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少華
聾校語文教學如果完全使用普校教材或聾校教材,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和不足。我們應該根據當前聾生的學習特點,針對聾校語文教材中存在的問題,用新課程改革的全新理念來豐富和完善目前聾校語文教材,采取聾校與普校語文教材整合的策略,優化現行聾校教材,從而提高聾校語文教學質量和豐富聾生知識面。
聾校普校教材問題優化整合
一、教材整合的必要性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普校教材實施了多輪改革,教材內容與時俱進,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文字生動、插圖精美。而聾校的教材卻多年保持“本色不變”,教材內容陳舊,反映新時代的內容較少,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些“遙遠的故事”離當今聾生十分遙遠,而聾生對課文中所描述的社會情況和歷史背景不感興趣,致使學生學起來枯燥無味,教師教起來興致低落。其次,隨著時代的發展,聾生適應社會所需的知識面也越來越廣,社會對聾生學歷的要求也隨之提高,而聾校教材內容簡單、知識簡淺,跟不上中考、高考的步伐。因此,許多聾校無奈之下,陸續改用普校教材,因為普校教材較之聾校教材更切合聾生適應社會的需要。但由于普校教材與聾校教材面對的使用對象存在差異,聾生在特定的時間內難以完成普校教材規定的學習任務,所以,實施聾校和普校語文教材的優化整合十分有必要。
如果單純使用聾校教材,則語文教學將落后于時代發展。我們不能全盤否定聾校教材,因為聾校教材具有簡單易學的特點,大部分聾生能夠輕松自如地掌握學習內容。但聾校教材也存在著三個明顯的缺點,一是聾校教材內容陳舊,與現代社會有嚴重的脫節;二是聾校教材內容過于簡單,滿足不了部分優秀學生的知識需求;三是聾校教材內容跟不上中考、高考的步伐,難圓聾生的大學夢。
如果照搬普校教材,忽視聾生的語言特點。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部分聾校開始選用普校教材作為聾生的語文教材,原因在于語言教學具有共通性,吸收普校教材中適用于聾生學習的精華內容對提高聾校語文教學質量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如果完全照搬普校教材實施教學,不僅不符合聾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同時普校教材在難度上也超越了聾生的實際情況,結果無法取得預想中的教學效果。
由此可見,單獨采用聾校語文教材或普校語文教材都存在各自的優缺點。因此,為了更好地提高聾生的語文水平,把聾校語文教材和普校語文教材可行的內容進行優化整合,就顯得刻不容緩了。
二、聾校與普校語文教材整合的策略
1.適度刪減普校教材內容。普校教材的內容對于正常的學生來講,通過學生的努力和教師的講授就可以完成國家和社會對教育教學工作目標和要求,而對聾生來講則有相當大的難度。比如像《楊氏之子》等課文帶有濃厚文言文色彩和厚重語言表達的藝術;《秦兵馬俑》等課文,其內容距離學生實際生活遙遠,學生難以理解。根據聾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可以有選擇性讓他們掌握字詞和通讀課文即可,而對句子的涵義和課后問題就不必過分強求。而對于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較為密切的課文,則不能武斷地刪減,如《鯨》《桂林山水》《再見了,親人》等課文。聾生生活在日新月異的科技時代,我們還可以增加一些篇幅不長、淺顯易懂的科學說明文,如《新型玻璃》等課文,這樣有助于聾生感受時代的脈搏,了解當今社會的發展,激發學習的興趣。
2.適當增加聾校教材內容。在對普校教材進行針對性的刪減之后,教學容量的減少有可能影響聾生的學習需要,還應該適當地從聾校教材中選擇一些難易適宜的、與學生學習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習內容豐富語文整合教材。聾生通過對這些內容的學習,激發聾生語言交往的興趣,發展其語言交往的技能,這些都有益于他們對語文知識的學習。這些增加的內容可以是切合聾生生活實際的課文,如《變了,故鄉》《師生情》《今天我喂雞》等,也可以是一些鄉土氣息濃郁、生動有趣的民間傳說,如“嫦娥奔月屈原與端午節”等。增添以上課文內容可以幫助學生學會用自己的眼睛去細致地觀察生活,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去努力改變生活,用自己的頭腦去積極地思考生活,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創造美好的生活。
3.優化普校和聾校語文教材的整合,善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普校教材中有大量的詞匯遠離聾生生活經驗,有些詞又過于抽象,依據聾生的生理特點理解起來相當困難。某些詞句單靠一兩件實物或圖片很容易讓聾生產生誤解,有時實物和圖片又很難找到,因此善用現代多媒體設備進行輔助教學是相當必要的??梢栽诿總€教室里配備一套多媒體教學設備,這套硬件引入課堂之后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的視野。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創設直觀的、有趣的情境,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能提高學生注意力,并通過一些靜態或動態的演示,全面刺激聾生感官,積極開發其潛能,補償其缺陷,收獲新知。例如,在講授《鯨》一課時,可以從網上搜集鯨的圖片、視頻和相關知識,并把其連接做成課件,再將課文中一些難以理解的詞句用動畫或圖片展示出來,如鯨睡覺的樣子、須鯨和齒鯨水柱的差別,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地理解課文內容。
4.優化普校和聾校語文教材的整合,重視聾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聾校教師在教學整合教材里的普校內容時,不能為了趕教學進度而把普校內容上成了作品分析課或閱讀理解課。課堂教學應以理解課文內容為主要目標,幫助學生把篇幅較長的課文內容讀通、學會打手勢語和理清文章結構,注重學生在學后掌握了多少語文知識,積累和運用了哪些語言。因此,在優化普校和聾校語文教材的整合里更應注重加強學生語言的學習、詞匯量的積累、句式的訓練,從而使聾生的語言得到充分積累和運用。同時,教師應在普校大綱要求的基礎上,根據聾生的特點設計一些符合聾生學習特點的練習題,讓學生能及時運用課文中的詞語和句子,將文中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將所學的知識進行整合。還可以在優化普校和聾校語文教材的整合里設計一個“好詞好句”摘錄欄,讓聾生將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詞句隨堂摘錄,同時鼓勵學生把自己生活見聞用一句話或一段話寫出來,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結束語
語文教材的選用和開發應以學生的潛能開發為出發點。由于聽力障礙的原因,聾生在認知、學習和交往方面存在特殊性,在語文學習方面也存在困難。在普校教師用簡單的語言即可以向學生點透的知識點,在聾校課堂上即使老師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結果學生可能還一頭霧水不知所云。但這并不能就此否定聾生發展的潛能,為達成促進聾生發展的目標,首先要從改革教材做起。雖然在聾校使用普校教材時,他們經常會在語言學習和語言表達的過程中出現顛三倒四的現象,會對他們理解詞語的涵義、句子的韻味和課文的整體解讀都有一定的影響。但只要在聾校教材的開發和整合過程中始終貫徹新課改的精神,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著眼于聾生自身特點和其未來發展的需要,那么聾校語文教學必然會取得理想中的成果。
參考文獻:
[1]蘭繼軍,李國慶,高磊.聾校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中國特殊教育,2004.
[2]陳玲華.創造性使用聾校低年級的語文教材的嘗試.現代特殊教育,2007.
[3]韓祖華.對聾校語文教材使用的思考.課程教材教學研究(教育研究版),2007.
[4]史祚川.淺論聾校教學改革中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青年科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