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三九
摘 要:分析了制約潛山縣水稻機插秧栽培技術應用比重提高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提高潛山縣水稻機插秧比重對策措施。主要包括:農田機耕路等基礎設施建設與推進耕地流轉、水稻規模經營結合;機制保障與重點區域推廣機插秧技術結合,推廣銷售小型旋耕機、插秧機與政策傾斜結合等。
關鍵詞:水稻;機插秧;技術;措施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5-104-02
潛山縣糧食作物生產以水稻為主。2012年全縣實收水稻面積3.51萬hm2,稻谷總產量23.21萬t,分別占全縣當年實收糧食作物面積4.02萬hm2的87.31%和其總產量24.81萬t的93.55%。全縣當年水稻機插秧面積0.83萬hm2(不含機直播面積),占當年實收水稻面積的23.65%。拋秧也占比重低。以一家一戶手插秧為主,單位面積穴數、基本苗和有效穗數都偏少,影響全縣水稻單產水平的提高、糧食安全和相關產業發展。
1 制約水稻機插秧比重提高的主要因素
1.1 梯坡田面積較大 我縣地勢由西北向東南,依次形成山區、丘陵區和畈圩區。西北部山區,梯坡田較多;中部丘陵,丘沖交錯;東南圩畈。全縣總面積1686km2,山區占49.3%,丘陵區占33.8%,畈圩區占16.9%。我縣屬于國家貧困縣,農田機耕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欠帳太多,山區、丘陵區大部分區域耕地“羊腸小道”,導致有機無路下田作業。
1.2 水稻機插育秧技術培訓、育秧、大田栽培跟蹤技術指導不夠 2012年種糧大戶水稻規模經營面積1.48萬hm2,占全縣水田面積2.71萬hm2的54.61%。但是種糧大戶和一家一戶農民仍以手插秧為主,由于大多數農民對機插育秧技術沒有根本掌握,育秧不符合機插標準,秧苗素質較低,機插漏穴率在10%以上;大田栽培不能適期進行肥水促控和病蟲害防治,導致單產、效益不高。
1.3 受水資源不足影響 山區、丘陵區局部區域庫塘河砂泥沉積,蓄水功能衰退。水資源不足,農民惜水田貯,導致大田蓄水過深機插秧漂秧漏穴率較高。
2 推廣水稻機插秧技術的意義
一是節工節本增產增收顯著。與傳統手插秧相比,機插秧具有效率高、節工節本增產增收等特點。以步進式插秧機一排插4穴秧苗為例,1d(8h,下同)機插秧面積1.33hm2,有2個勞動力作業,折算1人1d機插秧面積6 667㎡,較1人1d手插秧面積667㎡提高工效9倍,有效緩解了雙搶勞動力緊缺的矛盾;機插秧面積667㎡付機手費用45元,與1人1d手插秧面積667㎡付工資費用90元相比節本45元;多年田間測產和實產計收分析,機插秧較手插秧穴數多而增產。我縣中低產田面積占70%以上,梅城、王河等鎮種糧大戶中稻Y兩優2號品種機插秧行株距大都是30㎝×16㎝,機插1.39萬穴、約5萬基本苗、有效穗15.85萬/667㎡,較雇工手插秧1.1萬穴左右、2.5萬基本苗、12.76萬有效穗/667㎡多0.29萬穴、多有效穗3.09萬、增產稻谷110kg/667㎡,極顯著。二是機插秧效率高,節省時間,有利于對其它作物田管創高產和農民就近務工創收。三是帶動農機化水平提高和美好鄉村建設。
3 提高水稻機插秧比重主要措施
3.1 農田機耕路等基礎設施建設與推進耕地流轉、水稻規模經營結合 一是加大農田機耕路等配套設施建設力度。爭取國家和省耕地綜合治理等農業項目和資金,縣政府財政投資,集中資金重點對畈圩區、丘陵區的梅城、王河等8個鄉鎮水稻產區函閘、排灌干支渠、庫塘清淤、農田機耕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向山區槎水等8個鄉鎮農田延伸建設。二是推進耕地流轉、水稻規模經營。鄉(鎮)政府、村聯動,對愿意承包耕種的農民、有出租耕地意向的農戶、農田季節拋荒的都要造冊登記、確定合理地租;同時扶持發展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糧食種植合作社(種糧大戶)。發布耕地出租信息,組織甲乙雙方簽定合同,為水稻規模經營、機插秧創造條件。
3.2 機制保障與重點區域推廣機插秧技術結合 縣農委要出臺《推廣水稻機插秧技術意見》、《水稻機插秧技術推廣考評獎懲辦法》等保障機制,并明確農技和農機技術人員推廣目標、職責;重抓糧食種植合作社(種糧大戶)機插秧技術推廣應用。縣農業機械管理局要組織插秧機械大會戰,突擊機插適齡秧是關鍵;農技推廣人員和農機技術人員要共同參與水稻項目區跟蹤技術指導;實行縣、鄉(鎮)農技人員和農機技術人員包鄉(鎮)、糧食種植合作社(種糧大戶)、村機插秧栽培技術指導責任制,重點監督機插密度、適期肥水促控和病蟲草害防治、機手合理收費等與考評獎懲兌現相結合。
3.3 推廣銷售中小型旋耕機、插秧機與政策傾斜結合 重抓適宜我縣中小型旋耕機、步進式插秧機推廣,實行國家農機購置補貼向中小型旋耕機、步進式插秧機等中小型農機傾斜;創新服務方式:增設維修和供油網點,電話約點及時維修和供油。
3.4 技術培訓與解決薄弱環節的機插育秧技術難題結合 培育機插健壯秧苗是提高機插秧質量、比重有效途徑。一是加大縣、鄉(鎮)農機技術人員機插育秧技術培訓力度。采取“課堂”培訓與田間育秧操作示范結合,筆試與面試、田間解決技術難題結合。二是加大機插塑盤旱(濕)育秧技術布點示范引導力度。重抓糧食種植合作社、種糧大戶機插塑盤旱(濕)育秧技術示范,組織鄉(鎮)村分管領導、糧食種植合作社、種糧大戶觀摩,激發農民采用機插秧技術。三是推廣塑盤旱育秧和水田濕潤育秧技術。早稻、中稻和晚稻都要選用優質、增產潛力較大的雜交品種;選用長58㎝×寬28㎝×深2㎝規格塑盤配套育秧;濕潤育秧免除人工澆水工序又安全,但較旱育秧素質低。(1)塑盤旱育秧技術。留足早稻秧床面積近0.42m2,即秧床面積與大田面積之比約為1∶158。留足中稻秧床面積約3m2,即秧床面積與大田面積之比約為1∶222。留足晚稻秧床面積3.8㎡,即秧床面積與大田面積之比約為1∶175。早稻、中稻、晚稻每667m2大田面積分別備足稻種2.5kg、1.5kg、2kg,其分別備足以上規格塑盤20張、14張、18張,早稻、中稻、晚稻秧床面積平均備足壯秧劑0.4kg和過篩干細肥土120kg(其中20kg為蓋籽土,不拌壯秧劑);旱地深耕,做成畦面寬126㎝(塑盤長58㎝+58㎝+畦兩頭各留5㎝、溝寬25㎝、溝深20㎝規格,即在平整畦面上橫擺塑盤2排)。在擺盤前畦面澆透水后,用65℅敵克松10g+水10kg噴施秧床表面消毒后,塑盤邊沿重疊整齊擺放,用已過篩的干細肥土100kg+壯秧劑0.4kg拌勻用于14~20個塑盤墊底2/3,然后早稻、中稻和晚稻每盤播種量分別為125g、107g、111g(事先浸種破胸,過稱種子量到盤),再用土蓋沒種子。推廣工廠化旱育秧、商品秧供秧方式,或在早稻秧床畦面四周用木條固定搭建弓棚架蓋膜,四周底面用土壓實不漏風。中稻和晚稻播種后覆蓋適量麥草即可。塑盤面土發白,中午秧苗葉片卷縮要在下午噴水。(2)塑盤濕潤育秧技術。基本同旱育秧,不同的大田灌水旋耕,做成同旱育秧秧床規格,每個塑盤用溝中泥漿墊底2/3后播種、再用溝中泥漿蓋沒種子。溝中灌水,保持畦面濕潤即可。早稻室外濕潤育秧蓋膜保溫、適溫育秧。以上2種育秧方式都要適期噴肥和病蟲害防治;種稻大戶機插面積較大的要分批播種,旱育秧從秧齡20d、葉齡3.5葉突擊機插,到秧齡35d、葉齡5葉前機插結束。濕潤育秧從秧齡15d、葉齡3.5葉突擊機插,到秧齡20d左右葉齡4.5葉左右機插結束。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