低。以一家一戶種植為主,田塊分散面積小。
3 提高農機化水平對策措施
實現“十二五”期末全縣農機總動力36萬kW以上,全縣大宗作物水稻機插秧、機收面積分別達到1.2萬hm2和2.7萬hm2,分別占全縣年均水稻面積3.51萬hm2的34.19%和76.92%以上,較2012年分別提高10.54個百分點和8.83個百分點;稻茬免耕機開溝直播、機收油菜示范面積1 334hm2,較2012年稻茬免耕機開溝直播、機收油菜示范面積434 hm2分別增長2倍以上和2倍以上的目標。開展制茶全程機械化生產示范和推廣活動,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3.1 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與推進耕地流轉、發展種植大戶結合 首先對耕地面積較大的畈圩區、丘陵區8個鄉(鎮)涵閘、排灌、機耕路建設配套,向山區8個鄉(鎮)延伸建設配套,與推進耕地流轉、發展種植大戶結合。村民組要當好“紅娘”,對愿意承包土地的種植大戶和農民自愿流轉耕地都要造冊登記,并根據耕地土壤肥力高低等因素確定較合理的租金標準,促成甲乙雙方簽定承包合同,不斷提高種植業規模經營比重,為農機化作業創造成條件。
3.2 解決信貸難題,大力發展農民資金互助社 借鑒太湖縣小池鎮銀山資金互助社經驗,發展資金互助社,職能部門督導規范發展和運作;探索種植合作社、種植大戶已有房產、機械等固定資產抵押貸款或親朋好友聯合擔保貸款方式,解決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種植大戶購置農機、農資資金短缺難題。
3.3 深入開展新機具研發制造和示范、推廣活動 一是引導農機合作社、種植大戶購置適宜丘陵、山區作業的小型耕作機械、收割機械、植保機械、農產品初級加工機械等。二是組織產、學、研技術人員重點對茶、果、蠶桑樹、觀賞林木修剪定型、秋季茶樹鮮葉采摘、稻茬免耕開溝機直播小麥、油菜等配套新機具研發、制造攻關和其作業示范。組織觀摩,總結經驗推廣。同時總結推廣我縣幸福茶場制茶全程機械化生產和其他企業板栗機械化剝殼等適用技術。
3.4 提高組織化服務水平 通過項目和以獎代補扶持促進種植合作社、種植大戶、農機合作組織、農機大戶不斷發展壯大,增強服務功能。重點推廣“四代一管”服務新模式,有效解決外出務工農民后顧之憂和季節拋荒、糧食生產滑坡、農田產出率偏低等問題;督導農機作業、維修、供油收費合理;推行手機約點及時維修和供油服務新模式;縣農機主管部門要加大農機安全宣傳力度,加大對鄉(鎮)農機技術干部、農機手、維修、檢驗、安全監理等有關人員培訓力度,不斷提高專業技術和監管水平。嚴把農機駕駛考試、牌照發放、農機驗審關;加大“打非治違”力度,實現“平安農機”目標。
3.5 效益帶動農機裝備水平和農機作業比重的提高 一是農機與農藝融合。重抓大宗作物早稻株兩優819、兩優287等、中稻兩優6326、兩優0293、Y兩優2號、Ⅲ優98等和晚稻五優308、金優299、豐源優299、農豐優909等優質高產良種普及應用,與調整水稻機插秧株距密度結合:我縣中低產田占80%以上,走“靠插又靠發”創高產之路。以低產田為例,改過去早稻、中稻、晚稻株行距分別為30cm×14㎝,1.58萬穴/667m2,30cm×16.5㎝,1.35萬穴/667m2,30cm×15㎝,1.48萬穴/667m2為30cm×13㎝,1.71萬穴/667m2,30cm×15㎝,1.48萬穴,30cm×14㎝,1.59萬穴/667㎡,與適期播種、適齡秧機插、肥水促控、病蟲害草防治結合;重抓油菜適宜機收的中雙11號、滬油系列、德油系列等優質品種普及應用,與稻茬免耕機開溝直播、播種量0.3kg左右/667m2結合,與適期播種、肥料運籌和化控、病蟲草害防治結合;重抓高產、抗赤霉病的小麥揚麥13號、南農0686等品種普及應用,與稻茬免耕機開溝寬幅條播小麥、播種量10~12.5kg/667m2結合,與適期播種、肥料運籌和化控、病蟲草害防治結合。二是農機技術人員與農技推廣人員結合,實行包村聯戶跟蹤技術指導,提高種植科技含量和效益;同時培訓和發展經紀人隊伍,推行本地農機訂單作業與農機跨區訂單作業,不斷擴大農機作業規模和提高農機人員收入水平。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