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耀輝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發揚教學民主,鼓勵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用贊賞的目光看待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讓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變死記硬背為活學活記,變機械訓練為積極實踐。
一、樹立嶄新的教學理念,給學生主動學習的空間
教師轉變陳舊的教學觀念,樹立嶄新的教學觀念是確保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條件。只有教師的觀念真正轉變,從心底里把學生當成主人,當成需要發展的人,才有可能引導學生主動的學習。課堂,不是“灌”知識給學生的地方;教師不是權力的代表;學生,也不是“你不會學習,我來教你學習;你不愿意學習,我來督促你學習”的對象。而應把課堂看作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地方,把自己看作是學生學習的合作伙伴,把學生看作是學習的主人。教師不要把目光盯在學生的正確答案上,學生說對了就眉開眼笑,說錯了就緊鎖眉頭。而要樹立一種正確的課堂觀念:課堂是學生出錯的地方,要允許學生犯錯誤,并把學生的錯誤當成可以利用的可貴的教學資源。在此,就要讓“注意聽講,不許插嘴!”“發言必須先舉手!”這樣一些話語從語文課堂銷聲匿跡,換之以“想說可以大聲說,錯了沒關系!”“等不及舉手可以馬上起來說!”“老師最喜歡大膽發言的人!”“看誰的見解與眾不同!”也就是說,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發出質疑的聲音,發出討論的聲音,發出研究的聲音,甚至是爭得面紅耳赤的聲音,真真切切地表達出自己的心聲。
二、創設生動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習
我認為,一堂好課應上得學生“小臉通紅,小眼發光,小手直舉,小嘴常開”。只有當教學觸及學生情感的琴弦,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學生興奮起來時,學生才會表現出這種神態。教師走進課堂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調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想學、愿學、樂學。“導語”是一堂課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第一座橋梁,好的導語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為順利實現教學目標創造有利條件。一位特級教師曾經這樣說過: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系不是演員與觀眾的關系,而是導游與游客的關系。教師只是引導,大好的風光還得由學生自己去看,自己去欣賞。因此,在導入新課這一環節,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良好的環境,提供合適的參與機會,給予足夠的參與時間,促使學生主體積極參與,使學生一開始就能進入一種狀態,整堂課能始終保持一種亢奮。教學《蝙蝠和雷達》一課時,我在導入新課時設計這樣一個片段: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先來做個游戲,好不好?
生:好!
(我用手帕蒙住兩個學生的眼睛,分別讓他們來“貼鼻子”。結果,一個學生把鼻子貼到了嘴巴上,另一個則貼到了眉梢上。同學們笑得前仰后合,課堂上樂成一團。)
師:現在請大家想一想,為什么他倆都貼錯了?
生:因為他們的眼睛被蒙住了,看不見!
師:對!他倆的眼前是一團漆黑,什么也看不見,當然貼錯了。那么,蝙蝠在漆黑的夜里為什么能自由地飛行呢?飛機在漆黑的夜里為什么能安全地飛行呢?(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到教師的問題上,有部分學生已偷偷地打開課本。)
師:這堂課我們學習《蝙蝠和雷達》,課文將會告訴我們答案。
這樣的導入以學生的主體活動來喚起學生的注意,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游戲這一焦點上,有利于在短時間內提高全班學生參與學習的程度;其次是借助游戲,巧設懸念,先聲奪人,撥動學生的心弦,使學生進入“憤悱”狀態,迫不及待地打開課本欲探尋究竟,此時教師揭題,水到渠成。
三、自由選擇學習方式,營造主動、互動的課堂學習氛圍
例如: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這課時,學生初讀課文后,了解到,課文是按春、夏、秋、冬的順序來描寫小興安嶺四季不同的美景。那么接下來怎么學習呢?在往常,教師一定是按由“春”到“冬”——課文的排列順序來逐段學習。這樣教師牽到哪兒,學生跟到哪兒,抑制了學生主動性的發揮。于是,我對孩子們說:“你最喜歡的是小興安嶺什么季節的景色呢?你從哪些詞句體會到這個季節美呢?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分組學習。能用語言表達美景的同學可以說一說,當當小導游;喜歡收集資料的同學可以把收集到的圖片、資料互相交流交流;喜歡畫畫的同學可以把你喜歡的季節描繪下來;喜歡朗讀的同學可以盡情地讀出感情。如果有其他好的方式也可以。當然,這些活動都要在找到體現小興安嶺美景的詞句后進行。”接著,學生們各自采用了個人獨立默讀思考→分小組合作學習→到其他組采訪的學習方法。整堂課都以生為本,立足于他們的個性特點,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形成主動、互動的熱烈氛圍。
四、巧引質疑,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心有疑團,解疑就有了動力,自主學習的動力也增強了。如在教學《狐貍和烏鴉》一課時,學生對“狐貍到底是狡猾還是聰明?”有疑問,我引導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學生們議論紛紛,各抒己見:“我認為狐貍是有一點聰明,自己找不到吃的,它不會等著餓死,而是想辦法從烏鴉的嘴里弄到食物。”“我也認為狐貍很聰明,它有生存能力,書上不是說適者生存嗎?狐貍為了生存,從烏鴉那里騙到食物,這是聰明的表現。”“我認為狐貍這是狡猾,不是聰明。因為它不是靠自己的本事找到食物,而是靠騙別人得到食物,這是不好的行為,所以不能稱作聰明。”“如果說狐貍很聰明,那么社會上那些壞蛋用不正當的手段去騙錢、騙別人的東西,難道我們也要稱他們聰明嗎?”……學生為求確解產生爭論,有了矛盾、爭論,學生也就不由自主地介入了討論,使思維迅速發散與集中,這樣就擴大信息交流和思維容量。在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加以點撥、引導,學生既正確理解了課文內涵,也發展了思維能力與口頭表達能力,并促進了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