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波
教育須要不斷地反思,不斷地追問學生的幸福到底在哪里。理想的教育更應如此。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或許會給我們一點點啟示。主人公克萊門特·馬修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施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只能成為一個助理教師。到任后克萊門特·馬修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里司空見慣。克萊門特·馬修偶然發現班上頑劣的孩子編著小曲罵人時,他歇頂的腦瓜靈光一現,組織了放牛班合唱團,從而把皮埃爾的音樂天賦發掘出來……克萊門特·馬修的寬容、善意和愛的教育方式給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帶來幸福和成功。
誠然,這所綽號為“水池底部”的學校曾一度混亂不堪,反照出校長的丑陋和失敗。而克萊門特·馬修卻以其獨有的教育讓孩子們擁有音樂,擁有快樂,擁有陽光心態,擁有心與心的靠近!
《放牛班的春天》告訴我們,理想的教育追求的就是應該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滿足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意愿,給孩子快樂和幸福的成長!
反觀當下教育,透視出這樣一些現象: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齊頭并進。減負增效已經提出十幾年了,但是學生依然是最忙、最累、最苦的群體,拼血本的應試教育同時壓在學生頭上,令人苦不堪言。 新一輪課程改革實施十個年頭有余,教育質量如何?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如何?學校校本課程的設置和實施是學生走向實踐的好課程,然而,又有多少學校和學生走向了社會實踐呢?不多!因為不敢,怕出事!學生的安全應該放在重之又重的位置,然后再談其他,因為學校擔當不起全部責任。
理想的教育不能“折騰”,更不能“折騰”得太勤;理想的教育不能死摳書本,不能花拳繡腿,不能無數次地機械操練整齊劃一的規定動作。要抓實基礎,培養學生具有“獅子般的體魄,猴子樣的機敏,駱駝樣的毅力”。在豐富多彩的藝術體育活動中、在親近大自然中、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長本事,練硬功。大街上,偶見兩個學生結伴而行,都是久違的風景了——連獨行的能力都要培養,學生幾乎失去人的本能。
在德國很多人心中,只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才能找到樂趣,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舞臺上能歌善舞,校園里激情演講,足球場上的最佳射手,生活中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在家中會做家務等等,這其中的任何一項實踐課程都可成為學生驕傲的資本。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字工作方針的第一部分就是“育人為本”。它強調的是學校要把人才培養放在首位,要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通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來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要求學校把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建設者和接班人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怎樣才是以人為本?教育的本,教育的根在哪里?如何實現理想的教育?人本善良但也有不良,尊重、寬容和教化天真活潑可愛的孩子,讓他們快樂與幸福地成長是以人為本的體現,是理想教育永恒的追求。
看看我們熟悉的巴學園那里的小豆豆,小林校長耐心傾聽小豆豆的心聲,共同品味學校生活中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校長心中有人,尊重人,以人為本,為人服務。但是,今天還有哪個校長有時間去傾聽一個小學生長達4個小時的講述呢?
最近讀了《最憶是母校》一書,讀后感悟很多。內容大都是社會先進、兩院院士等對母校校長、教師、學校生活的追憶。既看到百年名校厚重的文化積淀,又感慨學生闊別學校幾十年后依然對母校深深眷戀和對點滴事情的懷念。從中透析出教育的理想狀態。
學生上課溜號、偷看課外書是常有的事,但是怎樣處理才是對學生的尊重、寬容和順勢啟迪呢?《最憶是母校》一書中,現任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校長的陳慰文曾就讀海南華僑中學,回憶母校的老師時講述了親身經歷:“我”一度迷戀上課偷畫小人書,被老師發現,然而,預期的呵斥和罰責并沒有出現,老師翻看著“我”自創的連環畫忍俊不禁,她溫和地說:“能畫出一個故事,就一定能寫出一個故事。把這個故事寫出來這么樣?”年少的“我”或許沒有完全弄懂老師的意思,只記得此后“我”在這個故事的描述上煞費苦心。但正是從這一事件開始,“我”發現了寫作的樂趣,真正愛上了語文課。的確,老師的寬容與教育的期待既保全了學生的自尊心與興趣,又在學生心中埋下寫作的種子。即使違反學校的規定,也同樣收獲著成長和“竊喜”, 學生心中能不快樂嗎?幸福的成長就在這一時刻開始了。
我們渴望對人性的尊重,青少年不是更加需要尊重和呵護嗎?學校關注學生的幸福,追求理想的教育,我們應該做什么?
追求理想的教育,校長很關鍵。有什么樣的校長,就有什么樣的學校,有什么樣的教育思想,就會塑造什么樣的學生。《最憶是母校》中著名電影導演謝晉在回憶中寫道:江蘇春暉中學具有強大的教師陣容,大批名師云集白馬湖畔,經亨頤、夏丏尊、朱自清、豐子愷、朱光潛、匡互生等在春暉執教。蔡元培、何香凝、黃炎培、葉圣陶、俞平伯、柳亞子、張大千、陳望道等社會先進、大家名流蒞臨考察發表演講。由此我們看到,有了校長經亨頤開放的辦學思想,才產生了名家名流的加盟而令學生大開眼界,而使這所名校名人輩出。這說明什么,給我們當校長的什么啟示呢?
追求理想的教育,教師很關鍵。理想的教育中,一定要有“一流”的“智慧”的教師隊伍。我認為,“一流”是指教師的道德修養、學識廣博等,而“智慧”則是在教育過程中教師隨時迸發出的教育機智和點石成金般的評價啟迪的功底。“智慧”教師不僅傳道解惑,而且在學生心中埋下夢想的種子,點燃人生的激情。實現理想教育的追求,名師的作用至關重要。我們熟悉的基礎教育專家李吉林,在南通女子師范這所百年學校就讀時,老師對她作文的批語充滿鼓勵:“只要勤奮刻苦學習,日后必前途無量。”她說,批語對青春年少的“我”震動很大,仿佛悟出了什么,猶如在“我”人生道路的遠方點亮了一盞燈,讓“我”這個沒有父親的窮孩子,也懷著生活的滿腔熱情敢于向往美好的未來,這種殷切期待終究產生了“期待效應”。
著名學者、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季羨林曾就讀濟南第一中學。老師在他作文批語中寫道:“季羨林的作文,同理科一班王聯榜的一樣,大概是全班之冠,也可以說是全校之冠吧。”老師的批語使“我”欣喜若狂,影響了“我”一生的寫作。由此可見,教師的激勵對學生的終身影響巨大,學生就是因為牢記親身感受的這些循循善誘的話語,而被老師不知不覺地引進了學習的圣殿,成就了他們幸福的人生。
兩院院士、攝影測量和遙感學專家李德仁回憶道:江蘇泰州中學非常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和個性特長的培養,課余生活豐富多彩,十分活躍。“我”參加了課外小組,親手用小平板儀測量小泰山的高度,這也許就是“我”后來學習測繪遙感的一種啟迪吧!
由此想到,學生成長,見識很重要!美國哈佛大學搭建了世界名流交流的舞臺,讓哈佛的學生大長見識。見識決定視野,視野決定未來。見識往往是狹小的課堂和薄薄的課本上學不到的,也是百年名校、世界名校獨有的資源。因此,追求理想教育的前提要走借力發展之路,即便我們的學校不是百年名校,但是校門要敞開。
開放辦學請進來,讓師生結識社會先進和大家名流。航天英雄楊利偉就走進哈爾濱市某小學校,使那里的學生對太空的神往,對宇宙塵埃與飛船相遇怎么辦的困惑,對英雄的敬仰找到答案得到滿足。
開放辦學還要走出去。安全是重要,但是不能因噎廢食,不能把“人”十幾年的學生生活禁錮在幾個點——校園。作為小學階段的學生,是不是應該每年都要參觀所在城市的博物館、科技館、天文館、極地館等,在學生長見識的同時對他們進行相關的教育?學校是不是應該創造機會讓學生每年都有親近大自然的機會,感受大自然的別樣?《最憶是母校》說,蘇州一中不僅重視基礎課,而且有重視郊游的良好傳統,給在這里上學的學生留下美好的記憶。前幾天,中央電視臺播報南京某小學由于H7N9禽流感疫情的原因不能正常春游,校長接受孩子們的建議,滿足孩子們的需求,把“春游”地點改在初春的校園,在校園中找春天,賞花草,分享美味。校長時時把學生的快樂成長放在心上,讓人由衷贊嘆這與眾不同的春游真給力。再如徐城北,中國戲曲研究所研究員,在《最憶是母校》中回憶就讀北京三中時給自己留下極深的印象:學校側重民間文史,不反對學生下午放學后逛廟會,聽相聲和大鼓,喝點豆汁吃些灌腸。這些不僅讓學生長了見識,還讓學生了解了家鄉的風土人情。
學校生活,體驗很重要!體驗是學生成長不可或缺的經歷,人生感悟更多來自于親身體驗。關于課程體驗,既要有基礎性的“靜”的課程,又要有實踐性的“動”的課程。學生快樂成長是在他們自己的興趣中、“參與中”實現的,這是他們喜歡的,而不是靠聽著厭煩的說教。想一想,有哪個人喜歡被動的聽說教?學校每個月都要有校園節日,有讓學生心動的活動,讓孩子們有盼頭,盼著心中向往的節日。總之,讓學生一想到上學就想到喜歡得不得了的課程和活動。這,追求的是一種學生把學習當成享受而不是困難的教育理想境界。
宋代理學先驅、教育家胡瑗說:“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學生需要學校的教化,關鍵是學校以怎樣的辦學思想和辦學方式施教才能使學生幸福地成長。而學生幸福成長的希望則全在于理想教育的實現。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南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