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衛華
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在進行初中數學教學活動過程中,可以有效地運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為學生開辟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所謂小組合作學習,就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小組為單位,群體研討、協作交流的一種學習方式。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怎樣才能有效地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呢?在此,談幾點數學教學中的實踐體會。
初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效率
一、合理組建合作小組,培養良好的興趣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學習小組的優勢,在組建小組時應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興趣愛好、學習能力、心理素質等進行綜合評定,盡量使成員在性格、才能、個性特征、學習成績等方面保持合理的差異,既突出它的異質性,同時又應尊重學生,以自愿為原則每小組最好由4~6人組成,每人在組內有不同的角色,如組長、記錄員等不定期互換角色,保證每個學生的積極參與。
在初中數學的小組合作學習中,合作興趣是合作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心理反應,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內驅力。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時要注意運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創設合作情境,調動學生合作的積極性,促使學生樂于合作,在合作學習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從中增長見識,提高素質。
二、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
1.合作學習小組成員的搭配
合作學習小組成員的搭配,在尊重學生自愿原則的基礎上,應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心理素質進行綜合評定,然后搭配成若干異質學習小組,通常以4~6個人為宜。小組內設小組長一人,記錄員一人,匯報員一人小組長組織能力強,學習態度好,樂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創新意學生擔任。
2.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
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讓人人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人人嘗試成功的喜悅。因此,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積極動腦,認真思考,踴躍發言的習慣,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教學,主動探究新知的形成過程,并把自己的探究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在組內進行交流,既能發現與自己不同觀點的解決問題方式,又為學有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真正發揮團體的合作精神。
3.要培養學生虛心聽取別人意見的習慣
在聽課和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經常會出現這種現象:當一個學生發言時,其他學生并沒有認真聽,而是一味地舉手,不住地喊“老師,我、我”,更有甚者用胳膊把課桌碰得咚咚響,或者自己想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的事。這樣就不能達到合作學習的目的,因此,在交流時,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認真聽取別人意見的習慣。為此,可采取下列措施:
一是讓學生簡要記錄別人發言的主要觀點,并與自己的意見相比較;
二是開展德教育,使學生明確不認真聽取別人意見,是一種不禮貌行為,也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逐步培養學生虛心聽取別人意見的習慣。因此,在交流時,教師要培養學生認真聽取別人意見的習慣。
三、小組合作學習的常見形式
1.課前協作式
課前協作式,是指學生根據學習的需要,在課前分工協作完成學習任務(包括準備工作)的一種合作方式。這種方式一般是把總任務分解為幾個子任務,由小組里的成員分別承擔一個子任務,通過匯總每個成員的子任務來完成整個小組的學習任務,同一小組的成員可以在不同的時間內完成各自的任務。
2.課內討論式
課內討論式,是指學生根據學習的需要,在課內通過小組討論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合作方式。在討論的過程中,小組內的成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針對問題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也可以仔細地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有時還可以進行辯論。
3.課后研討式
課后研討式,是指學生根據學習的需要,在課后進行合作的一種學習方式。它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指學生圍繞課堂內沒有解決的問題或可以延伸的問題,在課后分小組作進一步地探討。
二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學習任務,小組內的同學進行互幫互助,基礎差的同學主動請教基礎好的同學,基礎好的同學熱情地幫助基礎差的同學,以達到同一小組的同學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是指學生為了了解(或解決)某一問題(如課題研究),需要進行數學實驗或調查研究,通過分工與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合作學習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有利于促進學生動腦,主動探究數學知識,有利于集體研究,促進合作學習。不提出過于簡單,不假思索就能解決的問題。問題過于簡單,學生張口就會,看起來氣氛活躍,久而久之,學生容易形成思維惰性,不利于創新意識的培養。合作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的重要學習形式,也是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努力研究,使合作學習更完整,使課堂更輕松。