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斌
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實質性推進,理財、私人銀行、投資銀行等相對高端的新興中間業務,銀行擁有更多或者說更大的自主定價空間。銀行理財業務作為一項創新中間業務,不僅不占用資本,而且契合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方向,同時承擔著緩解商業銀行資金壓力的任務。銀行理財業務的快速增長,加快了銀行經營轉型,進而成為了提升銀行綜合服務能力和整體競爭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理財業務的發展現狀
根據中國銀行業理財業務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上公布數據顯示,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自2004年起步以來發展迅速,年平均規模增長接近100%。截至2012年9月末,銀行理財產品余額6.73萬億元,比2011年末4.59萬億元增長近47%。同時,2012年前三季度,我國社會融資規模11.73萬億元,銀行理財產品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18%,有效的支持社會經濟的發展。銀行理財產品通過募集資金投資債券、股票等直接融資工具,成為連接居民儲蓄資金和直接融資的橋梁。
據統計,2011年160家銀行為客戶實現投資收益1750億元。2012年,18家主要銀行為投資者帶來2464億元收益,年化收益率是4.11%,比存款利率3.25%要高。在引導民間資金流向,滿足客戶需求,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加快銀行經營轉型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某地區金融機構對公理財業務的發展
各家銀行投資方向具有較高的同質化傾向,主要投資于國債、央行票據、金融債、企業債等債券,以及符合監管機構要求的信托計劃及其他資產或資產組合、貨幣市場基金、回購、由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管理的機構理財產品、本外幣貨幣資金市場安全性較高的其它投資管理工具等。
理財資產配置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一對一配置模式。單一理財產品對應明確的單一資產或資產組合,并對產品項下的資產或資產組合實現單獨管理。二是一對多配置模式。單筆資產可能對應多筆理財,并按配置比例計算資產收益。三是多對多配置模式。銀行將各種期限、類型產品募集資金集合后,同時對應資產池內的多個資產。
工行某地區分行從2006年開辦對公理財業務,是全國首家推出對公理財業務的商業銀行,同時確立了對公理財業務品牌—“共贏理財”,為各類對公客戶推出了多款優質理財產品。對公理財業務主要品種有工銀共贏產品、專戶法人理財產品(固定期限)、工銀貨幣基金。
農行某分行的對公理財產品主要包括:安心快線、安心得利、本利豐、匯利豐、進取增利等系列產品;中行某分行自2006年開辦對公理財產品,主要產品分對公結構性理財、中銀日積月累、中銀債市通、中銀集富等理財產品;建行從2008年開始辦理對公理財業務,主要品種有“利得盈”、“建行財富”、“日鑫月溢”、“乾元通財”等。
三、對公理財業務主要風險表現
在國內市場尚不完善,投資者風險意識未完全樹立的情況下,隨著理財產品的國際化程度與創新力度的加大,產品類型日趨多元化,投資領域也逐步從低風險向高風險領域拓展,一些潛藏在理財業務合作模式、理財產品設計及市場營銷等方面的風險逐漸顯露出來,2011年以來,隨著經濟形勢出現下滑,部分理財產品出現風險,引發不良社會反應,從而影響銀行聲譽甚至市場穩定。2012年11月30日,數十名投資者聚集在華夏銀行上海嘉定支行門前,要求兌付一款名為“中鼎財富投資中心(有限合伙)入伙計劃”的理財產品。其后,工行、中信銀行等相繼被爆違規發售理財產品或遭遇兌付危機。因此,在全面把握當前銀行理財產品發展特點和趨勢的基礎上,深入分析銀行理財產品存在的問題和風險,對銀行積極開展金融創新、增強抗風險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對公理財業務的風險主要表現為:
(一)法律風險
理財產品銷售對于有投資經驗客戶和無投資經驗客戶不加區分,同時夸大宣傳,過分強調產品的預期收益,隱瞞了投資風險或風險揭示不到位,誤導投資者,產品運行期間缺乏持續的信息披露措施,這些現象一旦被認定為法律上的欺詐、重大誤解或顯示公平,都將會對理財合同的效力產生重大影響。
(二)聲譽風險
從法律角度講,發行理財產品的銀行與客戶之間是一種委托代理關系,不需要對客戶承擔本金和收益損失。但是,由于理財產品是由銀行發行,大多數投資者是基于銀行信用才購買,再加上普遍存在的風險提示不充分,所以一旦發生理財產品虧損或低于預期收益率,就極易引起糾紛。當出現大幅虧損時,銀行很難置身事外。必然對銀行帶來一定聲譽風險。
1、因內部流程問題導致的產品設計缺陷,或用于產品測試的數據信息和質量發生偏差,或未經充分測試的錯誤定價,這也是導致聲譽風險的產品原因。
2、因為不透明的信息披露,不充分的風險提示,以及不恰當地營銷行為,即“將產品賣給了不該賣的人”,這是導致聲譽風險的銷售原因。
(三)操作風險
相對經營傳統信貸業務,理財業務屬于新型業務,由于內部管理、人員和系統的不完備而存在的操作風險。同時銀行員工當高利貸掮客,也是出現操作風險的重要原因。
(四)市場風險
各類理財產品涉及貨幣、債券、票據、股票、外匯、黃金、期貨和期權等多個金融市場,貨幣政策的調整、利率的變動、匯率的變動以及物價指數的變化等等,每一個投資市場的風險都會傳導到理財市場。
(五)系統性風險
隨著銀行理財產品規模逐步增大,會在一定期間內出現大筆存款流入、流出銀行體系,使銀行本身的存款也變得更加短期化和波動化,這將使部分中小銀行的存貸期限錯配問題更加嚴重,這已經是一種系統性的風險的萌芽狀態。
四、對公理財業務的風險防范措施
1、建立商業銀行和影子銀行的風險防火墻,降低影子銀行風險的外溢效應。嚴防資金流向私募基金等影子銀行機構,合理控制小額貸款公司向銀行融資。建立嚴格的合作檢查制度,及時跟進理財產品投向客戶的經營、項目的進度,確保理財產品歸集資金投向實體經濟。
2、加強準入環節客戶行業、信用評級、項目、合作信托公司等的審查;加強票據業務貿易背景的真實性的審查等;加強對融資客戶風險敞口管控。信貸替代類自營理財業務納入融資客戶的授信額度管理,100%占用融資客戶的授信額度。
3、加強投后檢查、理財資金支用監管以及用途監控、加強產品兌付管理等。一是針對理財業務的特點,分別對自營類與代理類投后關鍵風險點進行識別,制定客戶日常監測、專用賬戶、抵質押物、風險分類、交易背景等方面的規定性動作。二是加強理財業務專戶管理。對理財資金必須進行專戶管理,防止企業通過網銀等渠道隨意支付理財資金;加強對理財資金用途的審核,對與約定用途不一致的申請,堅決不予審批。三是將理財業務的投后管理納入到跟蹤預警會,分析存在的風險隱患,及時提示風險預警信息。四是對理財業務進行風險分類及撥備計提。對信貸替代類自營理財業務比照我行貸款風險分類辦法進行分類,準確揭示理財業務風險。
4、加強理財產品銷售環節內部控制。首先,銀行工作人員在銷售理財產品過程中向客戶提供詳細的介紹,利于投資者理解產品,掌握產品的核心要素,讓客戶充分理解“買者自負”,從而有效避免產生糾紛;其次,理財經理認真對客戶進行評估,或者指導客戶重復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以達到與購買理財產品對等的風險等級。
5、優化完善風險管理工具。目前各家銀行風險管理手段各有不同,但總體以授權、授信、限額三大工具為主體,較好的起到了保障業務穩健運作的作用,但也存在著工具的有效性不足,有待優化的問題。風險管理工作的創新重點應該放在工具的優化上面,首先是能使得工具的簡潔有效,幫助我們及時清晰地識別風險、充分有效地控制風險;其次是工具的前瞻性,更多的使用諸如壓力測試工具、VAR工具等更具前瞻性風險管理工具的使用。
6、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提高專業專注能力,及時發現風險隱患,采取有效的風險化解措施。
風險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保障業務穩健運作,從這點上講,風險管理與業務發展是有機統一的。我行通過完善各項風險管理政策進一步夯實了經營與風險管理基礎,提升理財業務競爭優勢,風險與機遇總是并存的,只有很好地管控住風險,才能抓住機遇,獲得理財業務等創新業務的順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